其他

裁判思维中的单向链接法,为什么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018-02-24 唐正洪 正洪观点

正洪观点  与你同行  关注司法  观照内心

裁判方法论,在现实中有两种思维模型:1、单向链接法。其逻辑原理是:由A推导出B,B推出C,C推导出D,则由A得出结论D。单向链接法的特点,是有一个中间环节B。2、多向锁定法。其逻辑原理是:由A推导出D,B推导出D,C推导出D,则得出结论D。多向锁定法,实质上就是法律制度构成论,主要包括犯罪构成、侵权责任构成、违约责任构成等。

例如:对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1、单向链接法的裁判路径是:首先,要找到一个中间环节,即以供用电设施产权人承担责任为基本原则。然后,作出如下判断:如果某甲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则某甲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某甲不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则某甲不承担侵权责任。2、多向锁定法的裁判路径是:只看行为人的行为及后果,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其中,供用电设施产权人承担责任,只是侵权责任构成条件中的一种情形;换言之,如果行为人不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但符合侵权责任构成,其仍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再如:某甲修建房屋,请某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致行人某丙受伤。1、单向链接的裁判路径是:如果甲与乙之间是定作承揽关系,则甲不承担责任、乙承担责任;如果甲与乙之间是雇佣关系,则由甲承担责任、乙不承担责任。特点是通过合同中间环节解决侵权责任问题,也属于单向链接思维。2、多向锁定法的裁判路径是:只看甲的行为及后果,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其中,如果甲的行为及后果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但是甲有合同约定上的义务的,甲仍应当承担合同法上的责任。

在裁判方法上,仅仅运用单向链接法,得出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其结论正确是偶然,错误是必然。这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在运用单向链接法进行裁判时,很多人都难以避免习惯性逻辑错误,即对单向链接法进行反向适用。单向链接法,在逻辑上本无错误,但人们在运用上却有错误。因为在现实中,人们一般都是反向运用单向链接法。例如:由A推导出B,B推出C,则由A得出结论C,这个推导没有问题。然而,反向运用,则是以该ABC链条为基础,从A出发,如果推导不出B,则得出结论C不成立。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ABC链条,不等于就没有AEC或者AFC等其他链条,也即在ABC链条行不通的情况下,无法排除通过其他链条,得出C结论的可能性。可见,对单向链接法的反向运用,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第二,形式逻辑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导致在适用法律问题上制度逻辑本身具有局限性,从而导致单向链接法更容易出错。法律制度背后的逻辑是虚拟的,法律适用的结果则是真实的。每一次法律适用,如果仅仅是在逻辑中潜行,则其结论很有可能就是错误的。例如,对许霆案的裁判,起初的裁判也是符合制度逻辑的,但却与合实质正义不一致。此情况说明,逻辑是不可靠的,离开了实质正义的逻辑,必然是矫情而荒谬的。这里,比较裁判方法的两种思维方式的优劣:1、单向链接法。其特点是必须通过某个中间环节进行逻辑判决。单向链接法的弊端,在于运用了中间环节,导致其关键性判断,远离现实问题,脱离实质正义。2、多向锁定法。其特点是在多个构成要件上进行逻辑判断。多向锁定法的优势,在于其中对每个构成要件所作的逻辑判断,都距离现实问题都很近,有利于兼顾实质正义。

那么,在司法实务中,单向链接法,是否毫无用处,应予抛弃?小编认为,单向链接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单向链接法与多向锁定法之间的关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单向链接法,可以作为是寻找法律适用三段论法律大前提的捷径与有效方法,但其不是法律适用的最终判断方法,适用法律的最终判断方法,是多向链接法;因而,通过单向链接法找到的法律大前提,必须接受多向锁定法的最终判断,如果无法通过多向锁定的最终判断,则仍需另行寻找法律大前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