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适用思维模式两种路径

糖樱拙见 正洪观点 2021-07-07

民商实务 追寻法意

解析案例 探索规则


法律适用思维模式两种路径

“单向链接”与“多向锁定”


(编辑:晓东)



法律适用思维模式的类型,主要是根据适用法律所所遵循的核心原则是什么来进行划分;而法律适用思维模式的路径,则是指法律适用、得出具体结论时的思维路径,简称为法律适用思维路径,或裁判思维路径。



一、裁判思维两种路径

裁判思维的方向有两种路径,一是单向链接思维,二是多向锁定思维。

(单向链接思维法图示)

1.  单向链接法。其逻辑原理是:由A推导出BB推出CC推导出D,则得出结论D。单向链接法的特点,是有具有中间环节B与C

(多向锁定思维法图示)

2.  多向锁定法。其逻辑原理是:由A推导出DB推导出DC推导出D,则得出结论D。多向锁定法,实质上就是法律制度构成论,包括犯罪构成、侵权责任构成、违约责任构成等。

二、两种思维路径在实务中的体现

(一)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1.  单向链接法的裁判路径。首先,要找到一个判断是否构成侵权的中间环节,即以供用电设施产权人承担责任为基本原则。然后,作出如下判断:如果某甲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则某甲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某甲不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则某甲不承担侵权责任。

2.  多向锁定法的裁判路径。只看行为人的行为及后果,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其中,供用电设施产权人承担责任,只是侵权责任构成条件中的一种情形;换言之,即使行为人不是供用电设施产权人,但是如果符合侵权责任构成,其仍然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二)雇佣或承揽中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某甲修建房屋,请某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致行人某丙受伤。

1.  单向链接法的裁判路径。如果甲与乙之间是定作承揽关系,则甲不承担责任、乙承担责任;如果甲与乙之间是雇佣关系,则由甲承担责任、乙不承担责任。特点是通过合同中的间环节的判断,解决侵权责任问题,属于单向链接裁判思维方法。

2.  多向锁定法的裁判路径。关注甲的行为及后果是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不克意区分和判断甲与乙之间是雇佣还是承揽关系。当然,如果其中甲的行为及后果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但是甲有合同约定上的义务的,甲仍应当承担合同法上的责任。



三、两种裁判思维路径的关系

单向链接思维,是在各种裁判方法中找到结论的捷径,但是找到的结论必须经过多向锁定思维的检验,最终才能成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多向锁定思维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将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混淆。比如,在进行侵权责任锁定时,混入合同因素;或者,在进行违约责任锁定时,混入侵权因素。

在裁判方法上,仅仅运用单向链接法,得出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其结论正确是偶然,错误是必然。之所以如此,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存在反向适用问题。在运用单向链接法进行裁判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对单向链接法进行反向适用。单向链接法,在逻辑上本无错误,但人们在运用上却有错误。因为在实务中,人们一般都是反向运用单向链接法。

例如:由A推导出BB推出C,则得出结论,这个推导没有问题。然而,反向运用,则是以该A-B-C链条为基础,从出发,如果推导不出,则得出结论不成立。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A-B-C链条,不等于就没有A-E-C或者A-F-C等其他链条,也即在A-B-C链条行不通的情况下,无法排除通过其他链条得出结论的可能性。可见,对单向链接法的反向运用,会导致逻辑错误。

第二,虚拟逻辑永不可靠。法律制度背后的逻辑是虚拟的,法律适用的结果则是真实的。形式逻辑与实质正义的关系,导致制度逻辑在适用法律时具有局限性,如此决定单向链接法更容易出错。每一次法律适用,如果脱离实际,仅在逻辑中穿行,则其结论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例如,对许霆案的裁判,起初的裁判也是符合制度逻辑的,但却与实质正义不一致。此情况说明,逻辑是不可靠的,离开了实质正义的逻辑,必然是矫情而荒谬的。

四、两种裁判思维路径的比较与取舍

(一)两种裁判方法的比较

1.  单向链接法。其特点是必须通过某个中间环节进行逻辑判决。单向链接法的弊端,在于运用了中间环节,导致其关键性判断,远离现实问题,脱离实质正义。

2.  多向锁定法。其特点是在多个构成要件上进行逻辑判断。多向锁定法的优势,在于其中对每个构成要件所作的逻辑判断,都距离现实问题都很近,有利于兼顾实质正义。

(二)如何衔接两种裁判方法

在司法实务中,单向链接法,并非毫无用处。单向链接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单向链接法与多向锁定法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依循捷径。单向链接法,可以作为是寻找法律适用三段论法律大前提的捷径,但其不是法律适用的最终判断方法,适用法律的最终判断方法,是多向链接法。

2. 须经检验。通过单向链接法找到的法律大前提,必须接受多向锁定法的最终判断,如果无法通过多向锁定的最终判断,则仍需另行寻找法律大前提。


(来源:作者授权)


相关文章

1. 法律适用思维模式三种类型

2. 法律适用不仅有条件而且有方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