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看一个社群好不好,首要看什么?
演讲|谢晶(中国社群研究院顾问)
笔记|笔记侠 林小短
编辑|笔记侠
根据2015年9月16日谢晶在“长三角社群领袖峰会(暨社群领袖创业营二期课程)”演讲整理。笔记侠作为指定笔记合作方,转载务必联络小编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
青年茶人计划O2O文化社区创始发起人,微社力社群联盟核心成员、中国实战电商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群研究院顾问、中华茶人联谊会青年茶人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专栏撰稿人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探讨社群的价值到底在哪儿,二是关于活动运营。
我曾经问过东华老师:如何衡量一个社群是一个好的社群?当时老师的回答是:看一个社群是否还活着,就看它是不是有在组织活动?看社群做得好不好,就要看它活动的质量、频次和链接价值。
这个故事还是要从2014年12月1号“失控的盛宴”开始讲起。我认为这场活动是社群步入整个互联网事业的里程碑。即便是罗辑思维,我相信他们之前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是社群。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2015年进入社群元年,我们开始探讨社群经济和共享经济。
2015年8月,腾讯QQ发布了《移动社群生态报告》,它对整个生长在QQ上面的社群进行了划分、数据抓取和分析,我虽然认为这份报告不是一个特别权威的报告,但腾讯作为BAT权威去研究社群,足以证明社群在今天互联网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我很认同季烨老师的观点,我认为,社群是基于人共性行为不稳定的状态,而移动互联就是一种共性的行为。比如我们今天面对面建群,就是一个临时的社群。今天我们共性的行为是什么?是我们共同听了一场这样的分享,在这个共性行为上产生了移动和互联,也就是发生了链接。我们说的“强链接”,其实就是通过链接实现价值的短路,即价值的最短路径。今天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是没有壁垒的,大家可以不用来到这里,就可以找到我和在座几位老师,链接和短路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比如我们的德商会,就是基于德商这样一种共识。
前几天我听了徐志斌老师“社交红利2.0”的分享,其中有几句说得很好:“社群的门槛很低,社交的门槛很高,人们通过社群来进行社交,可以降低社交的门槛。”我认为,社群的最终状态或者说目的是达成共识,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个体的社交,这种社交在发生链接、实现短路之后,实现资源的共享,如购买关系、购买行为、供需关系,这也是资源的共享。如果这种链接和短路呈拓补式的生长,我们的社群就会走向社区,社区为社群营造了一种共生的生态。我认为我们在精神状态的共识会走向真实物质世界的共生。
社群的价值在于我们赚了多少钱吗?并不是。青年茶人计划每年组织一万场活动,它的成本是零,那它的价值可衡量吗?这里我自己写了一个公式:
社群价值=精神共识(信用度)/物质消耗(能耗量)
社群实际上构筑的是一种新的信用体系,我相信德商会的小伙伴彼此之间的信用度是非常高的,信用度高、效率就高,我们彼此之间不用互相试探,就能相互信任。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进行了一个换算。
社群的精神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不断的、持续的共性行为来形成的。在我的研究领域,我把这种共性行为用活动来表达。所有这些共性行为乘以链接人次,然后括号外面的发生频次,是n次方。今天在社群当中,在移动互联环境当中,我们的共性行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都是发生即传播的,每个你链接到的人产生链接动作的时候,就已经帮你传播出去了。它的价值积累和价值成长曲线,是幂指数函数的上升,所以是a的n次方的概念。
(共性行为*链接人次),发生频次是n次方,是你达成精神共识产生信用度的度量,分母是运营成本,所以当你的运营成本无限趋近于零的时候,你线上或线下的共性行为在随着频次不断递增,你的社群价值是在不断延伸。我个人把这个公式称为社群价值的标度。
刚才我们说到,社群的价值是要以人的共性行为链接来衡量的,我们把今天谈论的能够链接到人之间的共性行为,称作“社群活动”。在我的领域,我们把通过微信、微博以及其它移动互联网的活动运营、发起工具来发起、执行、传播的社群活动,称作“微活动”。因为我们发起的社群活动,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发起的,每一场活动,我们都把它定义为一场有效的社交活动。我们对“社交活动”或者“微活动”的定义是不超过15个人。
那么“微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我们把一场活动分成三要素:空间、有谁来、我们要分享的内容。来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社群成员,也可能并不是,它是你的市场。你分享的内容可能就是你的产品,哪怕我们今天上的是书法课,它也可能是你的产品。那我们所落地的空间是什么?是渠道。所以我们说,社群活动的价值,是将空间、内容、人等资源,标签化、碎片化,进行微整合,从而持续产生价值的运营体系。发现稳定的聚焦人群,找到市场,这是“社群活动”带来的价值。
为什么是标签化、碎片化呢?我们发起一个活动,会有一个主题,比如今天我们的主题就是以“社群领袖创业”为标签的。那我们能够整合到的空间和人,都会带上这个标签。我们在一个科技园里,来的人都是想创业的社群领袖,我们分享的内容都是关于社群价值的干货。一场活动可以整合市场、产品和渠道,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要持续不断地去办。
我们今天很多人建立或者加入一个社群,都是为了营销。那么我们解析一下营销的本质是什么?营销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步骤:认知、互动和交易。
在没有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认知的成本特别高,当我们有产品的时候,我们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在强势的媒体上投放广告,以便让别人认知我们的产品,比如脑白金;当微博和微信到来的时候,这种碎片化的自媒体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认知变得极其廉价。前段时间北京有本书很流行,叫《认知盈余》,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认知盈余,其实是推动我们社群内容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我们的认知都已经有盈余、不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为时,什么变得重要了?对,是互动。
《互联网思维的独孤九剑》里说至少有六把剑,都是在说怎么通过互联网工具,来跟你的用户和品牌所能触达的人群去进行互动。我们知道,社群的互动性很强,而比社群互动性更强的,是社群的线下活动。我们说“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其实O2O的微活动或者说社群活动,它是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可代入的、持续不断的、能够让你的产品和品牌与你的用户进行互动的场景。可是它的成本并不高,因为活动是要通过社群和互联网平台发布的,发布就会传播,活动是组织给没来的人看的;另一方面,以前我们的广告通过媒体投放出去,我们能知道用户是否喜欢我们的产品吗?很难,我们要请第三方去调研,才会知道。而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除了让用户知道你的品牌,你还能更深程度地知道用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交易在什么时候发生呢?没错,随时都可以发生。比如我们在线上买一个芒果,线下你参加了一个社群聚会,这在事前就可以操作。社群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持续的、真实的、可信的、设计的解析营销全过程的营销体系。
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社群的商业模式,我非常认同的一点是,社群本身是没有商业模式的,它给一切商业模式实现价值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是怎么实现的呢?如果我们今天一定要把这个世界分成线上和线下的话,线上我们能干什么?人和人能够随时随地地在一起,我们有微信、微博和各种各样的社交工具,在一起以后干嘛呢?首先产生社交价值,在一起开心,这种社交价值就会产生商业价值。
在线上的世界,我们可以做的是资源配置,在一个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供给。线上还有微店、有管理电商的工具,电商未来会越来越像工具,它帮我们管理我们的SKU、进销存体系、CRM,线下我们可以通过活动进行互动,然后通过运营、直销完成销售和购买。
我们的第一个启发是:一个个体可以通过线上的资源配置和线下的运营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它实现价值的起点在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to(面向谁)。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营资源的规则;我们的第二个启发是:它在O2O的社群体系当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它所能实现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实现遵循最短路径,能线上到线上的,一定不到线下,能线下见一次面就搞定的,就一定没有直销这个环节,最后它是资源的全转化。所以我们理解的O2O,是资源运营价值转化的最短路径。
第三个启发是: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这个模式来一遍,可以复制这个模式,这样就产生了生态。每一个个体找到自己所能转化、所能实现价值的最大程度和最短路径,是我们要营造的O2O社群生态,所以我理解的O2O是One to One,从一个到另一个。这是我个人认为的O2O在社群的商业模式中应用的比较有理论路线的一点。
那我们来看看,青年茶人社区O2O的文化社区,是怎么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线上搞社群运营,每天做群管、群分享,线下我们做活动运营,每天做活动,一场一场地做,沉淀下来,就是线下的圈子。可是今天我们可能是书法的圈子,变现的却是珠宝、是瓷器。商业跨界本身就是社群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每个小区都有下象棋的老头,如果身后有个“车马炮理发室”,这就是社群的商业模式。当然还可以有“车马炮”餐厅、“车马炮”皮鞋,但不能卖“车马炮”象棋。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喝茶的群体卖不出去茶。我们说社群的商业模式就是两句话:分众产生市场,跨界实现价值。每一场活动,每一场长期的、主题系列活动,最后会把人沉淀和细分成一个个有共性标签的圈子,然后在圈子和圈子之间进行打通的时候,就会产生商业跨界。这是我们对社群商业模式的理解,也是我们对社群价值的探索。
我们把自己的社群“青年茶人计划”当作一个案例来跟大家分享。它是在2014年1月份发起的,2014年一年我们做了10000场线下活动,我们的社群精神是在一起。因为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最好的社交标签,所以我们说“茶会让我们在一起”。这种活动的运营,实际上就是以茶会友。那么谁来“以茶会友”呢?谁都可以。社群里的任何一个成员可以成为活动的发起人,所以 Who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茶会友,“茶”是媒介、是标签、是共性属性,是最后分众沉淀的人群;“会”是什么?是形式、是社交、是发出链接、是短路;“友”是什么?友是目的,是我们最终要建立强链接、强节点去结交的那个人。所以我们总结下来,核心就是“以茶会友”,因为在一起拥有一切可能,所以在一起可能拥有一切。
这是我们对自己活动的一个总结,那么这样一个社区是怎么运营的呢?它是完全符合我们社群精神的。在社群当中,谁以茶会友并不重要,你可以有场地,也可以没有;你可以是茶馆或者会所的老板,也可以只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但你们之间彼此独立,这是社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个体彼此独立,在共识的前提下互赢。我们所有合作的前提是我们可以不合作,我们进入了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按照共识的规则来运营活动实现价值。很简单,就是在线上聚集资源,共享、配置场地、内容、渠道,然后在线下空间里通过运营活动获利,再然后这种运营会细分出一些资源,它会再次返回到线上,实现一个闭环,持续、循环地来运营。
下面我们分享一些微活动,或者说社群运营活动里“不能说的秘密”,因为这些观念比较颠覆。
首先我想引入一个概念,叫做社群活力指数。就像东华说的,一个好的社群,它其实取决于它活动组织的力度、频次和它活动的质量、它能链接到的人。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来要求我们的社群:它要有活力,它的活力是这样算出来的,就是每一次的活动时长乘以活动频次,除以时间的单位周期,这里和你的活动规模并没有关系,因为每一次活动的发生都是对你社群内部资源的一次激活。
其实活动的传播也是符合幂律的,它也符合马太效应和摩尔定律,我们自己的茶馆单个场地一年运营1000场活动,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会很累,但其实那是因为你没组织过1000场活动,所以你不知道组织1000场活动有多轻松。摩尔定律是什么?你单位成本所能买到的运算能力,在硬件上面,会每两个星期呈幂指数函数被递减。
组织活动也一样,你在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和成本,会随着你活动频次的增加而递减,最后边际成本会几乎为零。所以它的成本真的在递减,但是它的价值却是呈现马太效应的。我们这个茶馆虽然非常有名,但是它的微博粉丝数量却不大,因为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会拍照发到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是你的公众号,每个人都是你的宣传队,每个人都是你的播种机,在这种环境下,你社群的价值,活动的价值也一样是呈现马太效应的。
我们说,再小的品牌也有自己的社群,我更认可另一句,再小的社群都要有自己的品牌。你的品牌是怎么出来的?是运营出来的。最简单、最不费劲的方式就是组织活动。活动怎么组织?还是那三点,场地空间、内容、渠道。中间为什么会有一个发起人呢?是为了要让活动的成本归零。
场地本身的成本是硬成本,它不以你组织不组织这场活动为转移,我们今天能看到市面上有大量的文化空间、茶馆、咖啡馆、会所、画廊,空着的时候很多。说到内容,大家都有自己的产品吧,你们的产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吧,你们都有想要分享的干货吧,可是你们每天都有机会分享吗?并没有,你们有很多的时间是没有机会去分享的。
当这两个资源体有大量的库存和盈余的时候,我们其实在价值上是可以实现置换的,但是两个资源体是不能主动进行置换的。就像滴滴打车,在没有出现这个平台工具之前,我们都知道出租车有空驶的时间,我们有等候的时间是浪费掉的,但是链接不到一起。这个时候我们会出现第三方,也就是活动的发起人。这个活动发起人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来实现内容和场地的置换,然后做到成本归零。
那么渠道是什么?渠道就是社群啊。这种活动在运营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不断地持续运营这种微活动的发起人,最后成为出色的社群领袖;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个社群领袖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运营活动。今天我们体系内的很多组织活动的优秀的发起人,其实都是社群领袖。长期的零成本的活动会带来什么?线上会有微信群,有活动发起人的体系,再往下运转就会成为商业模式生态,线下会有社区节点。空间节点会沉淀圈子,细分市场,最后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
我们都知道,活动组织有四个环节:策划、预告、执行、回顾。那么接下来我有一个问题,在长期组织活动的前提下,如何给这四个环节按重要级别排序?当然,这四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如果是长期组织活动,我们就要回到活动的本质。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是线上的传播加线下的分享。传播就是像发微信的举动,分享是传播的结果,有提供即有反馈,传播是一个时空值。所以这里要分享一个秘密,组织活动其实是为了传播。
那么我们看这四个环节,哪个是最易于传播?没错,是回顾。因为回顾可以一直传播。回顾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巨大,所以从长期组织活动、活动是为了传播来看,组织活动最重要的是回顾;其次是预告,预告也是被广泛传播的,如果大家运营过微信公众号,也许会发现,在活动预告和普通文章中,活动预告的点击率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个东西和他有关,能够吸引一些人来参加。但很可惜的是,活动预告只能在活动开始之前,活动开始之后就没办法传播了,执行的现场也是可以传播的,但它传播的时间值太有限了,还好空间的传播可以无限,你可以把它转发到很多群,最没有传播性的就是策划。策划是自己人和自己人聊天,它通常的结果是预算不够。策划常常是想来想去,发现了很多你没有的资源,而要有就得花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四个关词:快、多、分、合。“快”和“多”前面的老师讲过了;“分”就是碎片化,我们可以把每一场社群活动都看作是微路演,碎片化会产生链接,链接又会产生机会,这也是大家现在为什么会热衷参加社群的原因,因为有链接就有机会;“合”是什么?合是把这些碎片化链接产生的机会通过第三方的短路来实现价值,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分众产生市场,跨界实现价值。
我们在做社群的时候,自己要分清楚,你是对人感兴趣,还是对事儿感兴趣?如果我们是一个产品运营人,我们一定是对人感兴趣,我们要让更多人链接到我们的产品和品牌;如果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学习者、研究者,那就是对事儿感兴趣。有意思的是,在任何一场社群活动中,你可能会发现,这两种人同时存在。
接下来说一下刚才提到的四个环节:
首先是策划,我们认为如果策划有一定重要性的话,那就要以长期的立足来策划,比如我们要策划一百场活动。很多人都问我,第一场活动要怎么组织?我的建议是,当大家不知道应该怎么组织活动的时候,你不妨发起一场活动,问问大家我们应该怎么组织活动。好的活动是有目的,无策划,目的重要,策划不重要,如果你奔着一百场活动去,那么第一场活动办得怎么样其实并没那么重要。
在预告的过程中,有这样四个要素:报名、收费、导流、广告。如果你在预告的过程中帮别人传播、帮别人导流,这是一种资源,这是一种价值,这是一种运营。它是可以帮你置换到你所需要的资源的。所以我们在活动预告中,要把能放进去的logo都放进去;其次,活动链接要注意细节,要有模板,在长期的活动中一定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板,这是幂律的效应。如果你传播的次数足够多,那么这个模板中的要素就会深深地印在人的心里。另外要注意,转发活动链接,链接的是情感,转发一个什么样的链接给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社交行为,它代表我对对方的价值判断和我自己的价值取向。还有,预约不靠谱,不要寄希望于活动预约上,你的活动预告就是进行传播的。
说到执行,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样的执行算是好的执行呢?我们说,服务的本质是管理,管理人的行为和客户的预期。核心的体验上我们要管理的是用户的预期。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好的活动?人多就是好,人少无所谓,一切为拍照,桌椅要摆得巧,让晚来的人没有座位。活动一定会不断迭代升级,有缺陷有问题没关系,做了就是最好的,因为做了就会有传播,做了就会有价值,活动没有完美的,再好都是应该的。我们还认为,一场成功的活动,是在这场活动中挖掘出了下场活动的发起人和内容。
最后说下回顾。其实大家都知道,组织活动并不难,坚持写回顾很难,再传播、沉淀图文、越回顾越进步,我们还可以用活动回顾活动。历史上著名的文章都是回顾,《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都是回顾。愿不愿意写回顾,可以验证一个社群领袖的初心。青年茶人计划有10000篇回顾,其实每个社群领袖都有这样的能力。
人是移动的互联网,行为是链接,价值被短路。我们关注人在社群当中的行为,就是你有没有发起、参加活动,有行为就是链接,链接之后就是价值的短路。社群活动是促成管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它是人行为属性标签的短路计算体系。行为属性标签的背后是发现市场,在短路计算的过程,就是转化价值。
最后分享几个比较颠覆的概念:第一,场次比人次重要。来多少人不重要,办了几场活动才是重要的;第二,高质量活动影响场次。所以我们办活动要从比较轻松的开始,从抛砖引玉开始,要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作为一个社群领袖,你要为别人搭建舞台;第三,策划是活动杀手。“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认为是互联网思维。孔子是最移动互联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发起,我们不用发愁没有内容和发起人,所以不用担心策划的问题。
当然,活动是做出来的。希望大家听完今天的分享,都能回去发起自己的活动。如果你办了很多活动后收获到的是很多问题,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解决问题,如果你今天解决的问题比昨天高级,那就证明你在进步。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孔子的三句话,儒家的三达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今天我们听各位老师的分享,做到了认知,知道了方法论,我们可以不疑惑;“仁者不忧”,我们每个人都是社群领袖,要去服务别人,我们的价值是在别人身上实现的,是利他的;“勇者不惧”,在创业的过程中,我把它理解为勇气,也把它理解为勤奋。
希望大家在创业的过程中能走得越来越远。谢谢大家。
关注@笔记侠
阅读相关主题
《外滩私董会创始人宋岩:私董会有三个屁股不好摸》
声明:若不注明笔记来源、演讲来源、演讲者,将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保障规则举报抄袭。
关注
@笔记侠
回复以下大咖姓名 查看更多笔记干货
互联网笔记专栏: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冯仑|董明珠|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阎焱丨俞敏洪丨盛希泰丨王小川|刘德|宗毅丨季琦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唐彬丨吴伯凡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王信文|伊光旭丨赫畅|凯兹|韩梅梅|王凯|张天一|尹桑|马佳佳|齐俊元|张浩|陈远河|王锐旭等
心灵笔记专栏:泰勒·本-沙哈尔丨张怡筠丨行动派琦琦丨陈愉丨苏芩丨曹启泰丨吴秋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