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烨:社群时代,敢于做第一、甘于做之一
演讲|季烨(社群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笔记|笔记侠 林小短
编辑|笔记侠 Even
根据季烨2015年9月16日在“长三角社群领袖峰会(暨社群领袖创业营二期课程)”演讲整理。笔记侠作为现场指定笔记合作方,转载务必联络小编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
社群书院联合发起人、社群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惠量文化创始人、08年奥运火炬手、办公家具独家供应商、曾任世界500强Staples(中国)副总裁、奥运事业部总经理。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从自组织到社群的脉络。
“鸡蛋”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事物,但“蛋”可能是未知的生命。社群,在当下是未知的生命。每个社群、每个人都是有生命的蛋,移动互联网的环境可能把你孵化出来。今天我们在做社群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很多人是以已知的价值观和标准体系,来衡量未知生命的价值。今天我们讲社群,就要当作未知的生命。如果按照已知事物的逻辑去跟别人解释,可能会越描越黑。
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以下六点内容:
我们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了移动互联、彼此分享:分享资源、分享能力、分享圈层,这时候就会形成一个网络。我们彼此主动积极地移动互联,其结果是形成网络。
移动互联网遵循的是生命规则,思想的近亲会抹杀创新,一旦共识度越高、传统思维模式越强,它的创新能力会递减。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底层逻辑,表现出来的就是三纲五常、尊师重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和尚不一定念得最好,但他会从远方带来的是你没有听过的经,让你产生思考,价值更高。
我把“传统”看成是动词,“传”是传播和传承,是移动互联;“统”是分享和统一,是互联网络。“传统”就是移动互联网络,而“文化”源于创新、成于共识,“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传与统。
什么是自组织?自组织是一个很专业的词,尤其是在物理学中,它是一个专业的术语。
自组织的对立面是“他组织”,是由外部指定,可以统一协调的组织形态,而自组织是非线性的、个体独立的、基于个体价值意愿而产生关系的结构,就像一群孩子在一起,孩子有行动能力,但是一个孩子想当中心,是很困难的。
自组织的特性是具有开放性的,它能够和外部资源随时互动。非线性,是说自组织是混乱的。
自组织中有个概念叫做“耗散性结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性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笔记侠)。
自组织还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熵”(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大自然会由有序变为无序,即熵会不断增加。与之相反,生物会吸收环境中的功,而减少自身的熵,因而变得有序——笔记侠注),简单地说就是“混乱”。
在自组织衍化的过程中,“熵”这个值会不断被耗散。自组织从长期和宏观上看,将符合幂律分布。
自组织的价值在哪儿?我的理解是就是它的非线性、去中心化、失控。“失控”不是说不听话,而是说不可以控,你也控制不了,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是一切的可能性。这种混乱从无秩序变得有秩序,会产生一切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都有可能被实现。在原有的线性结构中,它是固化的,而在自组织状态中,整体的关系将会被重构,形成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形态。
那么自组织衍化的规律是什么?自组织的特性是从无序到有序、由粗糙到细腻的自我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由任何外部力量来控制的,而是它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某几个发展最好的强节点,找到这个强节点后,效率会很高。
当某个点增长特别快,就会出现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笔记侠注),它的成本会呈现摩尔定律(增长率每年翻两番——笔记侠注)。有些强节点的爆发,会产生名次与规模的关系。
比如滴滴打车的广告语:“四个小伙伴、三个用滴滴”,它强调的就是我已经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我已经成为了强节点。自组织中的第一名,在一段时间内是牢不可破的。到最后形成“二八分布”,20%的强节点控制80%的资源。再发展下去,到最后就是临界点,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临界点出现后组织就会崩溃,就会重新回到无序的状态。
接下来说说“幂值”。自组织中个体的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a+b)^n,其中a是核心产品价值,b是商业模式,你把a的价值展现给别人、卖给别人,然后n是频次,它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业务自身的频次,比如吃饭的频次比喝茶的频次稳定且高;另一个是不断地主动传播、跟别人沟通的次数。
“幂律”就是符合这个增长态势的,第一名要么在20%里面,要么在80%里面。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高频次的n,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足够的“快”与“多”,它缩短了“幂律分布”实现的周期,由乱到治再到乱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加速了颠覆与创新。
移动互联网环境就是从鱼塘到汪洋大海。从前我们的想法是,我们有个鱼塘,它足够大,有足够多的鱼。而移动互联网是不折不扣的持续的海啸,它冲垮了所有鱼塘的堤坝,于是天下就没有鱼塘围堤的概念了。现在的时代,拼的是“渔”,你有多少资源我都不care,因为我可以用其他途径获得你的资源。
我当年曾说京东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它做的是B2C,我觉得这个模式不够创新,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人家做的是互联网,我们做的是生意。2007年,我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多亿的订单,当时京东的销售额是9000多万,它的平均订单额是900多块钱,也就是说它的9000多万销售额是由十万张订单堆起来的,是真正靠服务拼出来的,是因为物美价廉和客户自己选择的。
一旦客户形成了习惯,就很难改变,因为习惯的变更对人来说成本巨大。在2007年的互联网时代,京东算是一艘船,我们算一辆迈巴赫。可是洪水来了,再好的迈巴赫也抵不过一艘破船。
新的时代来临了。我们说,2015年是社群元年,因为2014年的峰会定义了“社群”这个词。但“社群”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移动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自组织,它能产生一切可能性。我们每个个体在这个自组织中都是一个未知的生命,所以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高大上,我们就是一群在地上爬的孩子。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掌握了时代的先机,这就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机会。
以前的创业要跨越一座座成本山峰,开店、雇人、备货、营销、请客送礼吃饭,做什么都是成本,还没挣钱就要先赔钱,而现在,我们身处机会的海洋。我很喜欢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那只象征困难的老虎,在到达彼岸的时候,头也不回地走了,很有深意。总有一天,你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而最宝贵的是它陪你走过成长的道路。正是那些问题,成为你成长和活下来的原因。
接下来说一下0成本和个体崛起。以前做事一定要有成本,但现在我们可以用零成本的方式来运营。我自己有一个茶馆,一年要办一千场活动,所以一定要找方法论,而事实证明,可以用零成本的方式来运营。
社群的定义,是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这个词发展到今天,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要观察和分析它在每个不同的时代、环境、语境下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大家觉得地上爬的小孩是社群,还是整齐划一的军队是社群?我想他们都可以被理解为社群,但我们今天讲的“社群”应该是指小孩,此刻的“社群”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自组织状态的社群。当下的“社群”,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动词,理解成“移动互联”,而不是“互联网络”。
这个社群是人们重新建立关系的过程,如何让产品找到我们的用户,而我们的用户还都像好朋友一样,彼此交流使用产品的心得和经验?未来的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张会员卡,比如吃了你的走地鸡,到我这儿喝茶就可以打对折,它可以重新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社群。
我们今天处于一个颠覆的时代,出租车被颠覆了,租房也被颠覆了,凡是和“租”字沾边的,凡是与个人为节点的产品,都将被颠覆。每一次颠覆,都更接近本质。而“社群”,更接近人与人关系的本质。以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如果我们去餐馆吃饭,我们就是甲方,服务员是乙方,而现在很多原有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我的茶馆里,基本上打破了客人的概念,宾至如归,本店无服务,客人自己去倒水,社群,就是回到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我们说社群时代来临了。移动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自组织,它让很多原有的线性结构都走到了临界点,这就表现为去中心化,也就是原有中心弱化,新的中心出现的一个过程。我更愿意把它表述为“之一化”,每个个体彼此独立,但是都为“之一”。你只有把自己当成“之一”,你的格局才会放得无限大,那么这个时候你的“之一化”就是创业,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想法。这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个体“成群”地崛起。我们不知道哪个人会成为未来的商业大鳄,因为我们都是未知的生命。
大家认为谁可以称得上社群领袖?老子?孔子?没错,是孔子。老子有自己的见解,但他没有求同,可是孔子却带着他的三千弟子到处移动。因为要想当社群领袖,既要立异,又要求同;还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符合这几个条件才可能当上社群领袖。
关于社群领袖有这样一个公式:(先天资本+后天机缘)^ n,其中n是勤奋。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人这一生可以做三件事:做学问(靠天分)、做事功(靠机缘)、做道德(做自己),但在这里面,n是最重要的。我研究“微观经济学”,研究各种理论,后来有一个感悟,那就是创业从0到1不可怕,无非就是熟能生巧,想挣钱就需要勤劳致富,如果你笨,就要知道勤能补拙。
社群时代的社群领袖,一定是新时代的强节点,这个强节点是历史的必然,是自组织规定中的必然,是时代赋予每个个体的一个命运。就算没有孙中山,也会有王中山,但是勤奋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互联网思想。
首先我们要充分地理解“快”与“多”。这是现在环境的一个结果:速度足够快,信息量和资源足够多。我们所有人行为的诉求都是快与多,移动互联的要求就是快,形成的互联网络结果就是多。因为人是移动互联网,所以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互联网的价值就是让人的行为更有价值、效率更高、获利更多。
我的经历告诉我,要敢于做第一、甘于做之一,充分把自己“之一化”,甚至去品牌化。你的东西越被抄袭,说明你的东西越有价值。
互联网的逻辑是有提供即有反馈。比如我们发条微信,就会有人来认同评论。怎么样的提供是最好的提供?对别人的提供和反馈最及时的,就是最好的提供,所以我们常常强调“快式服务”。
互联网的思维是二进制、分与合、链接与短路。互联网的方法是基于二进制的行为数据化,何为“基于二进制的行为数据化”?我们说“活动不拍照,简直是瞎胡闹”。如果我们办了活动,不把照片发到微信群和朋友圈,那就相当于白干了。因为你的行为价值不够多,你只做了offline(线下)的价值体现,没有做online(线上)的体现。行为的O2O,就是要把你的行为数据化,把你的产品数据化。
这里我有三个建议:
一是:需求创造价值,明确自己没有什么。你在讲自己有什么资源的时候,都在贬低别人的有。我们的需求对别人来说反而是价值,你得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缺什么。
二是:我们服务的是个人,而非管理群体。
三是:保持任何可能性。现在的社群,不要轻易给自己任何标签定义,我们是未知的生命,如果用线性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
在供给缺少的年代,做了产品就能拥有用户。可是现在,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做产品的,一种是专门做用户的。你做产品,就得搞营销活动;你做用户,也得把人聚在一起。社群没有商业模式,但是它能给商业模式创造机会。社群是基于人的供求行为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社群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我要表达的,我把产品卖给别人,那就是B2C,这个C是community(社区),第二种人是来交流兴趣爱好的,是C2B,我想找老师。
那么社群活动背后的价值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是由某种需求所驱动的,所以我们看到人的行为的时候,就能找到他们的价值,可以发现市场、转化价值。
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按照我的理解,它是以书为媒介、分享知识、互联思想、服务社群的社群。社群领袖创业营的目的就是集结社群领袖、打造强节点。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该被嘲笑,一种是理想,一种是勤奋。在新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和技术产生以后,我们必须要对眼前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进行更长远的思考,以期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社群书院的Slogan是“行者同行、共创未来”。行者有两层意思,一是践行理想的人,一起前进和支撑,一是很棒和成功的人,“行者同行”就是成功的人一起同行、一起成功。我们今天虽然称不上是成功,但可以算是一群践行理想的人一起往前走。“不凡历程、不虚此生”,是说我们很有幸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因此我们有机遇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声明:若不注明笔记来源、演讲来源、演讲者,将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保障规则举报抄袭。
关注
@笔记侠
回复以下大咖姓名 查看更多笔记干货
互联网笔记专栏: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冯仑|董明珠|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阎焱丨俞敏洪丨盛希泰丨王小川|刘德|宗毅丨季琦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唐彬丨吴伯凡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王信文|伊光旭丨赫畅|凯兹|韩梅梅|王凯|张天一|尹桑|马佳佳|齐俊元|张浩|陈远河|王锐旭等
心灵笔记专栏:泰勒·本-沙哈尔丨张怡筠丨行动派琦琦丨陈愉丨苏芩丨曹启泰丨吴秋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