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伯凡:被焦虑裹挟时,你在如何苦苦挣扎?

2018-02-27 吴伯凡 笔记侠


内容来源:2018年1月21日,吴伯凡先生做客总裁读书会,主讲焦虑与幸福的主题,提及中信出版社《心流》一书。笔记侠作为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封图设计 |  泉十七    责编 | 笔记侠

 第 2029 篇深度好文:5507 字 | 5 分钟阅读

精选笔记·《心流》·文化生活


本文新鲜度:★★★★+     口感:甘草杏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人为什么会焦虑?

  • 哪些事情真的值得我们焦虑?


2018春节,我们悄悄地迎来了一个最大的“风口”——区块链。本来喜庆洋洋的春节假期,却弥漫着一种莫名的焦虑:区块链信息满天飞,大家都在讨论区块链,我会不会错过?

 

我没加入大佬的社群怎么办?我不懂技术,弄不来区块链怎么办?我不懂金融,弄不来区块链怎么办?好多人一夜之间发财了,我是不是错过末班车了……

 

也有人不住感叹:看了朋友圈无数的“一张图带你读懂区块链”“区块链白皮书”,却也仍旧治愈不了焦虑。

 

keso今日在《写收费专栏这一年的感悟和感谢》一文中感慨:内容收费,就其本质而言,是收割焦虑感的。打扮成知识的内容,才是一把好镰刀。

 

知识大神吴伯凡说:在盛产焦虑的时代,有的人苦苦挣扎,成功逃离,而有的人永远滞留在了焦虑区。

 

那么面对这些扑面而来的焦虑,该怎么办?看看吴伯凡老师的答案。

一、盛产焦虑的时代

现在可以说是一个盛产焦虑的时代,抑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普遍病症,在心理医生眼里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病人。现代人的生活,几乎可以概括成这几个字:在焦虑区挣扎


有些人通过挣扎,暂时逃离了焦虑区,有些人在挣扎一段时间以后,彻底放弃,永远滞留在了焦虑区。

 

为什么会焦虑?


我认为是因为现代人心里放了太多东西,就像不停的往屋子里装东西,如果缺少有序的管理,就觉得满满的很乱,就会心里觉得不舒服,感觉堵,也就是焦虑。


我观察有些人说自己命苦,不一定是说他物质上过得很悲惨,而是一直很辛苦,永远在劳顿,机关算尽,但所获甚少,甚至常常是满盘皆输。


这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心里念头多,嘀咕多。很多的碎碎念往往是没有指向性,没有目的和方向的,只是心理的一种随机反映,也就是一种心理的噪音。

1月21日,吴伯凡先生做客总裁读书会,

主讲焦虑与幸福的主题。

 

我们常常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还有《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因为他们是天然傻,天然地东西装得少,而且能够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做成,达到了那样一种既成功又幸福的状态。

 

我们常说心里要有个谱,不能心里没谱。

 

这个词分析起来很有意思,谱就是什么?谱就是旋律、就是流程、就是规范。没谱是什么?就是噪音,就是混乱。

 

一架钢琴能不能弹出美妙的曲子来,要看你懂不懂谱,有没有弹奏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这架钢琴是100多万买的,还是几千块钱买的。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解释了幸福的资源条件和幸福的能力。

 

拥有一架钢琴是资源条件,能不能弹曲子是能力。

 

当然资源条件也重要,如果一个人饿肚子,没有居身之所,疾病缠身,确实很难有幸福可言,但也并非物质越丰富就越幸福,最重要是看你有没有幸福的能力。

 

顾城有一首诗《给逝去的老祖母》,说他的祖母每次搬家的时候,都会把一个包裹紧紧抱着,不让别人碰。别人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后来知道就是一种已绝迹的玻璃纽扣,因为这是他奶奶的初恋情人送给她的。


然后诗人就写了一句:你用一生相信,它们和钻石一样美丽。


这一生的持续感、一贯性和沉浸感,我觉得她就是幸福的。

 

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自己,现在不是没有那种幸福的条件了,而是没有了那种幸福的能力,玻璃纽扣是多么廉价的东西啊。

、物质越多越幸福吗?

有一个数字是说发达国家抑郁症比例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什么在发达社会抑郁的人多?是因为大量的刺激使得他们反而变得麻木,失去了对世界的反应能力。基本上每天所有的感觉都可以归纳成四个字:不过如此。


当这种感觉一天一天叠加的时候,人的精神就很容易陷入到抑郁的状态。

 

我们经常去想假如我有了什么我就好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你有了什么的时候,你还是会痛苦,焦虑感可能还会更强烈。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来摆去。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无聊。无聊的时候又有新的欲望,你又会产生新的痛苦。


还有一种焦虑是来自于对比。你原来和邻居一样都是开捷达,有一天你看见他换成了捷豹,你就有痛苦感了。但你去迪拜看人家全是豪车,你也不会有痛苦感,因为他们不是你周围的人。


培根说,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就像你不会嫉妒比尔盖茨、李嘉诚,但你可能会去嫉妒你的邻居或同事。


一家两姐妹的丈夫,叫连襟,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吧,春节过年到丈母娘家,你开的什么车,穿的什么衣服,你拿的什么礼物,也许会在心里对比,如果比不过对方,也会产生不平衡感。


举个例子,珠穆朗玛峰,8848米是它的海拔高度,而青藏高原是5000米,那珠峰的相对高度就只有3000多米。


我们经常不去想已经拥有了什么,而是对比周围的人缺少了什么。我们喜欢把自己置于一种相对平衡感中,一对比这种平衡感就被打破了。


原来焦虑往往并不是因为你在物质上的缺乏,而是你缺少了心理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要看你心里有没有“谱”,越是没谱的人越喜欢摆谱。

 

有人在制造焦虑,更多人是被焦虑所裹挟。让人产生对物质的过度依赖,甚至成为了商业世界的一个阴谋。


三、商业世界的焦虑阴谋

 

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话,“企业的使命是创造并留住客户”。超级用户模式虽然由美国人首创,但是中国市场正在赋予它更大的想象空间。


“钻石”被称为上世纪最成功的营销,就在于它悄悄的把一种焦虑植入人的内心,对于女性说,买钻石就证明你的婚姻是体面的,不买心理上就觉得是欠缺的。


再比如驴包(LV)、马包(爱马仕),那种东西也叫脱贫包,为什么你要买这个包呢?因为你不买,当你行走在各种聚会,尤其是所谓高等级的聚会,你就觉得自己快要被踢出群了,而你只是暂时混在这个群里头,那你就要通过买什么包、衣服、饰品,包括钻石,那样你就一下子心理上获得了某种安全感。


再比如说手机,当新款出来,商家就会强调新款如何好如何强,比旧版本要好多少倍。你自己也觉得手机慢了,内存不够用了,其实你手中的型号几年前还可能是最先进的。但现在如果你不买就觉得落伍了,老手机不顺手了,甚至有人为此去卖肾都可以。


当然也包括了那些提供知识服务的人,你不停在网上订阅,不停去听各种成功学演讲,就是利用你对变化世界的恐惧来让你去购买,觉得不听就会落伍了。


是什么让你去买这些东西?那就是焦虑啊。


向你大量的灌输这种焦虑病毒,让你很难受,然后用焦虑来促使你去消费,这成为了商业世界普遍的一种阴谋。所以要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真不容易。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欲望是分母,越大越痛苦。


如果一个人他比较自足,他不爱摆那种没用的谱,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去包装,没有超出他实际支付能力的欲望,他的内心就会减少焦虑。


四、心智能量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什么是焦虑?


就是无方向、无目的、无结果的把宝贵的心智能量消耗在毫无战略性可言的机会点上。

                      

华为的一句口号:决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


我发现生活当中好多过得成功且幸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无关紧要的事,对那些琐屑的事有一种天然的屏蔽能力


金刚经上有一句话:善护念。你的念头一定要好好的护着,不轻易起心动念。因为你的心决定着你未来的命运。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别多焦虑感,特别少紧迫感。有一本书叫《紧迫感》就解释了两者的不同。


什么叫紧迫感?


就是这个炸弹五分钟就爆炸,思考如何拆分,前三十秒干什么,接下来三十秒干什么,然后一点一点的把这个炸弹给拆了,这叫紧迫感。


紧迫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焦虑感就是不停的纠结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拖延症也是一种焦虑感,但当退无可退时,也可能会进入紧迫感。


一个人的心智能量总量是守恒的,如果你到处去消耗这些能量的话,就很容易被那些无关的、琐屑的事情所绑架,你也很难专注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是恒定的,如果焦虑是病毒,琐碎的事是垃圾,如果这些东西多了,就会把电脑拖慢。


、获得心流体验


当物质的丰饶程度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对于意义感的追寻,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凸显出来了。寻找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并找到一种持续专注的沉浸感,你的人生就会一下子变得通透,犹如神助。


我读到一本书,叫《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很有收获,也向大家作推荐。


我很喜欢一句古诗“思君如流水”,就象一个女子在思念自己的爱人,如流水一般,多美。


现在积极心理学上流行一个词,叫“心流”(Flow),说得就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以一贯之、超然物我的沉浸感,就像流水一样。

 

在生活、工作、交际、情感中都可以获得这种“心流”。当你持续地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面,这种感受就是幸福。

 

当你收到快递的一瞬间很快乐,但是打开以后一看这个东西,快乐也会很快消失。


好多女生买了一衣柜的衣服为什么不穿?就是因为最初买衣服的那一瞬间的快感已经完全体验过了,这个衣服只不过就像看完电影后留下的门票存根。


这种快乐不是像一条河流在流,而是像一个个的小水洼,它们是一个一个分离的,不能流动的,所以不能叫“心流”。


当然打游戏、甚至于吸毒,也会让你产生快感,但它是借助于外来的刺激,离开了这种刺激就会焦虑,很难产生持续感,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心流”。

 

我们说心里堵就是缺少流动,缺少内心的平静、有序与和谐,幸福是内心井然有序的流动。


能不能形成心流要看你内心的情绪能否形成某种持续性和一贯性。


我说个极端的例子,精神病人的特点就是他没办法保持持续性,他可能这一秒钟说的是一个事,下一秒钟说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事,当然我们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


在《圣经》中有个故事,亚当因为没有拒绝女人夏娃递过来的禁果而被上帝惩罚,如果不耕作是没有办法填饱肚子的,于是男人必须要承受劳作之苦。但《心流》这本书说“工作不是亚当的诅咒”。


书中讲到一个例子,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有人问他何以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如果在你的工作当中,有心流相伴地做事情,结果的成色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工作中的心流就是你的专注、沉浸感,乐在其中,如果你在工作中没有心流,还是趁早离开这份工作。


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成就大事的惟一方法,就是热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


现在说,很多创业者有很多焦虑和抑郁,甚至不乏极端事件发生。你需要关注两个流:“现金流”和“心流”,现金流断了很可怕,心流断了事业也难以持续,这是一种情感指标。


创业不应该是一个苦差事,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有那种激情和使命感。有人怕星期一,但还有人嫌星期天太长,很多创业者的激情和精力都是十分充沛的。如果你和团队心流已断,觉得苦不堪言的时候,这份事业也很难获得成功。


我还想起洛克菲洛说过的一句话:我和穷光蛋的区别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是因为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五分钟就能沉浸在我的工作里,而那些穷光蛋却在那儿转悠一辈子,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


所以我建议创业者,要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打造心流的人,让自己幸福起来。1992年我翻译了艾默生的《自然城之路》,当时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一个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


六、有些悲观情绪也是有用的

《心流》这本书可以说在积极心理学里面的经典之作,当然也有人研究消极心理学。


一个正常的人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的比例是3:1,就是差不多是有75%是乐观情绪,还有25%是悲观情绪。


悲观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自身,有利于去做出更好的观察和判断。


如果一个人没有悲观这种情绪,盲目乐观的话,你是不可能认真地去观察你周围的世界,不可能去反省自己跟他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去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剖析。


100%乐观也是一种病,叫欣快症。你不能发现钱包掉了很开心,摔倒了也开心,别人骂你也开心,这就是病态了。


所以我很反对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培训,我是最棒的,一切都阻挡不了我,我要成为世界首富,追求百分百正能量。


我称之为一种骗术、幻术。如果你靠这种精神麻醉获得短暂快感就像是吸毒,当你没有了这种刺激后,你会更加痛苦。

七、尝试一种改变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幸福,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达到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


你可以做一个特别简单的实验,如果此刻你正在焦虑,不妨写下你的焦虑清单,把它放在抽屉里头,一个星期以后再看。


你会发现这里面大多根本是无关紧要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有些事你甚至都不记得了,有些事它已经自动解决了,其实真正值得焦虑的事情特别少。


把你宝贵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上头,当你坚持下去,你会体会到一个过程,一种改变,你会见证到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幸福感。


哪怕是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儿,你也会见证自己因为努力而发生的改变,你会见证到自己还有这一手,还有这种潜能。


一天一天地,你就会发现,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你的焦虑就会慢慢的越来越少。


当然要实现幸福,就像《心流》这本书里头讲的,它类似于一个攀岩的过程,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通过这些努力,最后一览众山小,拥有那样一种巅峰体验,那才叫真正的幸福。

 

在一个动荡的飘忽的世界里头,保持一颗安定的心,拥有一种安全、充实、稳靠的感觉,寻找到一份能让你有持续沉浸感的事业,我想那就是幸福。



笔记侠好文推荐:


要么进化,要么去死 | 傅盛解读《原则》及书摘

你的人生自己不设计,又有谁能设计呢?

不要再自我折磨了,坚持没有那么难!

如何像查理·芒格一样思考?

比尔·盖茨:下一任世界首富必定出自基因领域

 

笔记侠实力好课程:


↓↓一堂用得上的商业课,没有一滴鸡汤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