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创业的秘密,往往在大家看到却熟视无睹的地方
人物名片: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中国最好的财经类脱口秀节目《冬吴相对论》嘉宾主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吴伯凡老师教你如何做才能在我们的时代胜出。
笔记|笔记侠 谢莉莉 编辑|笔记侠 EVEN&越越
根据2015年11月18日吴伯凡在新精英做自己、十点读书会联合数十家机构及媒体的在线演讲整理,转载请联系kezhou20或回复“转载”,违者必究。
演讲笔记完整版首发——
主持人古典:大家好,我是古典,很高兴参与今天的百团大战。很多人认识我,是因为我写了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其实我写书的原因是一个人——吴伯凡先生,有一天我开车时听到“冬吴相对论”电台,当时我就被里面讲心智模式的故事击中了。后来,我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心智模式的论文和采访,这也是这本书的缘起。
“冬吴相对论”的听众大多都是中年人和企业家,但我和伯凡老师说:“青年人比中年人更迷茫。虽然他们不需要面临中年的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可能衣食无忧,但他们处在一种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却什么都不可以做的处境。他们特别想做自己,“做自己”本身就是追潮流。这群人就是站在打鸡血和空虚寂寞的交叉点。可以说,这群年轻人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年轻人,他们也是中国可能会第一次完全脱离物质压力,放开手去追寻生活的人。”因此,我把伯凡老师邀请过来和大家做分享。
吴伯凡: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广大年轻朋友交流,今天交流的主题是讲青年人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胜出。在这个天黑的时分,我突然想到著名诗人艾略特写的一首短诗《波士顿晚报》:
《波士顿晚报》的读者们,
象一片成熟的玉米在风中摇晃,
当幕色在街头暗暗加快步伐,
在一些人身上唤醒生活的欲望,
给其他人带来了《波士顿晚报》。
我登上楼梯,按着门铃,疲倦地转过身,
象一个人转身向罗什福考点头告别――
如果这条街是时间,他在街的尽头,
而我说:“哈里特表弟,给你《波士顿晚报》!”
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在看似轻松的诉说中阐述了严肃的判断:这个世界由两个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活跃的,他们对这个世界有强烈的欲望,在某种欲望唤起后去搅动世界,这是少数的;而大多数人都是看热闹,只是等着晚报的来临。今天我们很多人都不读晚报了,但晚报的替代品比比皆是,比如微信。
我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日常行为用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下来,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又乏味的清单。在这个客观的记录上,所有人都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散漫,真正做的事情又非常少。我们总感觉非常忙碌,但实际上我们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无聊、琐碎的事情上。如果一天天叠加起来,一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份令人觉得非常恐怖的账本。通过它,你很容易判断账单记录的人是做什么的,他是怎样的人,他将来会做什么。
流程决定结果、质量。如果你的流程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后面的结果就没可能有不同。套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们一直在以平庸的方式做平庸的事情,而我们一直在期待和别人不一样的结果的话,我们就是精神错乱。”
要回答“现在青年人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胜出” 的这个问题,我们至少要回答几个问题:
1、你在重大的问题上有什么异于常人的想法?
这是彼得·蒂尔在招聘员工和面试被投资者时经常问的问题。很多人刚开始回答这个问题很兴奋,但是越说越发现自己没底气。其实这是个算账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一般,但当我们落实到账本上时,发现里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少。
2、我们每天在做什么事情?
再想想,在同一时刻,全世界的人在干什么事情,和我同龄的人都在做什么事情。有一本描述股市的书《这次不一样》。这本书描写了很多股民的思维方式,他们投入了新一轮股市中,最后大家会都觉得这一轮股市和以前没有太大区别。在股市里想要获胜,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它是零和游戏,一部分人赚钱,就会有一部分亏钱,整体不会变的,所以你必须成为那个少数赚钱的10%的人。但我们很多人会陷入这一个悖论当中,90%的人认为自己是那个10%的人。
每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类比成一个特殊的股市。不管是70后、80后、90后,这一波浪潮来临时,尤其是本人置身其中时,我们都会觉得这一波不一样,会觉得凭自己的年龄优势、时间优势自己可以胜出。但当我们跟父母交流,我们会发现他们也年轻过,他们对未来也有过非常绚烂的想象,他们当初可能比我们还要更加自信、轻狂。
因此,我们应该想一个问题,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90后,我们跟大多数其他的90后有什么不同?当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跟大家都没差别的时候,就不要期待结果上出现巨大的差异。
从整体上看,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年轻人容易胜出。但操办过企业的朋友都明白一个道理:行业的机会并不是企业的机会,朝阳行业并不代表你一定能胜出。青年朋友出生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同时大家也能对快速变化真诚拥抱。当然有自己的优势,但只是一个海拔高度,而不是相对高度。你真正要进行的是横向比较,最终问题是我跟我的同辈人有什么不一样?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寻找不变的东西。
在做创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设立一个参照系,将想法、观念、创意、商业模式分类到常识或幻想中。真正的成功企业的创意是建立在常识、幻想之间的秘密点。很多企业和人被耽误在常识上,当然有少部分人被幻想绑架,但真正成功的人应该找到介于之间的那个秘密点,从这个单点上突破,才可能胜出。
最近我带朋友读一本书《全新销售》,这里讲了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好的销售员应该有的三种品质。在一个行业里面,做销售、对外联络的人刚开始入门很容易,特别是女生,一开始会占比较大的优势,但最后优秀的交易员不一定是女性一边倒的比例。如果你凭自己显而易见的优点获得优势,很容易把这个优势固化。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一句话:“一切福音都可能是诅咒。”当你滥用优势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把自己所有可能要发挥的优势给屏蔽了。我曾经把这个与茶做过类比,好茶和一般茶的区别在于缓释性:不好的茶在一泡、两泡时就释放完了味道,而好的茶还会在几泡之后释放出不一样的味道。
第一个品质,你有跟别人同情共理的能力。
要跟别人产生同频率上的共振,而不是以自己为主,通过自己显而易见的优势去吸引别人,用同理心去领会别人的思想、行为,从而跟别人产生一些隐秘点的契合。
这种同情共理心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稀缺,这是由我们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结构导致的。在多子女家里,一个小孩一出生就开始观察、感受别人的秘密。兄弟姐妹之间是有时合作、有时冲突的利益体,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格局,在这过程中人就在不断调试自己。同情共理心看似特别古老,它不是新的东西,但它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那么重要,这是我们胜出的基本点。
第二个品质,我们情绪的切换速度和切换能力,也就是情绪浮力。
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呵护型、迎合型的环境中,我们会发现情绪的好坏往往受制于别人。之前,我们在“冬吴相对论”里引用过一段话:“我们不应该抱怨现在的教育制度,当你觉得现在这个制度非常糟糕的时候,你应该非常庆幸,也许在这样糟糕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已经被淘汰了,只要你不是被这种理念妥协,就能找到屏蔽、过滤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式,你就胜出了。”这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转换。
有个调查发现,一个班里排名10-15名的人,他最后所收获的成就要比前十名同学以及排名在他之后的人要大。这个奥秘就在于这一类人本身智力不错,而且习惯在被忽视的状态下默默调整自己,而不是将别人的赞美作为自己行动力。他们不以别人态度的差异改变自己的心情状态。这一点在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非常重要,因为在社会上,人们不在乎你的自尊,在乎你最终的结果。
有些学校里成绩好的人离开学校之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负面因素的敏感,导致他的行动力不足,情绪一落千丈,个人完全迷失,感觉陷入一个自己完全不能掌控的世界里,并可能会因此一蹶不振。因为长期迎合性、包容性的环境,他对于短期的回报、赞许有一种强烈的期待,但这很容易成为一个人成长的负动力。
这些排名在10-15名的人,他们因为环境给予的打击形成了一种新的心智习惯。实际上,世界本来就是不以你为中心。在这种世界所呈现的真实状态下,他们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对情绪切换的速度和能力是我们平时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所缺失的一课。了不起的人并不是没有负面情绪,但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把情绪切换过来。这个情绪的切换能力就像一块冰或一个软木塞一样,它能够保持不下沉到水中。
第三个品质,我们要学会真正清醒地看自己和看别人。
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做了一个实验,通过一个高科技产品,你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到一个虚拟形象的你。这个机器可以实现时间上的穿越,甚至让你看到自己70岁的样子。当我们模糊地想象未来,很多东西没有紧凑感,当你清晰看到未来时,紧凑感一下子就产生了。
我们前面说的列清单或是在时间轴上对自己做些审计,就是希望从第三方立场观察自己。很多人会谈论到“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做一些小“出轨”的事情,比如说你经常习惯坐在教室后方,就尝试挑战让自己坐在前排;你习惯开会的时候不发言,就尝试着把你的观点大声说出来。这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抽身到完全不属于你现在的圈子环境中去体会一下,你会发现你看到的自己和世界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把自己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上,实际上这制造了一种幻觉,让我们误认为自己的看法跟全世界差不多,实际上是我们把信息做了人工化的处理,往往我们只能听到自己愿意听到的,并没法客观清晰地了解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让自己呆在舒适区,而且会越来越迷恋它,但这样的舒适区很容易让你把自己和别人看偏了,而你却不自知。当你觉得你头头是道,实际上是你处在自我闭环中,看似完满,实则不然。
这三点说起来平淡无奇,但是恰恰是平淡无奇的事,大家最容易忽视。炒股、创业都好,我们要发现秘密,这个秘密不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是大家看到了但熟视无睹的地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新东西特别多,但你不妨关注一下,在这些所有新的信息之外,看似古老、平凡的能力、知识、信息,那你就有可能跟别人不一样。我们通常都是在做加法,唯恐自己信息不够多,但这种方式可以让你胜出的可能性反而小。
前不久我做了一个小节目:《做难的事情也许更容易》,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剩女通过转变思路找到一个不错的小伙子,她跟我交流时总结说:“如果你追逐男朋友和大家方法没什么不一样,把自己嫁出去的可能性微乎极微,所以你应该去想一想常规做法也许本身就是陷阱,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有可能从一开始你就输了。”
提问:我身边很多人创业,有时觉得他们特能忽悠,有时又会觉得他们特牛逼,90后创业到底是荷尔蒙支撑还是时代大潮,你怎么看呢?
吴伯凡:著名的投资人阎炎评论“90后创业完全是扯淡”,这句话太绝对,我不太认同,但这句话有数据支撑。这两年创业最成功的是60、70后。90后有很多的创业激情,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每一代人都跟每一代买股票的人一样,他们面对的创业问题几乎都一样,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和新科技拥抱的热情毋庸置疑,但他们在亘古不变的商业逻辑上缺乏一些认知或是采取一种抵触、排斥的立场,这也是我今天讲这三点的原因。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拿破仑从一个白丁变成将军,也只有24岁。大量统计数据显示26岁是人生特别的节点,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巨匠都在26岁时提出重要的理论,所以按年龄来说,90后明年就要向社会交卷了。
现在大学生的思维的墙都很厚,如果心智模式不发生改变,会习惯用自己适应的东西去应对外界的挑战,出问题时看外不看内,这样的心智模式其实是人生的负资产,我们一定要及时清理这种负资产。那怎么来清理这种负资产呢?
每隔一段时间去尝试做自己之前不敢做、不屑于做的事情,去加入自己之前不融的圈子里,去发现完全不一样的人、思维方式、看世界的角度。如果你经常有这样的“微出轨”行为,从你现有的圈层里逃逸出来,你胜出的可能性就比别人多。
问:老师我怎么知道微出轨的方向呢?有时别人会劝我把事情做到极致。我怎么知道一件事我没做好,还是我选错了?
吴:我觉得30岁以前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我是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上面。所以事情做不做成,就不是那么重要。“是什么”是可以进入你的人格资产里。
我们财富增长的规律都遵从鲨鱼鳍的曲线,鲨鱼鳍就是一种指数增长的模式。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有两种不可抗拒的能力:核能力——很小的裂变产生巨大的能量,还有一种就是复利,这是金融学上的术语。这就是一开始增长非常地平缓,但是当突破一个点的时候,你可能在一年间所收获的东西是前十五年的综合,这不是一种加法的逻辑可以积累的。
问:我是一名28岁的女性,觉得是时候生孩子了,但在职业上还总想冲一把,你作为过来人怎么看这方面问题?
吴:大多数现代职场女性容易患上一种心理疾病:拖延症。工作中的拖延症不说,很多女性因为拖延症让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结婚、生孩子。拖延症就是无穷准备,或者说完美恐惧症,但是拖延症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这会让我们陷入非决策的瘫痪状态,错失好时机。
如果你决定不想做独生主义者,结婚要趁早。女孩子不要想着工作上要积累很多东西才能生孩子,或是结婚会阻碍自己职场发展,这样会陷入一种无穷准备状态。事实上,五年之后,你也很难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因此,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结婚要趁早,生孩子要趁早。生孩子越早越显年轻。这种拖延患者总是希望学会游泳再下水,但实际上没有天生完美的妈妈,只有在当妈妈时才能学好当妈妈。
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道题,值得做的事情就应该马上做。建议大家今晚就列出一个清单:
1、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劣势清单;
2、我自己和同代人相比,我的优势、劣势在哪里?
3、如果要弥补,我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还有一个作业,如果大家真的有决心,从今天开始,记录这一周做过的所有事情,看看自己的真实状况。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胜出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通过很小的、但是有复利的方式让将来呈现突破点,这种方式才能胜出。
-END-
笔记君:作业可以在后台交,我们会选出最佳作业,分享出来哦~
回复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 阎焱丨俞敏洪丨李丰|宗毅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伊光旭丨李欣频|张怡筠丨王东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