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樟资本范卫锋:我为什么只专注于新媒体领域的投资?
高樟资本,投资新媒体的标准有哪些关键词?对资本来讲,新媒体的价值在哪?范卫锋老师为你深度解析新媒体资本的选择法则。
首发|笔记侠 编辑|笔记侠 Even 活动|新浪战略合作部、新媒体指数【蚂蚁邦自媒体沙龙十一月汇】 未经演讲者审阅,转载请联系kezhou20或回复“转载”,违者必究。
先自我介绍下,我们的高樟资本基金是2015年11月9日发布的,到今天24号正好是15天,目前为止确定的项目是12个,差不多一天一个项目。当然接下来,投资肯定没有这么高的频率,整体来说我们是非常坚定投资新媒体,而且是投内容型的新媒体。以下是我个人的观察思考。
我个人是非常标准的媒体人,所有的媒体我都做过,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并且在2013年开始做自媒体,目前依然有在运营,维持半个月更新一篇,以此表示我还存在。我的公众号“范言直谏”在2013年1月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还算比较早玩公众号的。那时很多公众号还没开始做,我一开始就走原创路线。我的本职工作是非常多的是在见人和看各种项目,我又不知道哪些能写,哪些不能写,最后只能写一些类似《郁金香泡沫到底发生过没有》的文章(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
这个公众号对我的工作有很多帮助,并且让自己认识了很多自媒体人,也能够让我以自媒体的身份混迹于自媒体的圈子。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个传统媒体人,把名片掏出来,上面的公司就是《人民日报》、《证券时报》,在很多场合,别人就认为这个媒体人和我们自媒体人是不吻合的。于是,我在很多场合就自报家门:我是一个自媒体人。
有了这个号以后,2013年10月众筹平台“赞赏”的联合创始人王留全找到我,并让我写本书,并表示在他那里写过书的人,一年后职业生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觉得听起来好像不错,于是就众筹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新媒体十讲》,当时还打破了众筹平台的历史纪录。赞赏当时融资时,还将此书的众筹作为案例展示。
当时从做媒体调到战略投资部时,有一件蛮有趣的事。有人问过我:你以前是媒体人,你从来都没有做过投资,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做投资呢?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巧合,我至今依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2013年6月的一天,我正在和深圳卫视、凤凰卫视等几个朋友聊天,我们的大集团领导,同时也是华闻传媒的董事长秘书给我打电话,让我给领导打电话。我是个非常不善于和领导主动沟通的人,领导的电话还是秘书给我的。后来给领导打电话时,他就问我是否有兴趣到他那里工作。我觉得还不错,他让我做两件事:1、看看新媒体在做什么,互联网到底在干吗?2、有没有不错的新媒体项目可以投资。
我记得当时他和我讲的数据是,《证券时报》账上可供投资的资金为4.5亿。于是我们开始做投资,并且业绩相当不错,虽然和其他公司没法比。我们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蓝鲸传媒,一个纯天使传媒。它是原新浪财经编委、上海站站长徐安安创立的。
我为什么会接受蓝鲸传媒呢?
因为当时我负责《证券时报》的晚报,同时负责北京广播业务,90.5频率的环球资讯广播里的财政性节目都是我们负责的。做过广播节目的就知道,广播是刚需,每天要连线大量的嘉宾,这些嘉宾最好是万金油,什么话题都能搭上话。
我们有一个的商务拓展同事和我说,他发现蓝鲸传媒特别不错,只要上蓝鲸的QQ群或者网站发一条信息,立刻就能找到人,至少能够找到专业的记者,而且它们还有个通讯录,里面有20几万业内人士。当时我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徐安安来北京,还会请记者们聚会,每个人交费50元。我们这个记者去过一次,还和我说这个人特别帅,非常好。后来,我正好调到投资部,就到上海对蓝鲸进行了解,发现它除了做所谓的财经记者联盟、社区以外,还另有一番宏大的规划,于是就投了它。上半年的时候又投了第二轮,估值5亿,下半年正在完成新一轮的投资,所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项目。
蓝鲸传媒的优点在于离证券市场很近,在商务拓展和商业的想象空间,包括现实的商业上也更加有优势。
很多人会说媒体行业不行,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对媒体的认知有限,只看表层,不看内层。我们身边所认识的媒体行业从业者只要有点水平的,哪一个不是身价暴涨呢?像秦朝(“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包括很多前同事,都是身价暴涨。这件事的背后是什么呢?传统媒体市场关系确实在衰落瓦解,有人说是崩盘。前段时间我到一个都市报参观,他说2010年12亿收入,2014年跌到4.5个亿,今年力保3个亿。
这样的数据确实是在下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关系崩盘瓦解的时候,需求并没有下降。随着手机的普及,除了那些纯阅读型的,绝大的发行社是亏钱的。如今有了免费的发刊渠道,至少目前为止来说,国家并没有规定微信公众号需要发行刊号。既没有发行成本,又不需要刊号,又没有相关部门监管,这样的好事去哪找?所以我们要在传统媒体市场崩盘的时候去承接,去投资其中最优的生产力,然后满足正在上涨的需求,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实际上高樟资本在招募资金时,就以此作为宣传。
对于很多人来说,会想我是不是错过了一个所谓的风口呢?这就看你自己怎么看,风口一直都存在:当年的博客,后来的新浪微博,再到前两年的微信号,每个时代永远都有机会,包括接下来的市场,永远都有机会。应该说我们基金不可能只投一两年,至少也要投20年以上,这个事情可以做到我退休以后。我可以确定的一点,23年以后,就是当我60岁的时候,媒体的主要形式一定不是公众号,但那个时候依然有那个时候的风口,依然有那个时候的机会,所以你任何时候来做这件事,都不算太晚。
就微信而言,微信最早期的机会主要在于草根号、营销号、鸡汤号、整合号,这些号对媒体人来说往往不是强项。媒体人的强项是创造内容,他们的强项是整合内容,传播内容,相当于他们是搬运工,同时有很强的配送能力,很强的变现能力。在这件事情上,真正作为一个以内容为PK的焦点,也就是从2015年开始,依然有非常大的机会。
当然,也会有很多投资人来找新媒体创业者,如何定义一个好的新媒体天使投资人呢?我认为有三条标准:
1、真正热爱媒体
有很多投资人是认为这件事有机会,才来这里的,这就相当于哪个煤矿、铁矿可以挖,投资,这样的投资人过于投机。我们知道媒体这件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需要一段时间的保养,很多的媒体都是在经历了几年的陈酿,才开始有芬芳的。太快的变现,只会伤害品牌。
2、要懂媒体商业
媒体商业是商业,但它又是个特殊的商业,它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没有接触到任何有形的物品。这个商业还是很不同的,特别是很多从传统的行业转过来的投资人往往不能了解这件事,这在于媒体没有具体的事物存在。
3、能帮忙,不添乱
能帮忙是什么意思呢?在重要的时候可以帮忙处理外部事情、后续融资。如高樟资本投的项目,我们会表示,所有的后续融资、与各大平台的沟通等这些事情,他们不需要自己处理。因为平台不止微信公众号一个,还有七八家,我们和他们都有良好的关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强项。最重要的,每次到了关键节点时,我们会帮忙开战略会,和你深入讨论,会拿我们的各种案例、各种数据告诉你该怎么做,建议你该怎么样做。我们和你沟通,但绝不会添乱。因为我们不会干预你的日常采编,不会天天拿公关稿让你发。这是很多人,包括一些目的特别明确的所谓战略投资会做的事,当然有时候要去评判这件事是不是在频繁使用。
高樟资本是专业的自媒体基金,这种性质的基金并不多,因为大多数的人是看到这里有风口才来的。但我们是因为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在媒体行业,未来,在我们的余生里,我相信我也不会离开媒体行业。所以,我们只做投资新媒体这一件事。我们专注投资内容极客。
如果你有志于做一个PK“今日头条”的平台,那我们也只能默默地祝福你。我们是不会参与的,因为这件事即使你能做成,我也没任何方法。我基本是一个技术盲,因此我对一旦需要有技术的事特别没有判断力。
我们选择项目有三条标准:
1、对的人
对的人很重要,这是一票否决制的。为什么呢?在一个媒体中,真正具有优秀的内容生产能力的人,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是在一个非常成熟的业态里,就好比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所以我们既不能被所谓的职务title所迷惑,不要以为这个人成了编委或副主编,能力就很强,也许只是因为他的上下沟通能力很强而已。同时也和他的资历无关。
还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偏向于资深的或者是90后的自媒体?我们对年龄没有任何偏向性,为什么?因为,媒体的体力投入对创始人来说没有那么可怕,这件事是能干到比较大年纪的,至少四五十岁的时候。但是,我们投资的12个项目中,目前最年轻的创始人是1985年出生的,目前为止年龄最大的创始人是1970年的。我非常想投资1985年以后的媒体人,也特意去见过好多人,也会特意去看很多优秀的文章。前两天,我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里面一些话很有质感,但我感觉这些质感的话和他个人的风格不一样,我就怀疑是不是编辑帮忙改的,求证后确实如此。
我们后来分析出在中国媒体的人才中,在1987年至1992年出生的人,出现了一个个断层。这批人中,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没有进入媒体行业。我们那个年代,进入媒体的有很多是北大、人大毕业的,但今时今日这种学校毕业的,很多没有进入这个行业了。那个时候的媒体人有很好的待遇。举个例子,我当时进入《证券时报》作为新人转正后2001年的时候,第一月就拿到税后1万2千的工资,此外还有另外一张卡是部门的钱,也有大几千块钱的。在2001年这样的待遇确实可以招到很好的人。当时我们也有同事可以拿到月薪10万以上的。
当时采访资源也很多。我的第一次采访是在2011年,当时晚上七八点接到一个临时采访。当时有三大报社和三个受访者,北大方正的李友、魏新等。这样的局,没有多少媒体人可以跟的。我们看到前两年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了多少大师,但很多新媒体,完全没有当年的机会。因此,很多时候,你需要见过足够多的优秀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阅历与历练。
因此,中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断层,我非常高兴看到在这一两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回到媒体行业,特别年轻的人,92、93年名校毕业,或者国外留学,都是资历很好的毕业生,然后进入了媒体行业。他们看好这个行业会有更好的机会可以成长,也许未来会有变化。因此,我也特别想投85年以后的人。
2、智、信、仁、勇、严
孙子兵法里讲到了五点:智是聪明,信是正直,仁是有责任感且善于分享,勇是勇敢,严是严于律己。
3、自媒体人的三种能力
自媒体人需要具有三种能力:
A、总编辑+总经理
传统媒体采编和经营是严格分开的,如果你单位的采编和经营是合二为一的,我只能说这个单位确实不好。但今天在新媒体时代,采编和经营如果严格分开的话,就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直到前两年,我进入投资行业之前,我还经常和别人说的一句话:我不认识一个公关公司的朋友。任何一个公关公司的人找我,我都直接让他去广告部,但是今时今日这么做的话,肯定是不行的。
这个人必须同时具备总编辑和总经理的双重身份。
B、需要强大的进化力
如果他没有进化力的话,只是一个简单的纯媒体,它们能够生存,能够做得不错,但是空间有限。试想,一年365天,每天都发一条广告,你能赚多少钱?每条10万,一年3650万,好像也不是个特别吓人的数额。
4、对的事
判断的五大因素:
A、是否符合历史趋势;
B、是否符合政策、人口等大环境;
C、你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所处的垂直市场竞争如何?
D、你的团队如何;
E、你准备怎么打这场仗?
这说起来很长,我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是我们在投资时会进行相关因素的把握,我总结了投资的不同的玩法:
A、水平型玩法
一个公司搞好多媒体,有好多好多的号;
B、垂直型玩法
一个公司就做一个号,只有一个号。
相对而言,高樟资本所投资的一般是垂直型玩法的公司。一个公司只做一件事,正如古话“深则专,浅则散”。当然我并不是说水平型玩法就不行。
我们把新媒体的的价值分成四种层次:
1、信息价值,即看得到:发个消息,你可以看得到;
2、信任价值,即信得过:同样一个消息,A和B公司发出来的内容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财经领域;
3、审美价值,即觉得爽: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所谓的消费升级,很大一块在于心理和审美的满足。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能迈向一线产品的也是这样;
4、连接价值:这也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即能直接触碰到用户,能够直接和用户建立连接,能够获得所谓的销售额等。
关于商业模式,我还是那句古话:“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意思是最好的商业模式只有一下子的,如果你做的这件事有很长的链条,是先做A再做B,再做C,然后整合资源到D。我们一般认为它走不过第二步,因为每一步的消耗是极其惨重的。
媒体人最好只做一件事情,而且最好有计划能力,最后能够直接扎到更深的领域去做。但如果是安静地植入广告,也是挺好的,那是另外一种玩法。
我们投资的价格确实比较低,我们也会告诉创始人,你去找任何投资人,大部分报价会比我们高,但最后仍会接受我们的投资。我们目前投资的12个案子,没有一个投资的项目需要对方做项目计划书和PPT,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我们的核心在于能够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判断未来,当然肯定也会有误差。我们目前投的12个项目中有6个是完全没有推出产品的,完全只是一个想法,而且有几个还是和我们敲定之后,才去辞职创业。这种情况下,确实没有任何的数据可言,但我们的核心能力在于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之下,我们去看他有没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因为如果是进入一个看数据的领域,那我们专业媒体的优势何在呢?好歹我们也是做过十几年的媒体,大概了解这件事情的一个概率。
我们对人的这件事是非常执着的,大家有相关创业意向可以和我们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新媒体十讲》
笔记君:老师讲得这么好,你可以回答问题了吗?
回复大咖名字,查看精彩笔记
KK丨克莱·舍基丨周鸿祎|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 阎焱丨俞敏洪丨李丰|宗毅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伊光旭丨李欣频|张怡筠丨王东岳...
互联网笔记合作伙伴
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创业邦|中欧商业在线|中欧战略系|黑马会|复旦大学|李欣频私塾课|互联网大篷车|行动派|中关村国际创业节|福建省互联网年会|俺来也青春创业营|葡萄创投|碳九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