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全70册)
《近代中国民俗资料汇编》
(全70册)
编者:黄涛
出版时间:2022-07
规格:精装,正度16开
学科分类:民俗、民间文学、社会史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6439-0
内容简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民俗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拉开了序幕。紧接着,民俗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借鉴西方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很快树立了与世界接轨的现代民俗学学科意识,有了民俗学调查、研究和教学的令人敬佩的实绩,创建了在现代学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民俗学学科,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的民俗学文献。本书本书由温州大学黄涛教授主编,收录近代民俗学文献300余种,包括各地民俗(包括节俗、婚俗、女俗、习惯)、风俗改良、歌谣、谚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并将这一时期的重要民俗学刊物,如北大歌謡研究会的《歌謡》、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间文艺》、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学集鎸》《孟姜女》、北平师范大学研究所《礼俗》等系统收录。
主编简介
黄涛,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民俗学硕士点负责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特聘专家,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胡明扬教授。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1987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20余载,2008年作为民俗学学科带头人引进到温州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中秋》、《中国历代祭礼》等十余种,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独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获评“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下传统节日的变迁、传承与保护研究”(08DG40)等课题10余项。
序言
二十世紀初,中國現代民俗學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拉開了序幕。緊接著,民俗學運動的先驅者們藉鑒西方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很快樹立了與世界接軌的現代民俗學學科意識,有了民俗學調查、研究和教學的令人敬佩的實績,創建了在現代學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民俗學學科,也爲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寶貴的民俗學文獻。
一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现代民俗學的發展歷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一)發源、開創時期 (一九一八—一九二六)
這一時期的民俗學以在北京大學發起的歌謡學運動爲中心。一九一八年二月,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等主持成立了一個歌謡徵集處,他們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發表了《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謡簡章》,並在《新青年》及各地報紙轉載,開始了在全國範圍内徵集歌謡的活動。《簡章》説明了搜集歌謡的較嚴格的要求:“歌辭文俗,一仍其真,不可加以潤飾;俗字俗語,亦不可改爲官話。” “歌謡通行于某社會時代,當注明之。”“歌謡中有關歷史地理或地方風物之辭句,當注明其所以。”從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日起,《北京大學日刊》開設了《歌謡選》專欄,每天刊登一則歌謡,由劉半農編選並做考訂説明,前後共刊出一百四十八則。
一九二〇年十二月,北京大學成立了歌謡研究會,由沈兼士、周作人任主任。一九二二年,北大研究所國學門成立後,歌謡研究會歸入該所的國學門。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歌謡》週刊創刊。由周作人起草的週刊《發刊詞》説明了搜集歌謡的兩個目的:本會搜集歌謡的目的共有兩種: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我們相信民俗學的研究在現今的中國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業……歌謡是民俗學的一種重要資料,我們要把它輯録起來,以備專門的研究:這是第一個目的。因此我們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儘量的録寄,因爲在學術上是無所謂卑猥或粗鄙的。從這學術的資料之中,再由文藝批評的眼光加以選擇,編成一部國民心聲的選集。……所以這種工作不僅是在表彰現在隱藏著的光輝,還在引起將來的民族的詩的發展:這是第二個目的。該刊物先由劉半農、沈尹默任編輯,後由周作人、常惠任編輯。當時,魯迅、李大釗、顧頡剛、劉半農等著名作家、學者都有自己采集的歌謡發表,魯迅還爲《歌謡》週刊紀念增刊繪製了精美的封面。
從一九二三年一月開始,《歌謡》週刊擴大了範圍,除歌謡外,還收集神話、傳説、民間故事、方言、習俗等資料,並發表相關研究文章。到一九二五年六月,該刊共出版九十七期,增刊一期,搜集歌謡一萬三千九百零八首,發表了二千二百二十六首。其後,該會所組織的稿件併入一九二五年十月至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出版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改爲月刊)。一九三六年四月至一九三七年六月,《歌謡》週刊復刊。歌謡研究會還出版了個人搜集的作品集,如顧頡剛的《吴歌集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董作賓的《看見她》等。一九二三年五月,“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成立。一九二五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二日,顧頡剛、容庚、容肇祖、孫伏園等赴妙峰山香會進行調查,其後在《京報副刊》出了六個《妙峰山進香專號》。北京《京報》還在魯迅支持下開辦副刊《民衆文藝》週刊,自一九二四年二月九日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共出版四十七號,登載了許多歌謡、民間故事等。
(二)奠基時期(一九二七—一九三〇)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〇年,民俗學運動的中心轉移到廣州的中山大學。一九二七年十一月,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鍾敬文等發起成立了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從屬于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同年十一月創辦了《民間文藝》週刊,由董作賓、鍾敬文任編輯,出了十二期後,于一九二八年三月改爲《民俗》週刊,由鍾敬文、容肇祖、劉萬章相繼擔任編輯。顧頡剛在《民俗》發刊詞裏説:“我們要站在民衆的立場上來認識民衆!我們要探檢各種民衆的生活,民衆的欲求,來認識整個的社會!……我們要把幾千年埋没的民衆藝術、民衆信仰、民衆習慣,一層一層地發掘出來!我們要打破以聖賢爲中心的歷史,建設全民衆的歷史!”這一方面是表明刊物遵循民俗學研究民衆生活的學術宗旨,一方面也是繼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到一九三三年六月停刊,《民俗》共出版了一百二十三期,在將近六年的時間裏發表了大量搜集調查來的民間文學作品和學術研究文章。後來該刊曾在一九三六年九月復刊,改爲十六開大型《民俗》季刊(實爲不定期刊),由楊成志主編,但因戰争影響,衹出版了八期,到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由鍾敬文主編了最後一期兩卷合訂本後停刊。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成立不久,就開始在顧頡剛主持下出版民俗學叢書,從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〇年共出版三十七種三十九册,約有一半出版于一九二八年。叢書發表了學者們在歌謡、故事、傳説、謎語以及民間信仰等風俗方面的調查材料,也有一部分研究性著作,以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一至三册)、《妙峰山》爲代表,前者從歷史傳承和地域傳播的角度研究孟姜女傳説的流傳和演變,被鍾敬文先生譽爲“民俗學的《論語》”;後者則是中國民俗學第一部運用實地考察資料寫成的專著。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一生從事民俗學事業,終被譽爲“中國民俗學之父”的鍾敬文,當時因編輯叢書中王翼之的《吴歌乙集》而被中山大學辭退。該書本是顧頡剛向其同鄉王翼之組稿,由鍾敬文經手編輯印行。因民間歌謡有表達愛情的率真直露言辭,被一些觀念保守、不瞭解民俗學的教授和校方看做淫穢的“性愛”内容。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校方在《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發出題爲《大學院訓令禁止生徒購閲淫猥書報》的通告,並于七月四日突然辭退了鍾敬文先生。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在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至六月十日開辦了“民俗學傳習班”,授課教師與課程有顧頡剛的“整理傳説的方法”、容肇祖的“北大歌謡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過”、鍾敬文的“歌謡概論”、何思敬的“民俗學概論”等,有二十二名學生參加學習。民俗學會還開設了“風俗物品陳列室”,舉辦了民俗物品展覽。在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影響下,福建、廣東、浙江一些地方也涌現了一些民俗學會或民間文學研究團體,它們自辦刊物,或在報紙上開設副刊、專欄,在搜集、記載民間文學作品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三)擴布時期(一九三〇—一九三六)
一九二八年秋,鍾敬文到杭州,在國立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任教,他和同仁們在這裏積極開展民俗學活動。一九三〇年夏,鍾敬文、婁子匡、錢南揚、江紹原等發起,聯合南京、汕頭、福州、厦門、漳州、徽州、寧波、杭州等地的民俗團體,創立了杭州中國民俗學會,大力搜集、研究各地各民族的傳説、故事、歌謡、諺語等民間文學作品以及風俗習慣。從此,杭州成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民俗學活動的中心。杭州的民俗學者們在創辦民俗學出版物方面很活躍,並有顯著成績。一九二九年五月,鍾敬文、錢南揚、婁子匡等在《民國日報》創辦副刊《民俗》週刊,出到六十期時休刊,後來又復刊;一九三〇年五月開始,婁子匡個人在寧波鄞縣以“民俗學會”的名義出版了《民俗旬刊》五册、《歌謡謎語故事週刊》十幾期、叢書《寧波歌謡》一輯。一九三一年,他們在《南京民報》創辦《民俗》附刊。一九三一年七月,鍾敬文、婁子匡主持將南京《開展月刊》第十期、十一期合刊出了民俗學專號;到一九三二年八月出版署有“中國民俗學會發行”的《民俗學集鎸》第二輯,而把此前的專號算中國民俗學會主辦的《民俗學集鎸》第一輯。一九三二年十月,中國民俗學會將紹興原有的《民間》刊物,改爲學會的月刊,由陶茂康、鍾敬文、婁子匡編輯,到一九三四年四月出第十、十一期合刊爲止。此外,他們還在一些刊物、報紙上開辦民間文藝或民俗學方面的專號、專欄,共出版了民俗學叢書二十六種。
在此期間,其他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的一些城市和北京的民俗學者們也開展了許多活動,有些城市還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分會。一九三五年,北京大學歌謡研究會恢復,聘請胡適、魏建功、顧頡剛等人爲歌謡研究會委員。一九三五年五月,胡適、周作人、顧頡剛等在北平發起組建了風謡學會。一九三六年四月《歌謡》週刊在胡適支持下復刊,到一九三七年六月,共出版了五十三期。
(四)調整與轉折時期(一九三七—一九四九)
在全面抗日戰争時期,敵占區的民俗學調查與研究基本停頓了。而在國統區和解放區,民俗學的調查、研究仍有進展,並出現了新局面。抗戰時期,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等學校遷到雲南、貴州、四川一帶,造成學者雲集西南的局面,使這裏的學術氣氛活躍起來。學者們在西南地區進行了較多的風俗調查。在華北的高等學校向後方撤離、步行約兩個月的行程中,聞一多就帶領幾個學生沿途調查民間習俗和歌謡等,後來在昆明由他的學生劉兆吉整理出版,名爲《西南采風録》。一些學者在雲南、貴州等地進行了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學、語言、風俗等的調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解放區則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中國共産黨的文藝政策重視文學對革命工作的宣傳、促進作用,工作人員注意搜集、運用底層民衆中流傳的歌謡、故事等來發動群衆或鼓舞革命鬥志。
一九四二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主要是爲工農兵服務的,文藝工作者要向工農兵學習,並且明確提出文藝工作者要喜愛工農兵的“萌芽狀態的文藝(壁報、壁畫、民歌、民間故事等)”。這使民間文藝工作受到空前的重視,也促使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大規模地展開,比如在晋綏根據地,政府就曾發動鄉村幹部、小學教師等廣泛搜集民間文學作品,在《晋綏大衆報》登載。雖然主要不是出于學術研究的目的,但是當時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多遵循較嚴格的原則,並有一定成績。何其芳在《從搜集到寫定》一文中説:“根本的是要有一種尊重老百姓的態度”,“要有一種尊敬老師與耐心向學的精神,對于他們的作品也要尊重”。這説明當時搜集者與民衆的關係發生了一定變化,不再是純粹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的關係,而是帶有一定程度的學習者與老師的關係。何其芳還説明了調查時要忠實記録的原則:“首先要忠實地記録”,“在寫定民歌時,字句不應隨便改動增删”。
其時,搜集整理的代表性成果有何其芳等人編的《陝北民歌選》、李季編的《順天游》、苗培時輯録的《歌謡叢集》等民歌集,東北合江的魯藝文工團編輯的《民間故事》以及馬烽、束爲等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集等。由于提倡作家要向大衆學習,解放區的作家文學受民間文學的影響很大。一九四五年, 由賀敬之、丁毅執筆,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五幕歌劇《白毛女》就是以民間傳説爲藍本的。他們所依據的,是同年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晋察冀前方帶回延安的四十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帶“白毛仙姑”傳説的記録本。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六年,他們又在演出多場後,根據群衆的意見對劇本作了重要的修改。該劇在配樂上主要采取北方民間音樂的曲調,並且在唱腔上成功藉用了民歌的調子:用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歡快曲調譜寫了“北風吹,雪花飄”一段膾炙人口的唱腔,來表現喜兒的天真和期待;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來表現喜兒在黄家受黄母欺壓時的怨苦之情;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樂表現喜兒的不屈不撓和復仇的渴望;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揀麥根》的曲調來塑造楊白勞的音樂形象。後來該劇又改編成電影、舞劇、京劇等形式,在全國産生了很大影響。趙樹理的小説創作、李季的詩歌創作也是成功學習和藉鑒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的典型。
以上是對我國現代民俗學發展史的概略介紹,讀者如果需要對這段歷史做更多瞭解,可閲讀這方面的專門著作,如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趙世瑜《眼光嚮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一九一八—一九三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張紫晨《中國民俗學史》(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等。
二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民俗學的發展,爲我們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獻資料,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雖然有一部分重要著述和雜志得到了再版,然而全方位的整理和系統的開發利用尚付之闕如。
有鑒于此,我們策劃出版了這套《近代中國民俗資料彙編》,首批出版文獻共有二百餘種,除了有兩種印行于一七九九年和一八九九年,其餘皆印行于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四九年。這段時間正是我國現代民俗學醖釀、開創、奠基和初步發展的時期。這些著述可以説是這一時期我國現代民俗學創立和運行的産物,是與這段民俗學史密不可分的。下面對這套叢書做一個簡要介紹。這套叢書可分爲四大類:民俗學刊物、民俗學研究著作、民俗記述著作、民間文學作品集。
(一)民俗學刊物在這套叢書中,民俗學刊物有北京大學歌謡研究會主辦的《歌謡》週刊,已將該刊物全部收録在内。這套雜志是中國現代民俗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它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創刊,開始作爲北京大學《日刊》的附張來印發,從第二十五期開始脱離《日刊》獨立印行。直到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併入《國學門週刊》而停刊,至此可稱爲《歌謡》週刊前期,共出版九十七期及週年增刊一册。一九三六年四月,在胡適主持下,北大歌謡研究會恢復,並由顧頡剛發起成立了“風謡學會”,《歌謡》週刊復刊,出版了第二卷四十期,第三卷十三期,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而停刊。《歌謡》週刊後期共印行五十三册。本叢書收録其前後期全部期數,實屬難得。另有董作賓、鍾敬文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二八年一月在中山大學創辦的《民間文藝》週刊十二期,也是該刊的全部。到一九二八年三月,《民間文藝》週刊改刊並更名爲《民俗週刊》。叢書收録了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福州分會編的《民俗週刊》(一九三〇—一九三一)七期。收録鍾敬文、婁子匡在杭州中國民俗學會時期編輯、先後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和一九三二年八月出版的《民俗學集鎸》二輯,是該刊的全部。收録廣州萬人書店主辦並發行的《民俗月刊》第一期(一九三一)。收録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研究所一九三一年創辦的《禮俗》半月刊共九期,這也是該刊物的全部期數。收録婁子匡一九三七年創辦的《孟姜女》月刊四期,該刊共出版五期,這裏缺少第四期。
(二)民俗學研究著作叢書收録民俗學研究著作,可分爲三個小類。
1.總體性理論研究著作,包括C.S.Burne著《民俗學問題格》(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一九二八),馬林諾夫斯基著《蠻族社會之犯罪與風俗》(華通書局,一九三〇),瑞愛德等著《現代英吉利謡俗及謡俗學》(中華書局,一九三二),林佛慈編著《移風易俗(國民道德)》(正中書局,一九三六),亢真元、梁上燕著《改良風俗的實施》(民團週刊社,一九三八),M.R.Cox著《民俗學淺説》(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林惠祥著《民俗學》(商務印書館,一九四八)等。
2.民俗史著作。包括張亮采著《中國風俗史》(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黄華節、華君著《婦女風俗史話》(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三)、賈伸著《中華婦女纏足考》(北京慈祥工廠,一九二五)、尚秉和著《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九)等。
3.各門類民俗研究著作,包括禮儀類、民間文學類、民間信仰類、歲時節令類、衣食住行類。如吴景新著《中國禮俗》(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楊樹達著《漢代婚喪禮俗考》(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三)、胡懷琛編纂《中國民歌研究》(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三)、范縯編著《民間謡俗與民衆教育》(新益書莊,一九九三九)、顧頡剛編著《妙峰山》(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一九二八)、父親節推行委員會編《父親節紀念册》(改造出版社,一九四八)、沈德鴻編纂《衣食住》(第二册,商務印書館,一九二六)等。
(三)民俗記述著作民俗記述著作指記述或介紹全國、某地及國外民俗的文獻,又可分爲四小類:民俗介紹、調查報告、外國人看中國民俗、中國人看外國民俗。
1.民俗介紹著作。有的介紹全國習俗,如雙黛館主編《全國風俗大觀》(新華書店,一九二二)、徐德春編《我國各地的風俗》(中華書局,一九三五)、張宗麟著《中國各地的風俗》(上下册,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等;更多的作品介紹一地的習俗,如李家瑞編纂《北平風俗類徵》(上下册,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七)、范祖述著《杭俗遺風》(六藝書局,一九二八)、周振鶴著《蘇州風俗》(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一九二八)、蔡衡溪著《淮陽鄉村風土記》(一九三四)、張育曾等編輯《山東政俗視察記》(上下卷,一九三四)等。
2.調查報告。如衛慧林著《酆都宗教習俗調查》(四川鄉村建設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間鉛印本),楊森編著《貴州邊胞風習寫真》(貴州省政府邊胞文化研究會,一九四七),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編輯《山東廟會調查》(山東民衆教育館,一九三三),林用中、章松壽著《老東岳廟會調查報告》(浙江省立民衆教育實驗學校,一九三六),王宜昌等編《北平廟會調查報告》等。
3.外國人看中國民俗。叢書收録了九部日本學者記述中國民俗的志書:《中國風俗的話》(一九二七)、《滿漢禮俗》(一九三五)、《中國民俗的展望》(一九三六)、《戰後中國的習俗》(一九三七)、《中國街頭風俗集》(一九三九)、《中國民俗志》(第二卷,一九四一)、《中國民俗志》(第六卷,一九四二)、《中國的風俗食品》(一九四二)、《北清正教風土記》(一九〇七)、《北京風俗問答》(一九二八)等。
這些著作皆在日本印行,使用“昭和”或“明治”等日本年號,以异國學者眼光觀察、記述我國民俗的著作以前没在國内印行過,具有一定的學術藉鑒價值。衹是其原版書名中皆有“支那”二字,此次出版統一替换爲“中國”二字。“支那”一詞本來没有貶義。它最早來自印度梵語的“Cina”(使用羅馬字母撰寫),是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謂,是“秦”的音譯。後來中國高僧翻譯梵文佛經,就把這個詞翻譯成“支那”或“至那”。唐朝時日本僧人來中國學習佛經,就把“支那”這個詞帶回了日本。當時日本佛教界有些人爲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虔誠纔使用“支那”一詞來稱呼中國,所以那時日本人説的“支那”帶有尊崇之意。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一般稱呼中國爲“漢(土)”“唐(土)”“中國”“中土”。這些稱呼是帶有褒義的。因爲世人皆知,漢唐乃盛世,四夷賓服;“中國”則帶有“四夷之中”的意思。但到了甲午戰争清政府戰敗之後,日本人對中國没有了敬仰之心,一些軍國主義著作中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時帶有戰勝者對戰敗者的輕蔑之意,逐漸地就使日本人口中的“支那”一詞帶上了“懦弱卑下”的貶義,並成爲在日本流行的稱謂。一九三〇年,國民政府曾表示:今後凡帶有“支那”一詞的日本公文一律拒收。侵華戰争中,日本人一直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日本戰敗後,同盟國最高司令部政治顧問團確認“支那”含有輕蔑之意,責令日本外務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此後“支那”一詞開始從日本的正式公文、教科書和媒體中消失,而其民間右翼分子仍然使用該詞。儘管原來書名帶有該詞,但這些文獻作爲學術資料再版,仍具有顯著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參考價值。
4、中國人看外國民俗。包括東方雜志社編纂《世界風俗談》(商務印書館,一九二三)、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編《世界人種風俗大觀》(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民國間鉛印本)、胡仲持輯譯《世界性的風俗譚》(光華書局,一九二七)、南支派遣軍報導部編《中日習俗之差异》(南支派遣軍報導部,民國間鉛印本)。
(四)民間文學作品集叢書收録民間文學作品集。其中神話集,如陳雪清、陳壽朋編《中國神話集》(兒童書局,一九三一),嚴大椿編輯《民間神話》(國光書店,一九四九)等。傳説集,如緑荷編著《民間傳説》(大衆書局,一九三三)、洪仁平編《嶺東民間傳説》(第一集,開明出版部,一九三〇)、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編輯股編《山東民間傳説》(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一九三三)、蕭漢編輯《揚州的傳説》(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一九二八)等。歌謡集,如朱一鶚述《歌謡俗諺彙編》(榆林中學校圖書館,一九二六),吴啓瑞等編輯《歌謡》(中華書局,一九二四),朱雨尊編輯《民間歌謡全集》(世界書局,一九三三),李春蘭編《蔣管區民謡集》(冀魯豫書店,一九四七),林宗禮、錢佐元編 《江蘇歌謡集》(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一九三三),張玉芝編著《山東省漁民歌謡集解》(山東水産學會,一九四七)等。諺語集,如牛樹海、雪樵原編《童叟古諺》(上海善書流通處,一九二四),朱雨尊編輯《民間諺語全集》(普益書局,一九三三),翁胡雲翹編《滬諺外編》(國光書局,民國間鉛印本)等。
三
二十世紀上半葉,民俗學作爲一門新興學科,幾十年間的社會影響和學術成績引人矚目。它在興起的時候在新文化運動中占有特殊位置,使其具有了一般學科所没有的重要性。新文化運動一方面宣導以民主、科學爲核心的西方先進文化,一方面肯定和吸收民間文化中的進步成分,搜集和宣揚民間文藝,從而促成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的誕生。對此,鍾敬文先生説:“在‘五四’這個非常時期,那些青壯年的學者們的活動對象,正像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一樣,有著内、外向兩個方面。内向的,主要是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問題,外向的是對待外國文化問題。在對待固有傳統文化這方面,大體上又可分爲否定的、破壞的方面,和肯定的或積極地對待的方面。前者如嚴厲批判專制制度,封建倫理和正統文藝等;後者如熱情扶植民衆口頭活語言,贊揚口承文學及優秀傳統通俗小説、戲曲等。
多年來,我國學術界關于‘五四’時期新文化活動對待傳統文化的注意和評論多側重在前一方面,即對于舊制度、舊倫理和舊文藝等的批判上。對于後者則很少或較少涉及。更不必説,把當時學者們對大衆語言、口承文藝、通俗小説、民間風尚的見解、評價聯成一個整體加以論述、評價了。這不管由于什麽原因,現在看來,是應該彌補的一個缺陷。衹有這樣做,纔可能使人們對這個近代偉大的文化史的理解更爲全面,更爲豐富和深刻。”(《“五四”時期民俗文化學的興起——呈獻于顧頡剛、董作賓諸故人之靈》,寫於一九八九。見《鍾敬文學術論著自選集》,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
因而,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胡適、周作人等都積極宣導和參與歌謡學運動,提倡和研究民間文藝、民俗文化,顧頡剛、蔡元培、劉半農、朱自清、茅盾等學術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民俗學研究中來,並出現了鍾敬文、容肇祖、婁子匡、江紹原、黄石、錢南揚等著名民俗學家。其時民俗學吸引了諸多學科學者的參與,文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一些著名學者都參加了相關活動或有民俗學成果。這些學者們的學術功底扎實,視野開闊,不僅諳熟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功底深厚,而且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文化和學術成果。民間文學、民俗文化的調查、搜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多方面的因素造就了這段時期民間文藝學、民俗學的豐碩成果,使這一時期的民俗學文獻具有思想史、學術史、社會史等多方面的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所收録的民俗學文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段時期的民俗學活動和研究的重要成績,但也衹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重要文獻没有納入進來。本書選録原則注重文獻的珍稀性,這一時期的許多代表性成果近年來已得到再版,不難找到,故不予收録。還有許多成果有待篩選和挖掘,有待以後整理出版。本書采取原版影印形式,以儘可能多地展現其原版風貌和史料價值。本書在編選和出版過程中,復旦大學的鄭土有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施愛東研究員對文獻選目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上海友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樊良永先生在資料搜集和整理出版方面貢獻頗多,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書的選録和整理工作肯定還存在許多缺憾和不足,懇請各方面專家批評指正和提出建議,以有利于後續工作的改進和提升。在本書出版之際,筆者贅言若干,聊充爲序,以就教于方家,也藉此向著述這些文獻的我國早期民俗學前輩致敬。
黄濤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册
全國風俗大觀 雙黛館主編輯 新華書店民國間鉛印本一
我國各地的風俗 徐德春編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〇五
中國各地的風俗(上册) 張宗麟著,趙景源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五九
中國各地的風俗(下册) 張宗麟著,趙景源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九三
中國奇俗記(二) 盧正編輯 民衆教育研究社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三五
中國奇風异俗 周郁文編 廣益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三〇七
各地風光集(奇异風俗) 李公耳編輯 春明書店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四二三
第二册
民間异俗 俞言編著,劉雪蕉校訂 國光書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一
中國風俗史 張亮采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一三
中國民俗史 國立中央大學民國間鉛印本三一九
第三册
中華國民生活曆 陳果夫、邱焙豪編著 正中書局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衣食住(第二册) 沈德鴻編纂,孫毓修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鉛印本三八三
第四册
清俗紀聞(全部十三卷) 〔日〕中川忠英輯,〔日〕石崎融思畫 玩月堂寬政十一年(一七九九)石印本一
第五册
中國風俗的故事 〔日〕後藤朝太郎著 大阪屋號書店昭和二年(一九二七)鉛印本一
第六册
中國民俗的展望(上) 〔日〕後藤朝太郎著 冨山房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第七册
中國民俗的展望(下) 〔日〕後藤朝太郎著 冨山房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戰苑中國的習俗 〔日〕長野朗著 坂上書院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二四三
第八册
中國街頭風俗集 〔日〕宫尾しげを著 株式會社實業之日本社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一
中國民俗志(第二卷 上) 〔日〕永尾龍造著 中國民俗志刊行會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鉛印本二六一
第九册
中國民俗志(第二卷 下) 〔日〕永尾龍造著 中國民俗志刊行會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鉛印本一
第十册
中國民俗志(第六卷 上) 〔日〕永尾龍造著 中國民俗志刊行會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鉛印本一
第十一册
中國民俗志(第六卷 下) 〔日〕永尾龍造著 中國民俗志刊行會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鉛印本一
第十二册
中國的風俗和食品 〔日〕井川克己編輯 華北交通社員會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鉛印本一
北清政教風土記 〔日〕小川運平著,静安氏譯 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鉛印本二四九
京都風俗志 (清)讓廉編 北平近代科學圖書館民國間鉛印本四七一
第十三册
北京風俗問答 〔日〕加藤鎌三郎著 大阪屋號書店昭和三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
北平風俗類徵(上册) 李家瑞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二四一
第十四册
北平風俗類徵(下册) 李家瑞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
東北風土小志 董秋水著 時代批評社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二五三
杭俗遺風(附江鄉節物詩) (清)范祖述著,洪如嵩補輯 六藝書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三二七
第十五册
泉州風俗瑣談(第一集) 王嘏編著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潮州的習俗 楊睿聰編 支那印社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二四九
酆都宗教習俗調查 衛惠林著 四川鄉村建設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間鉛印本四五一
第十六册
貴州邊胞風習寫真 楊森編著 貴州省政府邊胞文化研究會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蘇州風俗 周振鶴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三七
蘇州風俗談 顧玉振編輯,陳敬濂、徐晋鏞校正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二四五
海虞風俗記 吴雙熱著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鉛印本三三三
淮陽鄉村風土紀 蔡衡溪著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四四三
第十七册
山東政俗視察記(上卷) 張育曾、劉敬之編輯,崔裕如等參校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第十八册
山東政俗視察記(下卷) 張育曾、劉敬之編輯,崔裕如等參校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第十九册
東蒙風俗談 〔日〕松本隽著,吴欽泰譯述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滿漢禮俗 〔日〕武田昌雄著 金鳳堂書店昭和十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五七
第二十册
古鄉風俗 陳嘉言編著,藍名雄校對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鉛印本一
中國禮俗 吴景新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五三
禮儀概説 王惠編著,沈百英校訂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八九
孔聖廟丁祭禮節 禮俗司編 禮俗司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五九
禮教之過去與將來 宫廷璋著 正風雜志社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六九
禮節禮儀 趙慰祖編,冷雪樵等校訂 上海少年用品供應社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三〇九
第二十一册
宜俗新編(上册) 管瀚文編輯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宜俗新編(下册) 管瀚文編輯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六五
花甲同慶 褚民誼著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三一一
禮俗改良 洪鋆編 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四一九
新生活與禮樂 唐學咏著 正中書局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四三九
第二十二册
文明結婚普通禮節書 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製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鉛印本一
婚喪禮雜説 張鴻來著 北京文化學社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三一
蘇粤的婚喪 顧頡剛、劉萬章述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一九
居喪祭吊須知(附藥方六則) 沙健庵等著 弘化社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二〇七
喪事的改善 民生部社會司編 民生部社會司康德六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三一
漢代婚喪禮俗考 楊樹達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四三
第二十三册
泰西禮儀指南 陳政譯述 進步書局民國五年(一九一六)鉛印本一
國際儀節、禮俗概説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四三
歲時令節 楊蔭深編著 世界書局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鉛印本一九七
新年風俗志 婁子匡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二八九
年節習俗考全圖 民國間鉛印本四七九
第二十四册
年俗展覽會之經過及其内容 鄭伯魯編輯 河南省立民衆教育館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春節 華北政務委員會總務廳情報局編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鉛印本一一一
潮安年節風俗談 沈敏著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一五五
父親節紀念册 父親節推行委員會編輯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三七三
第二十五册
山東廟會調查(第一集)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編輯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陳州太昊陵廟會概况 鄭合成編輯,胡石青等校閲 河南省立杞縣教育實驗區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二三
老東岳廟會調查報告 林用中、章松壽著 浙江省立民衆教育實驗學校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二六九
北平廟會調查報告(側重其經濟方面) 王宜昌等編 北平民國學院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二九七
拜王(廣東北江猺山猺人風俗之一) 姜哲夫等編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三八七
婦女風俗史話 黄華節,華君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四二一
婦女與風俗 中國國民黨青島特别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編 中國國民黨青島特别市黨務指導委員會宣傳部民國間鉛印本五〇九
第二十六册
中華婦女纏足考 賈伸著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一
初夜權 〔日〕二階堂招久著,汪馥泉譯 北新書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四五
髮鬚爪(關于它們的迷信) 江紹原著 開明書店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二六七
第二十七册
妙峰山 顧頡剛編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
妙峰山瑣記 奉寬著 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二九一
天津皇會考 徐肇瓊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四五七
第二十八册
天津皇會考紀 望雲居士、津沽閑人著 津沽文學社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吉祥圖案解題(上卷) 〔日〕野崎誠近著 株式會社平凡社昭和十五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一〇一
第二十九册
吉祥圖案解題(下卷) 〔日〕野崎誠近著 株式會社平凡社昭和十五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一
京城店鋪幌子圖 周培春繪 民國間手繪本三八一
民間神像圖 周培春繪 民國間手繪本四〇一
世界風俗談 東方雜志社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鉛印本四五三
第三十册
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 劉咸著 中山文化教育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蠻族社會之犯罪與風俗 〔波〕Malinowski著,林振鏞譯 華通書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四三
世界人種風俗大觀 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編 良友圖書印刷有限公司民國間鉛印本二一九
第三十一册
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 尚秉和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一
第三十二册
世界性的風俗 譚胡仲持輯譯 光華書局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鉛印本一
中日習慣之差异 南支派遣軍報道部編 南支派遣軍報道部民國間鉛印本八一
改良風俗的實施 亢真元、梁上燕著 民團周刊社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鉛印本九九
勸勿纏脚歌 廣州美華浸會印書局民國九年(一九二〇)鉛印本一三七
風俗改革叢刊 風俗改革委員會編 廣州特别市黨部宣傳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一五五
第三十三册
晋江縣衙金深風俗改良會會刊(第一卷第一期) 許瑟希編輯 晋江縣衙金深風俗改良會會刊社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移風易俗(國民道德) 林佛慈編著,金嶸軒校訂 正中書局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七一
神話大變(恭祝父親汶榮先生五秩大慶) 石家昌著 自修書房民國間鉛印本二二五
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 高培支編輯,孫仁玉校閲 陝西易俗社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三二五
第三十四册
陝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 陝西易俗社編 陝西易俗社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
民俗學淺説〔英〕M.R.Cox著,鄭振鐸譯述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四一
民俗學問題格〔英〕C.S.Burne著,楊成志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四四九
第三十五册
民俗學 林惠祥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一
民間歌謡的研究 謝剛主著,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平民文學部校訂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一〇三
中國民歌研究 胡懷琛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三五
中國歌謡 朱自清編 東方文化書局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二七七
第三十六册
民間謡俗與民衆教育 樊縯編著 新益書莊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鉛印本一
現代英吉利謡俗及謡俗學〔英〕瑞愛德等著,江紹原編譯 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一三七
第三十七册
歌謡與婦女 劉經庵編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一
歌謡俗諺彙編 朱一鶚述 榆林中學校圖書館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石印本二五一
歌謡(第四集) 吴啓瑞等編輯 中華書局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鉛印本三一七
歌謡(第五集) 吴啓瑞等編輯 中華書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三七一
歌謡(第七集) 吴啓瑞等編輯 中華書局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四二五
歌謡(花朵朵) 吕伯攸著 世界書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四七九
歌謡 吴葆恒編輯 天津市教育局民衆讀物編審處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五〇五
第三十八册
民謡集 何中孚編輯 泰東圖書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
民間歌謡 中國國民黨廣西省黨務整理委員會宣傳部編 中國國民黨廣西省黨務整理委員會宣傳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九七
民間歌謡全集 朱雨尊編輯,滑秉忠、柳宗浩校訂 普益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三七
第三十九册
現代民謡(第二輯) 武漢人民藝術出版社編選,海默選輯 上海教育書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一
各省童謡集(第一集) 朱天民編輯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一〇三
農村歌謡初集 江西省立鄉村師範編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二二三
農村歌謡二集 江西省立鄉村師範編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三四一
第四十册
歌謡叢集(附:蔣管區民間呼聲) 苗培時輯 韜奮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
蔣管區民謡集 李春蘭編 冀魯豫書店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二七
蔣管區民謡集 林冬白編 山東新華書店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一六一
北平歌謡集 雪如編輯 明社出版部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二四九
北平歌謡續集 雪如編 明社出版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三七五
第四十一册
北平歌謡 張則之編譯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一
注音河北省歌謡集摘要 鄭寶琪、趙棠著 河北省立實驗城市民衆教育館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四四五
第四十二册
湖南兒童歌謡(上集) 湖南省立農民教育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淮北歌謡姬步 周采編,李宗瑾等校閲 淮北讀書社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九一
江蘇歌謡集(第一輯 金陵區) 林宗禮、錢佐元編輯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六三
第四十三册
江蘇歌謡集(第二輯 蘇常區) 林宗禮、錢佐元編輯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江蘇歌謡集(第三輯 滬海區) 林宗禮、錢佐元編輯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三〇三
第四十四册
江蘇歌謡集(第四輯 淮揚區) 林宗禮、錢佐元編輯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江蘇歌謡集(第五輯 徐海區) 林宗禮、錢佐元編輯 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〇九
第四十五册
江寧歌謡集 江寧自治實驗縣縣政府教育科編 江寧自治實驗縣縣政府教育科民國間鉛印本一
浙江歌謡(第一集 浦江歌謡) 洪亮編 寫女子書店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七七
武進謡諺集 伍受真編 秦東圖書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二七一
寧波歌謡 婁子匡編輯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三五七
紹興歌謡 婁子匡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三九五
第四十六册
台山歌謡集 陳元柱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
福州歌謡甲集 魏應麒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二六一
第四十七册
新嶺東歌謡與故事 陳耀星編輯 嶺東社民國間鉛印本一
龍岩歌謡(第一輯) 龍岩縣立民衆教育館編輯 龍岩縣立民衆教育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二三
泉中歌謡集 沈栖亞編 泰東圖書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二二九
瓊崖民謡(上卷) 天爾編 溟南堂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〇)鉛印本三三九
第四十八册
山東歌謡集(第一册)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出版部輯纂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出版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一
第四十九册
山東歌謡集(第二集)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研究部編輯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發行處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山東省漁民歌謡集解 張玉芝編注 山東水産學會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一五一
關中歌謡集錦 西安女子師範采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二八三
第五十册
陝西謡諺初集 陝西省教育廳編輯室編 陝西省教育廳編輯室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一
諺語的研究 郭紹虞著,小説月報社編輯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三〇一
童叟古諺 牛樹梅編 上海善書流通處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石印本三六三
第五十一册
民間諺語 陳彭壽編 文華美術圖書公司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
民間諺語全集 朱雨尊編輯,滑秉忠校訂 普益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七七
第五十二册
中華諺海 史襄哉編中華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一
民諺(上册) 徐子長、梁達善著,濟鐵恨、李荃校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三五三
民諺(下册) 徐子長、梁達善著,濟鐵恨、李荃校 商務印書館民國間鉛印本四二七
第五十三册
諺語 北平西什庫遣使會印字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諺語録 温古出版社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〇三
諺語選 胡寄塵編纂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二三七
諺語集 大東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二六三
名言與俗諺 余光顯編輯 中流書店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鉛印本三一五
第五十四册
滬諺外編(上册) 胡雲翹編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鉛印本一
河南諺語集 趙質宸輯 著者書店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六五
第五十五册
華北諺語集要 李壽彭編著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山東諺語集〔清〕 馬東泉輯,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出版部校補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出版部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二〇五
田家諺 胡寄塵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四二七
農諺 張佛編纂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四四七
農諺(第一册) 鮑維湘編 中華書局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鉛印本五一五
第五十六册
中華農諺 夏大山編著 金陵大學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
中國農諺 費潔心著 中華書局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鉛印本二二三
第五十七册
太湖流域之天氣俗諺 太湖流域水利委員會編 太湖流域水利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神話研究 黄石著 開明書店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鉛印本二九
神話學ABC 謝六逸著 ABC叢書社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二八五
中國神話研究ABC(上册) 玄珠著 ABC叢書社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四三五
第五十八册
中國神話研究ABC(下册) 玄珠著 ABC叢書社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
神話論 林惠祥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一七
粤南神話傳説及其研究 吴玉成著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二三九
第五十九册
中國神話集 陳雪清、陳壽朋著 兒童書局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一
中國神話 胡懷琛著 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〇五
中國神話 大衆書局民國間鉛印本二三一
民間神話 嚴大椿編輯 國光書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三一七
第六十册
民間神話 民國間鉛印本一
第六十一册
北歐神話ABC(上册) 方璧著 ABC叢書社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一
北歐神話ABC(下册) 方璧著 ABC叢書社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一〇九
迷信與傳説 容肇祖著 民俗學會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二一七
第六十二册
民間傳説 開明等述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一
民間傳説 緑荷女士編 大衆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四九
中國民間傳説集 鄭辜生編 華通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一九
民間傳説 嚴殊炎編輯 國光書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鉛印本四〇九
第六十三册
民間傳説 王顯恩編 廣益書局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鉛印本一
民間傳説(第一集) 胡寄塵述 民國間鉛印本一九九
民間傳説(第二集) 胡寄塵述 民國間鉛印本二四五
民間傳説(第三集) 胡寄塵述 民國間鉛印本二九一
嶺東民間傳説(第一集) 洪仁平編 開明出版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鉛印本三三七
第六十四册
泉州民間傳説 吴藻汀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
山東民間傳説(第一集)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編輯股編輯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發行處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一四三
揚州的傳説 蕭漢編輯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二五七
孟姜女的故事考 白占友編輯 天津大公報社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鉛印本三一五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 顧頡剛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三五三
第六十五册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二册) 顧頡剛編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鉛印本一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 顧頡剛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一四三
曹植與洛神賦傳説 沈達材著 華通書局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鉛印本二九五
試論傳説材料的整理與傳説時代的研究 徐炳昶、蘇秉琦著 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鉛印本四二五
第六十六册
歌謡 北大歌謡研究會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鉛印本
第一號—第五十號 一
第六十七册
歌謡 第五十一號—第二卷第十期 北大歌謡研究會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鉛印本
第六十八册
歌謡 第二卷第十一期—第三卷第十三期 北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歌謡研究會編 北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歌謡研究會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民國二十六(一九三七)鉛印本 一
民間文藝 第一—四期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鉛印本 三六三
第六十九册
民間文藝 第五期—第十二期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編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鉛印本 一
民俗周刊 第三十八期—第七十七期 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福州分會民國十九年(一九三〇)—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 二四七
民俗月刊 第一期 廣州萬人書店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 二七五
禮俗 第一期—第九期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研究所編輯 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研究所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鉛印本 三〇七
孟姜女 第一卷第一號—第五號 婁子匡主編 中國民俗學會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鉛印本 四四九
第七十册
民俗學集鎸 第一輯—第二輯 鍾敬文、婁子匡編纂 中國民俗學會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鉛印本 一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众号主编:林 加
【学科动态】栏目责编:杨瑞瑶
图文编辑:杨瑞瑶
我们是一个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无
北师大民俗学
关注学术知识│关注生活热点
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