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专题】“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国智库未来责任
小智3号
以发展的角度看待万事万物,阅读亦是如此。快来和小智一起学习下这篇文章吧!
“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国智库未来责任
摘要:[目的/意义]“一带一路”十周年再次将全球的“一带一路”研究推向新的高潮。在下一个十年,中国智库如何深化“一带一路”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方法/过程]本文对“一带一路” 十年对中国、对世界各自带来的重大改变进行梳理,从对外战略、经济结构、文化视野、现实发展、未来道路和战略反馈等 6 个方面,简述了“一带一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相关内容。[结果/结论]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十年,时间虽然不长,却已有着非凡意义。中国智库应该从“一带一路”学科化出发,探索创建“一带一路学”,进而助推“一带一路”进一步走深、走远。
关键词:“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智库;“一带一路学”
作者简介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执行主任,兰州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中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关于“一带一路”十年的讨论在中外媒体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热潮。各国媒体与学者均在纷纷进行“一带一路”十年的总结与梳理,也存在一些从个别案例或侧面对“一带一路”仍不看好的西方论调。事实上,自 2013 年 9 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以来,十年间世界与中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十年显著变化对比的角度来审视,会更清晰地看懂“一带一路”的宏伟视野与长远谋划。
本文尝试梳理“一带一路”十年分别对中国、对世界带来的重大改变,从对外战略、经济结构、文化视野、现实发展、未来道路和战略反馈等 6个方面,简述了“一带一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作为一个宏大工程,“一带一路”的十年仍只是初级阶段,却已有着非凡意义。中国智库应该从“一带一路”学科化出发,探索创建“一带一路学”。本文简述了未来“一带一路”要研究的 7 个重大问题,以期助推“一带一路”进一步走深、走远。
1 “一带一路”十年再造中国
初始,中国学者常常羞于对世界讲述“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的益处,担心他国误解“一带一路”只是利己的倡议。现在看来,全世界都能理解“一带一路”,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倡议只是做慈善。“一带一路”是对外合作的务实倡议,也是推动中国发展转型的顶层设计。十年期间,因“一带一路”而产生的中国变化是实实在在、理直气壮能讲清的,并不存在着什么见不得人、曝不了光的战略阴谋。
从对外合作看,“一带一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既有世界意义、又有清晰操作路径的全球合作构想。一直以来,或受制于地缘阻隔,或局限于国家实力,中国历史上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诸多对外设想,均未能真正覆盖至整个国际社会。2013 年秋季,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让当时刚刚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彻底摆脱了西方眼里“对外意图不明确、不透明” 的战略模糊印象,逐渐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务实路径,主动推出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中国构想。十年来,中国官方反复声明,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并且会继续坚持下去,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不是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崛起翻版,而是带来合作、和平、共赢的新型全球强国的全新问世 。
从经济结构上看,“一带一路”重新调整了中国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国际贸易结构,也逐渐推进中国经济重心的再平衡。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贸易总量一度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 60%。“一带一路”十年来,这个比例下降到了约 30%。而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东盟、中东、非洲国家贸易增速加大、比重上升。如果没有“一带一路”,那么中国难以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同时,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欧班列数量十年之间增长了 100 倍,随之拉动的还有中国中西部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新疆、重庆,以及西安、成都、贵阳等原本相对经济偏远的区域开始走上了新崛起之路,频频成为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与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了实质改善,并形成了陆海联动、东西共进的中国新经济格局。
从文化视野上看,“一带一路”重新塑造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完整世界观和全方位开放的全球视野。中国不再将西方视为对外合作的唯一选择,而是把眼光拓展到了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相对关注较少的区域。长期以来,中国人常常提及“与国际接轨”,潜台词是“与西方接轨”。然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非西方世界。过去,中国人旅游、投资、求学往往首先到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国别表中增加了诸如俄罗斯、埃及、伊朗、土耳其、阿根廷、巴西等过去看来很遥远且陌生的国家。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西方仍然重要,但非西方也变得重要。“一带一路”十年带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延展与观念开放变得更完整,也极大拓宽了中国人在这个星球的战略发展空间。
2 “一带一路”十年改变世界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经贸结构再平衡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格局与全球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只在器物、基建层面影响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发展与未来道路,也在制度与观念层面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与演进。
从现实发展上看,“一带一路”明显提升了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自身福祉,以及与中国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对接。截至 2023 年 7月,总计有 152 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 合作协议。在非洲,中国建设了 6,000 多千米的铁路、超过 1 万千米的公路、20 多个港口、80 多个重大基础设施和 80% 的电信设施。“一带一路” 十年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开设了超过 1,300 多条直航新航路,在 80 多个国家新增银行网点或金融合作,中国年均对外投资保持在 1,500 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统计,“一带一路”额外增加了沿线国家 1.2%~3.4% 的实际国民总收入。一大批标志性的“一带一路”工程(如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等)竣工运行,造福当地。“一带一路”还强化了中国与非西方世界的相互认知,每年有超过 40 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到中国留学,而中国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和文化中心。
从未来道路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再选择。过往,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华盛顿共识”作为本国发展道路的唯一参照物,“一带一路”十年合作的成果显示,聚焦基建先行的中国经济经验更适用于后起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基建产能贸易投资的项目高兑现率,尤其是一整套从规划到设计、从融资到建设、从运营到回本的操作模式,使陷于技术、资金困境多年的发展中国家更能走通“逆袭”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深度思考,为什么原来的全球最穷国之一——中国会在 40 多年间完全变样?为什么不转而选择、借鉴、参考甚至全面复制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增长经验?更激励人的是,近五六年来,面对美国多年打压,中国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尤其是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在遭到美国不遗余力的制裁后,仍不断推出新的高科技产品,“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合作成果正在鼓动着后进国家的奋斗意志,进而改善国际社会在技术、贸易、规则领域公平化、平衡化的状况。
从战略反馈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正在倒逼着西方国家反思与调整自身对外战略。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十年间,西方国家研究“一带一路” 的各类报告超过 3,000 份。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制造业等政策,以及拜登政府主导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接连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 “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计划,均是受“一带一路”合作的启发,又不得不与“一带一路”竞争才能维系西方所谓“领导力”的举动。正如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述的那样,当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向资金匮乏的国家发放贷款、提供基建时,美国却扮演着“守财奴”的角色。客观地讲,西方领衔下的全球治理是有历史贡献的,但是不得不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 70 多年,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对世界的负面冲击远远大于正面作用。如今,西方国家自我反思,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试图对中国展开竞争,如果真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那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带一路”十年带来的意外惊喜。
3 以持久战的视角看“一带一路”
令人不齿的是,西方通过战略反思展开对“一带一路”的竞争,充满着谎言、诽谤与臆测,尤其是西方媒体与智库经常拿债务当借口,反复炒作所谓的中国制造“债务陷阱”。事实上,中国通过对外政策贷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铁路、港口等改良降低当前经济交易的成本,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进而推动本地区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资产价格,最后帮助当地政府轻易偿还了先前主权担保的各类债务。这种“一带一路经济学”的逻辑,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与推导逻辑,也反衬了西方对“一带一路”债务攻击的无力性、荒诞性。
然而,对“一带一路”的批判与围堵,一直在西方流行,并且将继续流行。这也折射了“一带一路”长期面临的国际挑战。
中国人接触世界、参与全球治理时间较短。几千年来,中国被隔绝在青藏高原与西域荒漠的东边,只有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才能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彼时,无论是汉唐还是元明,“丝绸之路”繁忙之时,恰恰是欧亚腹地国家在历史上文明最繁荣、经济最兴盛的时候。2013 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体后,借“丝绸之路”之名推出“一带一路”,努力唤醒各个古老文明体共同繁荣的历史记忆,表明一个全球崛起强国的和平合作、互助共赢、最终带给世界共同复兴的未来志向。
无论西方政客、媒体、智库如何诋毁“一带一路”,都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强大时,并没有走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等历史上的对外侵略老路。十年的“一带一路”已经证明,崛起的中国没有带来殖民、灾难、战争、难民、危机,而是带来了世界贸易、商品、旅游、基础建设、经济与文明的增长和繁荣。这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历史中没有做到的。
对此,“一带一路”催生了更多智库研究的新任务、新使命。笔者于 2017 年 1 月 23 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一带一路”需要全面系统研究》,鼓励构建“一带一路学”。目前看来,“一带一路” 的学术研究已相当充沛,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主题为“一带一路”的论文已高达 10 余万篇,推动“一带一路”学科化的基础需要面临的内容框架也越来越清晰。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学”未来要研究 7 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一是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一带一路学”已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下一步要做好理论自洽,加强可操作性研究,做好成本收益分析、主体行为分析,推动内外部理念表述的认知统一,避免落入西方“话语陷阱”。
二是定位与目的研究。要通过“一带一路” 讲清楚中国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三是运行逻辑研究。“一带一路”经济学逻辑研究包括重塑全球价值链、双向“嵌套型”分工环流、全球化区域主义、对外经济开放新格局、外贸新业态、优化地区要素禀赋与资源配置、重构陆港海运的经济地理等;而非经济学逻辑主要是指新制度建设、全球治理观、世界秩序重构、亲诚惠容理念、义利观、大国博弈等。
四是治理结构的研究。“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是国际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双多边合作框架、关税同盟,抑或共同市场?它的边界在哪里,到底是区域主义的还是多边主义的,还是周边合作的?它是一种机遇,还是合作机制,抑或是一种新型公共产品?此外,机制性的研究,如投融资机制、税收机制、安保机制、争端解决、组织协调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五是对接研究。要推动“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以及与西方领衔的全球治理体系、区域合作机制的对接研究。
六是风险研究。要研究“一带一路”风险本质与演变、风险的种类与形态、风险的来源与追溯、风险的规避与化解等。
七是案例研究。“一带一路”有了大量“走出去” 的案例,但具体的项目分析、城市企业个人的案例研究成果仍然太少,要加强优秀案例的研究与推广。
当然,新生事物必然会伴随着困惑。正如改革开放十周年时,连中国国内主流学术界都在迷迷糊糊地在争论“市场”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 等类似这种现在看来已是非常愚昧的问题。目前,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 45 年,没有人再怀疑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到 2023 年,“一带一路”刚刚十年,对一项宏大工程而言,十年时间仍然太短,却已具有非凡意义。“一带一路”愿做时间的朋友,等到20 年、30 年、40 年甚至更久时间,或许所有人都会像如今承认改革开放的伟大那样佩服“一带一路”的伟大。
本文收录于《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5期
关于我们
ABOUT US
《智库理论与实践》(双月刊)是我国智库界专注于智库理论研究与智库实践创新相结合的高端专业学术期刊,2016 年2月28日创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2021年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收录,2022年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2023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扩展期刊收录。创刊以来,得到学界业界的鼎力支持与热切关注。本刊将持续邀请智库专家对热点政策问题进行解读,报道有关智库领域的好观点、好思想、好报告等,持续跟踪智库领域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鼓励和推动学术争鸣与学术创新,致力于通过新型智库研究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推动国家各个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190
刊号:ISSN 2096-1634,CN 10-1413/N
邮发代号:80-195
电话:(010)82626611-6616
传真:(010)82620643
网址:http://zksl.cbpt.cnki.net
邮箱:thinktank@mail.las.ac.cn
公众号:thinktank2016
公众号:ThinkTankForum
联系& 我们
订阅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