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書法“意象”與文學表達

2016-11-17 叢文俊 书法研究杂志

“意象”一詞首見于張懷瓘《文字論》,其評張芝書能“創意物象,近于自然”,自評書則謂“探彼意象,入此規模”,前後互文换言,義理一貫,用以概括書法美的玄妙特徵,闡釋或評説書法美。其《書議》以“何爲取象其勢,仿佛其形”名之,謂用言語“意象”狀其書勢、筆勢,傳神、近似地接近書法的美感與風格。張氏在《六體書論》中對書法鑒賞和美感原理做出如下説明:

 

臣聞形見曰象,書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探于物,墨不能曲盡于心,慮以圖之,勢以生之,氣以和之,神以肅之,合而裁成,隨變所適,法本無體,貴乎會通。觀彼遺蹤,悉其微旨,雖寂寥千載,若面奉徽音。其趣之幽深,情之比興,可以默識,不可言宣。亦猶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見而以知,啓其玄關,會其至理,即與大道不殊。

 

這是近乎純粹意義上的藝術見解,既有很好的理論價值,也富于可實踐性。“書者法象”,導源于漢代崔瑗《草勢》,視書法之作乃法效天地萬物、人事物理而成,與其有着同構之生命的意義與邏輯形式,而以其隱秘難知、玄妙難名,知音幾稀,俗論則以一技視之並量説。所以,張氏《書斷》的評議原則是:

 

其觸類生變,萬物爲象,庶乎《周易》之體也;其一字褒貶,微言勸誡,竊乎《春秋》之義也;其不虚美,不隱惡,近乎馬遷之書也。

 

藉助天地萬物、人事物理來喻説書法的美感風格,始于東漢書論伊始,至張氏纔明確其出于《周易》的類比象徵之法,完成其哲學的歸宿。“一字褒貶”,謂語簡;“微言勸誡”,謂依“《春秋》筆法”“微言大意”之法爲評。“不虚美”“不隱惡”謂遵循司馬遷著《史記》的做法,不挾私爲評。張氏論書欲立身立言,故須事事處處,説得明明白白。這裏,最有意義的是,一則張氏本于《周易》所言的“意象”,謂書家的字(即“象”)表達書意、筆意、人意,批評者則以言(書面表達)來釋“象”,因“象”而尋“意”;二則評語務求簡明,而用來明藝的言語並非一般言辭中的概念,而是代表了“意象”,是批評者的描述、評議所用言辭旨在接近或神似于作品的美感風格,既是表達個人見解,也爲了啓發讀者後學。這兩點,不僅體現在張氏的各篇書論中,而其也是傳統書法批評的普遍現象,後世的某些書論甚至把語簡發揮到極致。

過去,一些學者都把傳統書法批評中的詞語視爲概念範疇,之後界説其理論或美學的意義。實際上,這種做法貌似正確,卻與傳統書法批評的語言特徵、功能和效果不符,與古人本意相違。如果把古代書論中涉及書法美感風格的詞語都理解爲“意象”,再從“意象”的角度去探究古人習慣採用的書面表達方式、批評方法、修辭特點,結果就會有所不同。根據我們的考察,傳統書法批評中“意象”的普遍存在,原因有四。其一,書法美的抽象和玄妙,無法用語言做出準確、完整的描述,而衹能採取迂回的表達方式,以象徵、喻説爲津梁,以所知喻其所不知。即使是經驗性很強的美感風格,如“險勁”“雄強”,亦非書法所固有,而是因其與生活經驗中可以作爲審美參照系的某種“意象”具有類似或相近的邏輯關係,始被移植用來評説書法。所謂邏輯關係,是可以用來説明審美與批評原理的同一性狀,或具有明確的可比性。其二,古人有相同的知識結構、相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相同的文學能力與經驗,書論之作都有明顯的文體影響和文學色彩。可以説,文學是書論的啓蒙,文學修辭及其聯想誇張的手法、達性抒情的功能等,都是書法審美與批評取法藉鑒的源泉。文學、書法爲同一文化群體所尚所能,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其三,傳統之跳躍、意會型思維、審美聯想的能力和經驗,很容易把文學與書法統貫于藝術通感之下,並有認知心理和接受心理上的保障,中國古代肇端于《詩經》的大文藝觀則是其文化基礎。古人論書津津樂道的“書卷氣”“讀書萬卷始通神”“與文章相表裏”“文章、字畫同出一道,特源同而派異”“腹有詩書氣自華”“雅俗”等,均由此生出。其四,基于知識的穩定傳承,使得傳統批評的“意象”表達方式能夠以生動、傳神、簡約、便于把握的優勢超越時空,被普遍地接受和運用。當然,文學作爲傳統書法審美參照系遠不止于“意象”,而若僅言美感風格,則盡在于是。

書法審美與批評中的“意象”來源頗爲複雜,或徑取自文學“意象”,或出于生活感悟體驗,或爲作者的想象和心理形象等,不一而足。例如,曹植《洛神賦》美洛神云:“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世説新語·容止》記敘:“時人目王右軍,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王羲之傳》記敘論者評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這是典型的從文學描寫到品評人物、再到評書的“意象”沿用與功能轉化,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語即由此化出。又,張懷瓘《書斷·神品》評王羲之書云:“亦猶鐘鼓云乎,《雅》《頌》所得”,乃取《論語·陽貨》孔子之語,謂音樂之美不僅僅是樂器、聲音,還在于它能上和天地,下和于人;《詩經》中《大雅》《小雅》和《周頌》《魯頌》《商頌》則爲天子及卿大夫雅言、廟堂之音。斯言是從思想性出發,以全景式的音樂、文學的整體價值觀來喻説王書。又,黄庭堅《跋法帖》評二王書法云:“余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左氏謂《左傳》,其文雄深雅健;莊周即《莊子》,其文瀟灑縱横,非深知于文者,難以如斯整體“意象”取譬二王草書。

文學表達離不開聯想誇張,次第展開以鋪陳“意象”,再由一個個美妙而如詩似幻的“意象”引領讀者進入到紛錯陸離、變化莫測的境界之中,至于讀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復原或接近書法的實際狀態,則因人而異。例如,孫過庭《書譜》論云: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絶岸頽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虚動,下必有由。

 

這是對書法美感所做的簡約概括,已然美不勝收,但所有的描述都是誇張的文學“意象”,看上去與書法若即若離,很難與具體的點畫字形相對應,卻代表了古人論書的上乘見解。同樣,評説某一位書家,也可以有很大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例如,張懷瓘《書斷·神品》評王獻之云:

 

至于行草,興合如孤峰四絶,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而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摶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

 

論聯想之富、“意象”之奇、美文之能、見解之深,張懷瓘與孫過庭論書堪稱雙璧。有時,過度的文學修辭不能排除作者的刻意爲之,作者沉浸在自己營造出來的美感氛圍當中,既欲論書,也爲美文。《四庫全書提要》評岳珂《寶真齋法書贊》所言“其文亦能兼備衆體,新穎百變,層出不窮,可謂以賞鑒而兼文章者”之語,即是此意。又,張懷瓘《文字論》記其《書賦》成而呈衆友,包融評曰:“無今而乏古,論書道,則妍華有餘;考賦體,則風雅不足。”表明文學傾向太過則必然掩翳文章的論書功效,短長清晰可見。

又,古人文章喜歡引經據典,佳評妙喻時爲後世承襲,以此成就别樣風雅。例如,袁昂《古今書評》“羊欣書如大家婢爲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之語,宋高宗《翰墨志》續云:

 

《評書》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聞薛紹彭戲米曰:“公效羊欣,而評者以婢比欣,公豈俗所謂重臺者耶?”

 

婢之婢爲重臺,謂學書差底下之。董其昌《容臺集·墨禪軒説(寄吴周生)》亦云:“學書者既從真迹得其用筆用墨之法,然後臨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畫重臺之誚,方契斫輪之意。”董氏反對學習“鎸石鋟版”的刻碑刻帖,視其爲有如禪家的“參死句”,而筆、墨之法惟晉唐人真迹見之,這是在廣“重臺”之用。其他如鮑照《飛白書勢銘》“輕如遊霧,重似崩雲”,《書譜》作“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傳衛夫人《筆陣圖》謂點法“如高峰墜石”,《書譜》有“奔雷墜石之奇”,《書斷》評王獻之書有“懸崖墜石”;《書譜》有“鸞舞蛇驚之態”,懷素易之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等等。凡此之類,皆取前評爲審美參照系,承襲之迹彰顯無遺。

對某些文體和表達方式都很經典的書論篇什,也會被後世視爲審美參照系,持續地傳承仿作。例如,盛行于漢魏六朝的“書勢”“書狀”,盛行于晉唐的“駢賦”,盛行于南朝至晚清的“書品”“書斷”和“書評”,以及晉唐宋間多見的“銘”“贊”之類,等等。其中不乏真知的評,也不乏太過注重個性聯想與文學表達的事例。袁昂《古今書評》有若干難解的評述:

 

徐淮南書如南崗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能復排突英賢。

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

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

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

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絶。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絶望之意。

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

張伯英書如漢武愛道,憑虚欲仙。

梁鵠書如太祖忘寢,觀之喪目。……

 

筆者昔日曾對此文詳考,廣爲徵引求證,惜諸如此類“意象”,仍難于在書法中得到確切的印證。儘管如此,袁氏斯評還是被後人作爲審美參照系,爲歷朝續仿之最,就連挑剔如米芾、維新倡碑的康有爲也未能例外,足見影響深遠。


叢文俊: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为《書法研究》2016年第3期《傳統書法批評詞語之審美參照系初探》节选




欢迎订阅《书法研究》杂志微信,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

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书法研究杂志”可进入我们的公众平台;

在公众账号中直接查找“书法研究杂志”。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邮箱 shufayanjiu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