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書法研究》 | 2017年第3期目録&内容提要

书法研究 书法研究杂志 2019-05-08


《書法研究》 | 2017年第3期目録


——内容提要——


元代書法生態新論——從顔體書法在元代的際遇談起  | 侯開嘉


本文從元初書法棄顔而改學魏晋入手,分五部分闡述:入元後文人“名節”的困境;書法凋敝的元代社會;提倡復古與自我救贖;學顔怪傑楊維楨;趙孟頫與楊維楨的身後是非。作者以發掘新史料爲依據,以新的視角來重新看待元代的書法史,對趙孟頫、楊維楨爲代表的書家進行評説,盡可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元代書法文化生態狀况。


略談蘇軾《表忠觀碑》 | 水賚佑

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史料,對表忠觀的由來、表忠觀的變遷、《表忠觀碑》碑文内容特點、《表忠觀碑》刻石情况及書法評介作了詳實介紹,使讀者對《表忠觀碑》有一完整的瞭解。


族徽金文與璽印起源 | 趙超


本文通過分析商周青銅銘文、族徽發展與特色,並結合史籍材料,探討上古璽印起源問題,分析早期璽印用途的各種可能,探討數種目前所見早期璽印的風格特徵。


圖像印中的虎與犬 | 徐暢


在先秦圖像印中,有一些虎紋璽,也有一些犬紋璽,但是它們的判斷標準不明確,所以,有一些犬紋璽被誤判爲虎紋璽。本文試圖通過虎紋與犬紋的形體特徵、紋飾、神態等不同特點,以漢畫像、瓦當等器物紋飾加以佐證,並以典籍文獻及文字璽印證明它們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中國佛造像印的發軔與演變 | 張學津


中國佛造像印是佛教傳入中土之後的産物,歷來印譜中鮮有著録。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和敦煌文獻的發現,爲佛造像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新疆地區出土的佛造像印,可將其産生時間追溯至魏晋時期。敦煌戒牒文獻,爲佛造像印的使用提供了新的證明。概括而言,佛造像印主要包括早期佛造像印、戒牒文獻中的佛造像印、宋元私印中的佛造像印以及近現代篆刻藝術類佛造像印。不同時期的佛造像印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也發揮着不一樣的功用。它們彼此之間並無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適應性正是長期以來佛造像印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楊士修生平補證散考及相關問題研究 | 孫志强


明代晚期是中國印學理論框架漸趨完備的時期。楊士修是晚明一位重要的印論家,其籍貫爲松江府青浦縣,活動範圍多集中在蘇州府、松江府一帶,與張大復、陳繼儒等人交往密切。同時,楊士修與晚明周應願、顧苓等印人家族之間有着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在姻婭網路中印學理念得以彼此傳承。楊士修之印學論著《印母》後世稀見,同時在流傳過程中與清代印人陳鍊《印言》之間産生了諸多迷霧。


趙之謙印學觀中的“魏碑意識” | 黄輝


追求樸拙、渾厚的藝術趣味是趙之謙在藝術上的畢生追求,也是其書風、印風轉變的考察依據之一。趙之謙是碑學的極力實踐者,因此趙之謙的碑學觀念視角也常常介入到印章創作中來。趙之謙所宣導的以碑意入印,碑、刀合意的理念,在後來的印學家那裏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展。趙之謙在藝術的創新中,始終堅守碑學的審美立場。通過刀鋒看筆鋒,通過刀鋒悟筆法,從單一篆刻技法上的以刀摹刀,到後來自家魏碑體風格的形成,顯示出趙之謙對于書風、印風轉變的變通和駕馭能力。進一步講,趙之謙“印外求印”是其印學觀中的“魏碑意識”的另一種呈現。


確證懷素《自叙帖》“南昌縣印”爲明代印|張紫石


“天下第一草書”懷素《自叙帖》的真相自宋代以來即屬難解之謎,被視爲“千年謎案”。20世紀80年代後,海内外專家學者圍繞懷素《自叙帖》的真贗,展開了一場“世紀大論辯”。一方鈐于臺北故宫博物院藏懷素名下《自叙帖》墨迹卷首的神秘殘損古印,引起學術界極大關注,此即“南昌縣印”。楊仁愷、傅申等曾誤定其爲宋代官印,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幾成定案。本文鑒考並舉,依據印學史和印鑒時代風格特徵,並結合《鴨頭丸帖》《千字文》等多件古法書傳世實物證據,將此印訂正爲明代官印,並挖掘出其背後秘辛“嚴嵩父子案”,確定了具體鈐印時間。


東晋以來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的重塑與變形 | 方波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中的核心人物,從東晋以至當代,在“崇王”觀念的驅使下,人們對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詮釋與重塑。經詮釋和重塑所建構起來的王羲之及其書法形象,與真實的形象産生了偏離與變形。人們一方面通過對王羲之相關文獻有意識地增删、編排、詮釋,重塑王羲之的個人形象,對王羲之的政治、道德形象進行建構,並建立起王羲之與碑學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集字、翻刻等方式複製王羲之書法,在複製過程中,出現變形,重塑出與王羲之本來風格近似但又並不相同的新的形態和風格,歷代書家對這種變形多持接受態度。變形後的風格因傳播的廣泛而影響着學書者有關王羲之書法形態觀念的建立,影響着中國書法史的發展進程。


草書“引帶”研究 | 宋立


書法之“引帶”主要指點畫間或字間的纖細筆道。草書“引帶”有字内與字間之别。字内引帶較早出現在先秦篆書中,經過漢隸繼承,至章草逐漸成熟;字間引帶較早出現于漢代章草之中,至今草“一筆書”的出現,則更爲自然常見了。按用筆方式,草書“引帶”主要分爲牽綰引帶、折搭引帶、掠戈引帶和使轉引帶。歷來書家對草書“引帶”頗有争論,主要體現爲魏晋草書觀念下的“引帶”之争,及其“熟後求生”草書審美觀下的“引帶”之批評。


“百强榜”火热征稿中,详情请点击





关注《书法研究》微信,点击右上角“…”查看;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书法研究杂志”进入公众平台;

公众账号中查找“书法研究杂志”

长按点击关注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邮箱 shufayanjiu2015@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