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2016年第1期(复刊号)目录、提要
论传统书法批评用语对审美经验的整理与规范
■丛文俊
《兰亭序》“僧”字论辩与徐僧权押署
■李 宁
本文以自宋至民国诸多学者针对《兰亭序》上的“僧”字辩论为切入点,梳理文献,证考史事,综合考察徐僧权及其押署。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一、《兰亭序》“僧”与“曾”的论辩;二、徐僧权与其官职;三、徐僧权与鉴藏活动;四、徐僧权押署的实相。
“兰亭”四考
■梁少膺
本文围绕王羲之《兰亭序》展开研究,对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的地点、《兰亭序》文本的命名称谓、《兰亭序》真迹的流传递藏与《兰亭序》各时期的摹本、临本与刻本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文献上的考证,以期进一步明晰对《兰亭序》的研究。
曲水流觞迹何在
■毛万宝
本文以诸位学者兰亭遗址具体地点的不同看法为切入点,通过对地方史志、实物资料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特别是结合郦道元《水经注》等地理学资料得出兰亭遗址即在“现在的兰亭”之附近的结论。
关于书法史写作模式的建构与反思
■姜寿田
本文以《中国书法史绎》的写作模式为切入点,从书史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观念演变等方面阐述书法史的写作模式应该突破以史料考据为中心的学术路径,突出追求史料背后所凸显的观念史意义,从而形成艺术史写作的新模式,进而对艺术史的视觉含义和风格形态做出阐释与归类,使书法史成为一门开放多元的现代人文学科。
汝帖·唐玄宗《鹡鸰颂》研究
■曹宝麟
《鹡鸰颂》是唐玄宗李隆基流传有绪的唯一墨迹,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王寀所刻《汝帖》卷九中亦有一件开元皇帝的《鹡鸰颂》,二者文本略有不同。本文通过对二者文本的比较研究,从时间与用字上可以认定后者出于前者,但王寀所刻《鹡鸰颂》较墨迹本《鹡鸰颂》,不仅篇幅变得短小,而且体裁也作了修改,这正符合王寀在刻帖过程中不忠实原貌,任意删节割裂古迹的一贯作派。
黄庭坚《范滂传》帖散佚及跋文
■水赉佑
黄庭坚晚年所书《范滂传》为其行楷书中的代表作,因其落笔奇伟,风神俊挺,在宋代时就为时人所重,并多次翻刻。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钩沉,并结合流传于日本的《范滂传》刻帖残存跋文,对黄庭坚《范滂传》的书写、墨迹本的流传、刻帖入石等方面的史实进行钩沉,以期对《范滂传》深入研究。部分残存跋文为首次公开发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杨守敬集》校补六则
■陈志平
杨守敬为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其一生勤奋治学,著述颇丰,书学著作、金石题跋等亦不在少数,为清季书坛一大作手。本文通过札记的形式,对杨守敬金石题跋、书学著述等内容进行了考述与勘误。
《玉堂禁经》探考
■[意]毕 罗
东汉初期开始出现有关书法的论述。而最早讨论“技法”的书法专论,本文以为当数见于北宋时期《墨池编》(宋治平三年序)收入的《玉堂禁经》。《玉堂禁经》由若干片段组成,涉及笔画、结构、书法创作诀窍等问题。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永字八法》及《永字八法图》,对后世影响甚大。《玉堂禁经》在书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目前尚未解决《玉堂禁经》撰者、出处等问题。本文依靠书法文献的梳理和书法史的观察,讨论这些问题,以期了解中国古代书法技法和书法教学。
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
■黄 惇
本文通过研究战国简书科斗(亦作“蝌蚪”)与倒薤笔法的文献记载,结合出土战国简书墨迹,对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为夏商西周以来至战国日常手写汉字的原始笔法,科斗与倒薤在战国竹简上的表现与石刻、铸金等用于正体篆书的写法有别,却鲜有关注。而科斗、倒薤笔法加圆势运动与包括隶书在内的后世其他书体笔法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欢迎订阅《书法研究》杂志微信,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
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书法研究杂志”可进入我们的公众平台;
在公众账号中直接查找“书法研究杂志”。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邮箱 shufayanjiu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