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说丨钟南山论文被玩坏?人们对科学家写论文发怒是咋回事?

陈晨 直新闻 2020-08-29
点击上方蓝字直新闻关注我们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



这些日子,钟南山院士几乎被玩成了朋友圈里的鲁迅。《钟南山团队最新论文:新冠肺炎最长潜伏期可达24天》《钟南山首篇论文出炉,对于新冠病毒肺炎,吸烟者感染率远低于非烟民》……
 
 
还好,钟南山院士可以亲自出面澄清。关于24天潜伏期:“这篇文章是一个预印版,预印版本身就需要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按照预印版的官方要求,其信息并不能给媒体引用,也不能指导临床。”“实际上真正叙述有24天的病人只有1例,也就是说1099例中只有1例。以这仅有的1例患者报道的时间作为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是不够科学的。
 
至于吸烟者感染率低的解读,是将原文中吸烟患者的“构成比”偷换成了“感染率”,更无视了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患新冠肺炎重症高出了近10个百分点的真实数据。
 
不看文章属性,不看前提假设,从论文中断章取义出来一个观点,甚至再自以为是地推导出一个结论,当然很容易引爆话题,也是挑衅科研者底线的屡试不爽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天清华大学博士生毕啸天@毕导的一段关于新冠肺炎论文的科普视频受到网友肯定: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信,更不要随便喷。
 
 
钟南山提到了论文的“预印版”,毕导也在视频中解释道,预印版的论文已经投稿,但还没有审核通过,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学术界认可的科研成果。例如,bioRxiV、medRxiV都属于“预印本网站”。
 
另外,即便是Nature、Science这样的学术期刊网站上,也会有新闻、评论、主编寄语等板块,并非每一篇文章都属于正式的学术论文。
 
再退一步讲,大多数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都还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因为文章提到一句双黄连就宣称新冠肺炎找到了特效药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当然,很少有非专业人士没事就去打开Science、Nature和柳叶刀的官网去充实自己,得知这些论文内容基本是通过媒体报道。不过,专业的科学报道,一旦试图讲得深入一点,就会充斥着各种定语和状语,普通读者很难觉得有趣。
 
 
比如这篇文章《新冠病毒通过眼结膜传染?医院最新研究:无证据》,明确指出文章发表于medRxiv,未经同行评议,详细列出了67个病例的症状、流行病史和结膜囊测试结果。“无证据表明”是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可能传染也可能不传染,不能下结论,但我们的这次研究没有看到支持传染的证据。此外,文章还指出,研究结论可能会受到“小样本量”“一个时间点”和“假阴性率”的影响。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只对这些条件下的研究负责,如果因为条件变化,导致我们的结果有差错,这锅不背。听起来好像给自己留了好几条退路?

是的,学术论文的世界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遗憾的是,这类报道满足不了人类本能对于八卦和狗血的追求。但是,如果你愿意勇敢尝试一下,即便似是而非地读完也能让人明白,真正科学负责的文章应该是怎样的面貌。
 
媒体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学术论文的报道中。例如,2月13日,国药中国生物宣布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中已检测出高效价病毒中和抗体,实验证明,能够有效杀死新冠病毒。我们就看到有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之外,还指出了非典期间,业内专家对于类似治疗手段的风险的争议。
 
可惜的是,如今社交网络深入生活,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也无法仅仅依赖媒体的自律,因为网民的评论和转发也构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一环。
 
这些天,许多人对中国科研人员“蹭热点”发论文感到不满,但给出的理由千奇百怪。比如有网友说,“XX刚开始说不会出现人传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让其他学者知道这次肺炎的情况,然后他就能抢先发表论文了”。这种揣测恐怕过于高估发论文的吸引力,下一步难道还要把《柳叶刀》钉在红颜祸水的耻辱柱上?“都怪你们这些学术期刊勾引我国科研人员心猿意马”?

还有网友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待在实验室写论文,怎么不去抗疫一线?”可是,写论文的科研人员最擅长的并非查房打针,而是在实验室里研究病毒,正如毕啸天所说,发表论文也是与国际共享防疫信息的重要一环。假如所有人都被派到前线,可就没人来研发疫苗了。
 
当然,尽管逻辑有漏洞,但它仍然反映了一个难以忽视的信息:许多人在这场疫情中有愤怒的情绪,我们需要关注这股情绪从何而来。相关部门的失职、信息披露的不透明,造成了疫情初期的失控,每个人都被迫承担着它带来的恶果,而作为只能在家隔离的人,对这场风暴又有着难以言说的无力感。寻找责任人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情绪发泄方式之一。再加上不了解相关知识,就会作出盲目指控。
 
同时,科研相较临床来讲,有着它的滞后性。当危险真的降临在个人的头上,在数据培养的过程中,在漫长的等待里,许多被感染者近乎赤手空拳与死神搏斗,残忍又无奈。
 
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专家在发表看法的时候需要保持严谨,不能够代替政府发布权威的声音。同时,也要让专业人员增加话语权,改变目前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看来,更加科学严谨地讲话做事,不仅仅是媒体和网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对于相关部门来讲,更是当务之急。
 
最近还有一句话也被频频转发: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或许在感慨于这句话中的无奈时,依然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陷于时代的夹缝里,我们或许无力撑起一片天,但在躲避时代的沙粒的时候,请别把它推向别人。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