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次“5月人代会”决定香港前途命运

​潇湘散人 直新闻 2020-10-13

点击上方蓝字直新闻关注我们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有两点不寻常之处,足以载入史册。其一是受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推迟至5月才得以召开,并罕见不设经济增速发展目标。其二则是,涉港国安立法草案提交审议,引发各界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郎普甚至出言恫吓,声称中国在香港实行“涉港国安法”,美国将“作出非常强力的回应”。


必须正视的是,香港回归已经23年,但是这23年一直不太平静。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先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非法“占中运动”,“港独”和本土激进思潮涌起,去年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修例风波”。香港虽然早在1997年就实现了主权回归,但是在人心层面似乎越来越疏离,“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挑战。不仅如此,一些“反中乱港”分子毫不掩饰地勾结美国等外部势力,试图将香港沦为美国的棋子,成为国家安全的风险口。


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之物,终有竟时。而香港问题却由来已久,甚至恶化成为当下美国遏制中国的风暴眼。从这个角度来说,“涉港国安法”是本届全国人大议题的重中之重。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上一次在5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是1984年5月15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当年并非有什么突发意外,只是因为彼时共和国对共商国是的大会举行时间尚未形成定制。那次5月大会也因涉及香港重大问题而永载史册。


1984年正逢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陷入胶着局面,当年的两会本无香港议题,但由于当年全国人大首度开放香港记者采访,结果在北京刮起一阵“香港旋风”。到会采访的香港记者极力打听中央政府对驻军香港问题的态度,并不断采访相关官员和国家领导人求证。


曾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国防部长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被香港记者问及“中国是否可以不在港驻军?”他含糊其辞地答以“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吧”。次日,耿飚的不驻军表态被港英媒体大做文章,登上香港各大媒体头版头条,试图以此软化中国在香港驻军的立场。


显然,这些人低估了中央的决心。


时间来到1984年5月20日。当天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澳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时,特意留下香港记者,对耿飚的言论进行了澄清。



“我要辟个谣,黄华、耿飚两位胡说八道,讲的香港驻军问题不是中央的意见。你们去登一条消息,没有那么回事。香港要驻军的,既然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不能驻军呢!英国外相跟我谈的时候,他也承认中国政府既然收回主权,有权在香港驻军。明确得很的。这个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中国领土吗?”


正是邓小平的这一表态,为中国驻军香港问题确定了基调,既统一了中共党内的认识,也使英国、香港某些人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毋庸置疑,邓小平对于香港问题有着远见卓识,对损害香港利益的破坏力量早已警示,亦早已说透中央干预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邓小平1987年在会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指出,“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难道就不会出现吗?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难道香港就不会出现损害香港根本利益的事情?能够设想香港就没有干扰,没有破坏力量吗?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所以,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


邓小平还说,“有些事情,比如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 ‘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干预首先是香港行政机构要干预,并不一定要大陆的驻军出动。只有发生动乱、大动乱,驻军才会出动。但是总得干预嘛!”

 

穿过历史,来到现实,去年的“修例风波”以一种让国人痛心的方式,印证了邓公的忧患。

 

面对“港独”、“黑暴”、“揽炒”,中央终于下定决心出手修补香港的国安漏洞。

 

无需讳言,无论是昔日的驻军还是今日的“涉港国安法”,都有一部分香港市民疑虑重重,邓小平对此也早已说得清楚明白。

 

邓小平在1984年10月3日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说,“不能笼统地担心干预,有些干预是必要的。要看这些干预是有利于香港人的利益,有利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还是损害香港人的利益,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如果发生动乱,中央政府就要加以干预。由乱变治,这样的干预应该欢迎还是应该拒绝?应该欢迎。”

 

无论是“驻军”还是“涉港国安法”立法,都是中央事权,其目的都是保障香港的繁荣稳定,维护“一国两制”的底线,这是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从未改变。

 

今日之香港,内忧外患,成为各方势力的角斗场,也令包括港人在内的全体国人忧心。在这样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回顾邓小平1984年10月3日会见港澳同胞国庆观礼团时的谈话,以及在1987年4月16日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两篇文献,具有特别的意义(附后)。

 

历史烛照未来,也是解开现实的钥匙。东方之珠终将拂去蒙尘,风采依然。




END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