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蔚:“史上最烧钱”的美国大选决战之地在哪?

吴蔚 直新闻 2021-06-27

直新闻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距美国大选最后投票日只剩两天,美媒披露,这场选战将创纪录烧钱80多亿美元,在大选最后阶段,拜登阵营的钱袋比特朗普团队多出11亿美元,你怎么看这场“史上最烧钱”的美国大选?为什么选战成了烧钱游戏?


特约评论员 吴蔚: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置于今年这场美国大选的确格外应景。据美国广告分析公司的数据,在为期两年的投放周期里,这场美国大选的广告总支出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81.5亿美元,远超最初估计的67亿美元。81.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它可以为太平洋舰队添置三艘崭新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或是为美国空军装备近百架F-35隐身战机。这毫无疑问是一笔巨款,换个角度,它也能让更多的美国穷人度过这个寒冷的感恩节。


在这场“史上最烧钱”的美国大选中,又以拜登竞选团队投入的资金最多。据统计,整个拜登阵营比特朗普阵营多烧了将近7.5至11亿美元。这些钱可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它来自于线上线下各种渠道的政治募捐与竞选筹款。美国大选的造势大会有一个专有名词:rally,它同时也有“汽车拉力赛”的含义。拜登与特朗普的这场对决非常像两位赛车手在赛道中的飙车。谁在弯道超车了,谁在直路抛开了对手,一系列表现都将直接影响观众的支持率,甚至影响他们“倾囊相助”的主观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讲,竞选资金更雄厚的一方在筹款能力上更胜一筹,它也承载了这位车手身后的民意支持率。


在今年10月7日上演的副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上,彭斯头上的那只挥之不去的苍蝇成了当天的头条新闻。辩论一结束,拜登团队就推出了一款名为“苍蝇的真相”的苍蝇拍,几小时里卖出了三万多件。拜登团队的确花了大力气筹款,在购买黄金时段投放广告上毫不手软。某种意义上看,拜登阵营烧更多的钱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名叫特朗普的总统先生自搬进白宫的第一天起,就在为2020年的连任之战做准备。被喻为“行走的广告牌”的特朗普,在议程设置上霸占了美国社交媒体足足三年半。为了挽回这个时间成本,拜登多烧个11亿美元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选季最开心的无疑是美国的各大媒体,尤其是电视台的老总们。当大选的发令枪响起时,红蓝两党最开始还客客气气地在各自的媒体阵地里投放广告。一旦到了今天这样的白热化阶段,两位候选人的广告就会开始无差别、不分意识形态、不分政党色彩、不分种族肤色地出现在所有美国电视观众面前。


试想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黄金时段看到特朗普挥舞必胜的拳头,在福克斯看见拜登高呼“是时候将那个男人赶出白宫了”,美国观众得笑得多么精神分裂啊。



直新闻:那么这场白热化的美国大选将如何发展,此刻两位候选人采取了什么策略,决战又将在哪里打响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9000万人提前投票,这是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是2016年的两倍。足以说明这场“史上最烧钱”的美国大选也会是“史上最激烈”的。


投票率高对拜登团队而言或许是好事,但对特朗普一方也未必是坏事。许多“首投族”以及此前甚少作出政治表态的“冷感一族”相对更容易受到竞选氛围的左右,因此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气势更盛的一方往往能够收割更多的“跟风选票”。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这段时间全然不顾疫情防护的客观要求,一直在标榜自己的“场子”人气更旺,摆出一副胜券在握的笃定。


在美国疫情日趋严峻、经济复苏疲软的大环境下,竞选双方的策略也有着显著的差异。美国媒体描述得很形象:特朗普在打一场“地面战争”,挨家挨户敲门拜票的助选人员被称为“Door Knocker”(敲门者)。拜登一方相对恪守疫情防控原则,至今甚少登门拜票,大量动用了“空中力量”,在网络上、电视机前增加曝光率,烧掉了更多的钞票。但无论双方采取什么策略,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尽早拿下270张选举人票,殊途同归的他们将目光一致投向了几个关键“战场州”(Battlegrounds),其中又以宾夕法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争夺最为激烈,决战很可能在这里打响。


美国的选举制度造就了一个政治奇观: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这意味着此刻暂时领跑民调的拜登阵营丝毫不敢大意,更无可能安然地呆在地下室里“躺赢”。随着投票日临近,拜登方面也上紧了发条,活跃在拉票前线。


前几天,前总统奥巴马一周内第二次出现在佛罗里达州替拜登助选。他在口罩上印了一个单词:Vote(投票)。40分钟的演讲让这位演说家大汗淋漓,他细数特朗普的种种失策与缺点,呼吁佛州人民为自己的命运投票。


奥巴马有一点说得很对:这场与新冠疫情“同场竞技”的美国大选的确已经成为美国人民的命运之战。



直新闻:另一方面,美国媒体披露,近期一则抹黑拜登家族的假新闻竟然是“港独头目”黎智英旗下《苹果日报》一手炮制,曾在美国海军情报局任职的黎智英关键助手马克·西蒙(Mark Simon)在当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你对此事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吴蔚:马克·西蒙(Mark Simon)何许人也,他有许多明里暗里的身份:曾是美国共和党香港支部的前主席,担任“港独头目”黎智英的私人助理形影不离二十年,更在美国海军情报局(ONI)任职,还有一位在CIA干了35年的老父亲。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以后,他又多了一个身份:香港警方登记在册的在逃通缉犯。他那张满是横肉的脸上清晰写着四个大字:境外势力。


此前谈到此人我曾说过:情报工作是一个“终身职业”,对于马克·西蒙而言,从美国情报部门“离职”,很可能意味着他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去年“修例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黎智英在美国见到了披着国务卿的皮、却更像是情报头子的蓬佩奥,从中牵线搭桥的必然少不了这个马克·西蒙。“修例风波”期间谁在美国叫得最欢:蓬佩奥;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谁最先跳出来抗议:蓬佩奥;黎智英被捕、壹传媒被查,跳出来所谓“声援”的,还是这个蓬佩奥。


要说这个马克·西蒙只是一个私人助理,谁信呢?


此事最蹊跷的地方在于,这则假新闻引发的所谓“拜登家族丑闻”引爆的时间节点,恰好是临近美国大选投票日的十月下旬。这是“十月惊奇”影响美国大选走势的最佳时机。然而回溯一下马克·西蒙的活动轨迹,香港警方通缉他的时候是今年8月,那时他已经身在台湾。当这篇假新闻被美国媒体揭穿,矛头直指台湾《苹果日报》时,他又已经回到了美国。这个男人永远在东窗事发的敏感时刻远离“作案地点”,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吗?


我个人推测,马克·西蒙主导的这则抹黑拜登家族的报道早就提前完成。黎智英更不是声称的所谓“不知情”,相反,这个在香港身陷多起官司的“港独头目”想自掏腰包炮制一则假新闻,为大洋彼岸的主子主动谄媚,以换取所谓的“日后关照”。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成立,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推测:这是美国情报系统一部分野心家,借助海外扶持的喉舌为美国国内大选服务的“出口转内销”式舆论操弄。只是这篇报道太过拙劣,漏洞百出,被美国媒体的“老司机们”一眼识破,起了反作用。


黎智英的“毒苹果”媒体矩阵不光在中国臭名昭著,如今还臭到了大洋彼岸,还让美国情报部门横跨台湾、香港与太平洋的造谣舆论产业链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点“在看”才能即时收到推送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