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毅记者会传递出中国外交哪些风向?

吴蔚 直新闻 2021-06-25

直新闻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今天下午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你认为今年的外长记者会有何亮点,哪些论述让你印象深刻?


特约评论员 吴蔚: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都被誉为“金句大会”,它的信息量大、人气高,今年也不例外。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依然采用“云记者会”的形式,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外长的魅力、各路记者提问的锐气交相穿透屏幕。王毅在100分钟里密集回答了27个问题,比去年多了4个,信息高能、信息增量令人印象深刻。


在总结2020年中国外交时,王毅用了“五个最”:最精彩的是元首外交、最坚定的是捍卫国家利益、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抗疫外交、最牵挂的是海外同胞的安危、最关注的是把握全球治理的方向。在展望“牛年外交”时,王毅用“重情义、有定力、讲原则、敢担当”将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形象“人格化”,是有血有肉、可爱可亲的。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外交也将开启新征程。王毅金句频出,他说: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未来必将可期。实践已经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中国的外交战线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用党的光荣传统砥砺外交风骨,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外交智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在发言时给出了对国际携手抗疫的中国态度:只要还有一个国家存在疫情,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努力就不应停止;只要还有一个人感染病毒,我们就都有责任向他伸出援手。


进一步的,当有记者问及国际上有一些声音置疑中国在搞所谓的“疫苗外交”时,王毅用掷地有声的“三个坚定”予以回击: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中国坚定站在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中国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在此,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国国内正在为疫苗的分配问题咬得不可开交,囤疫苗、藏疫苗的情况多有发生。而中国是最早宣布加入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的国家之一。我们正在无偿向69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为联合国维和人员、为奥运会的运动员们提供疫苗,这就叫高下立判。


此外,王毅还特别呼吁:无论是中国疫苗,还是外国疫苗,只要安全可靠,就是好疫苗。中国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不接受制造“免疫鸿沟”,更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的企图。期望所有具备能力的国家能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疫苗,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王国委这番呼吁,正体现了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时一直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直新闻:此外,记者问答环节也是每年外长记者会的精彩部分。那么在今年的问答交锋上,哪些问题最引人关注,王毅又是如何巧妙回答的呢?


特约评论员 吴蔚:没错,记者问什么体现国际舆论关注,王毅怎么答传递中国外交风向。


我特别留意到,今年第一个起立提问的外媒记者来自俄罗斯塔斯社。主持记者会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隔着屏幕,都能清晰认出这些外媒记者并叫出名字,确实是我们的“蓝厅作风”。第一个外媒提问机会交给俄媒,这本身就体现了中俄关系的关键地位。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王毅在回答中“剧透”:双方已商定将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王毅使用了网感十足的CP概念来描述“中俄组合”团结如山,这让我想起他在2019年所说的:中俄关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当然,随着美国在今年实现政权更迭,中美关系如何“辞旧迎新”,中美关系将来何去何从,自然是国际舆论最为关心的。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在今天的27个提问中,提及美国关键词的就有7个。这也让我想起今年除夕,在中美元首通话时,习主席提到的: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


美国NBC记者站起来直奔南海、台湾、香港、新疆、西藏议题。美国记者问得尖锐,中国外长答得有力。王毅十分巧妙地指出:中国做得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人民才是主人翁。王毅也十分坦诚地亮出了“中美合作清单”,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等。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围绕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的日趋激烈可能会让世界陷入分裂。在我看来这种焦虑情绪是颇有代表性的,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那句:“新加坡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王毅则引用《礼记·中庸》里的一句名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抚平了这种焦虑情绪。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时,就引用了这句中国哲语。它阐明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那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妨害。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径,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外长记者会上,王毅主动提及了两位外国记者。一位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另一位是曾于2016年、2018年两度访问新疆的法国作家雷瓦斯,他有感于“西方刻板视角”与自己亲眼所见的新疆存在着天差地别,主动撰写了《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为捍卫新闻伦理,为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新疆,发出了中道声音。在我看来,这两位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友人亲赴中国的写作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呼应:我们仍然身处一个充满偏见的世界。在对中国的认识上,外界应加强“脚力”,而不要仅仅停留在刻板的“脑力”中原地打转。中国对世界始终是张开双臂的。

 


直新闻:美国近期在香港、台湾方面动作频频,一方面对中央完善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指手画脚,另一方面又在提升与台湾蔡英文当局的互动。结合此次外长记者会的中方表态,你如何展望中美关系?


特约评论员 吴蔚:随着美国政局重新洗牌,中美关系也正在经历调试期。中国人会习惯性地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论去看待拜登政府的一言一行。一方面,他们展现出了要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台湾、香港这些涉及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上仍然没有收敛。


这让我想起今天记者会上美国NBC记者的提问,他问中美是否可能在涉南海、台湾、香港、新疆西藏问题上作出让步。我个人认为,这么问好像挺天真的,难道美国会在主权问题上向任何一个国家作出让步吗?王毅的回答简洁有力: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


是的,中美关系正在经历调试期,这个调试是双方面的,绝不是中国单方面地去认识、了解、遵从美国拜登政府。恰恰相反,美国的民主党人也需要在离开白宫的4年后重新加深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看,过去的几年,中国人民对美国干涉他国内政,对美国国内管治的失范,以及美国政客秉持的那一套“美式双标”已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