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中国的航天之路,给了世界另一种可能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人类探索太空的格局将呈现出何种变化?
特约评论员 吴蔚:是的,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一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伟大事业,尽管在人类克服地心引力遨游太空的历史中,一度掺杂了太多政治、军事因素,不利于人类的团结、不利于资源的集中。但人类一路走来,还是根据综合实力逐渐形成了四大航天阵营,分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
中国当年一度希望能够参与由美欧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但受制于政治因素与技术壁垒,被拒之门外。但中国人历来是不信邪的,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已然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航天工程是一个技术、资金、资源高度集中的前瞻性产业,投入周期长,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白花花的银子肉眼可见地往里砸,投资回报却在当下看不见的遥远未来”,这也就决定了“航天俱乐部”的门槛非常高,真正的玩家一只手就能数出来,大部分国家都是以“抱大腿、搭便车”的方式参加。
欧洲发达国家以抱团取暖、风险共担的方式参与;俄罗斯目前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正在吃冷战时代的“苏联老本”;而美国同样也在为钱的事情发愁,马斯克的SpaceX之所以能获得NASA的青睐就是因为他们聚焦“性价比”三个字。随着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中国分阶段投入的航天事业确实是“起步晚,进步快,前景好”的典型代表。
在“天宫”筹建之初,我们就已经宣布采取国际合作、数据共享的方式向世界各国开放空间站。虽然是这个领域的“晚辈”,中国却展示出了令“前辈们”汗颜的胸襟与格局。正如我开篇所讲,探索太空是一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业,中国正在践行开放包容的航天计划,何尝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呢?
直新闻:有观点认为,随着国际空间站在2024年退役,中国的“天宫”届时将成为人类唯一在轨空间站。你如何展望由中国倡导的国际空间合作?中美之间有可能会参照当年美俄两国那样开展空间技术合作吗?
特约评论员 吴蔚:中美展开大规模合作的前提是:美国人很快就“无站可用”了,但这个前提不一定成立。
我个人估计,美国人大概不会让国际空间站在2024年“按期退休”,自1998年开始建设,2010年完工投入全面运行,再到现在也不过20多年。各国对国际空间站的“修修补补”一直在进行,航天器讲究“冗余设计”,若无意外,超期服役5至10年完全没有问题。就以苏联当年的“和平”号空间站为例,从1976年开建到1999年部分停用,再到2001年受控坠毁,简直是超长待机、超期服役的杰出代表。
再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从零开始再建一套空间站与维持现有空间站延期退役所耗费的资金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所以我综合判断,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大概率还得发挥余热很长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左右,人类在轨空间站会形成中美两大阵营,世界各国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作对象。
我个人更看好中国的“天宫”空间站。首先从合作门槛上讲,中国的态度更开放包容,不搞美国那套意识形态挂帅;其次从技术实力上讲,中国的“天宫”占据一定的后发优势,空间站的科研冗余更大,更贴合目前国际上空间科学领域的大趋势。
此外,中美之间除了技术壁垒,还有政治互信的问题。2011年5月,奥巴马总统在签署2011财年开支法案中夹带了一份旨在禁止中美之间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美国人用夹带私货的方式单方面关上了中美航天合作的大门。
这能怪咱们中国吗?到底是谁不自信?2019年,美国航天政策研究院前院长、NASA顾问委员会委员约翰·劳格斯顿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对中美戛然而止的太空合作表示遗憾,他说:“这不是NASA的问题,是白宫的问题。”大家仔细品一品,美国的许多航天工程师当然是希望中美两个大国进行合作的,因为“众人拾柴火焰高”是这个领域从业者的基本共识。
因此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上看,中美进行空间技术合作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当站在地球上时,我们之间还有中国与美国之分;可一旦抬头望向浩瀚无垠的宇宙,我们就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人类。
直新闻:G7国家外长峰会即将上演,美日外长时隔一个半月再次会谈。据悉,所谓中俄人权问题、朝鲜半岛局势将成为热点议题。你对此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吴蔚:G7机制已经是昨日黄花、过气网红了,他们当初聚拢在一起是为了解决发展的问题,避免经济危机,但很显然这个关起门来“自嗨”的小范围俱乐部并没有办法领导世界各国有效应对危机,所以后来才有了代表性更广泛、协调能力更强、危机应对更具针对性的G20机制。
所以当我看到此次G7外长会议的议程时,一点也不意外。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务虚机制,可不就得聊些“意识形态话题”,在美国“老大哥”的领导下凝聚共识嘛。
但问题来了,如今的G7真能凝聚出什么共识吗?我个人认为也挺难的。
就以俄罗斯议题为例,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G7国家真的还相信俄罗斯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威胁吗?美国当年渲染,苏联的钢铁洪流能在一个星期内从波兰平推到英吉利海峡,以此将一众欧洲国家聚拢在了北约的旗帜之下。
如今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还能唬住欧洲各国吗?最起码,如今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已经不是当年苏联那个规模了。更何况,就在前不久,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乌克兰周边用一次“紧急集结、大规模演习、鸣金收兵”的三部曲,表达“俄罗斯将有节制地使用力量”的政治宣言,这显然是有利于欧洲局势趋稳向好的。德国与法国看在眼里,又怎么会轻易上了美国的贼船呢?
再说朝鲜半岛局势,半岛局势过去几年相对平稳。不客气地讲,仅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我们姑且不看动机与目的,这个“功劳”应该算在特朗普头上。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朝美关系的历次波折基本都出在民主党籍总统任内,平壤方面历来对民主党人的“伪善与善变”深恶痛绝。
综上所述,拜登又能够在朝鲜半岛议题上得多少分呢?我个人觉得,他能做的并不多。这个基本背景G7各国当然也是心中有数的,就算迫于布林肯的压力,G7各国形成了某种针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所谓“共识”,那也是缺乏力量与精神内核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此次G7外长会议更像是拜登上台后,“老伙计”们的一次“对表会议”,务虚成分更大。
作者:吴蔚,直新闻高级主笔,深圳卫视评论员。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