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四运动102周年,和港大学生会谈谈“爱国”与“民主”丨香港一日

不吐不快的 直新闻 2021-06-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这是《香港一日》的第632期 


“五四”102周年 香港青年应思考何为“民主”?



昨天(4日)是五四运动102周年纪念日。香港大学毕业生联席在当天发表声明,指出我国的学生运动,一向都具“爱国”传统,从来没有以“分裂国家,主张港独”为宗旨,并称香港大学学生会曾堪称学界的风向标,亦一向站稳中国人的立场。在成立的一百多年来,其行动都秉持“港大为中国而立”的初心,并代表普遍港大学生对民族自强、民族尊严和公平正义的向往。

 

可惜近年来,港大学生会背弃前辈的努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判断错误,和“港独”势力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在“去中国化”、暴力、损害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港大毕业生联席声明强调,港大学生会应洗心革面,迷途知返,重拾创校的初心,审视自身的理念与行动,制定明确纲领与指引,确保日后学生会无触犯香港国安法与其他法律的风险,并冀望学生会能重新出发,再次为港大学生及香港社会发挥应有的贡献。

 

港大毕业生联席声明正值“五四”,因此意义更加不同。在昨天的《香港一日》中,已重点论述了“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爱国运动”,指出港大学生在五四运动期间并未缺席,且爱国本应就是港大的历史传统,本应是港大学生的本色,而在今天的文章中,将侧重阐述五四精神的另一关键词——民主。

 

事实上,“民主”和“爱国”一样,一直都是诠释五四精神的关键词,但这两个并非矛盾对立体的事物,却在香港的语境中,因意识形态而不时对立。《香港01》引述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副教授陈学然的观点表示,细察香港人在不同时期如何诠释五四,可以看出人们对国族身份认同感的转变。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为止,香港主流纪念“五四”的主题和立场虽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这些纪念都没有脱离中国的语境。如上世纪20年代的休戚与共,心系家国;30年代的抗日救国,5、60年代的“建设文化的中国”,70年代的反思香港社会、关心国家建设等。

 

但是这种建基于对中国的认同与关怀,步入80年代后逐渐消减,以至香港青年的关注焦点更多在于香港自身的命运,更趋于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并以此去批判、排斥国家的思想言说,进而导致香港“五四”与国家话语的脱轨。

 

而香港民间强调“民主”和官方层面强调“爱国”的张力,在香港回归之后进一步延续和加大。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宗义还认为,“民主”与“爱国”的对立既造成了民间与官方话语的切割,也造成了站于“民主”旗帜之下的民间的切割。

 

因此有观察指,当香港前途问题在80年代被提上日程时,“民主”也成为香港和内地对“五四”话语脱轨、对立的开始,甚至是两地关系、身份认同转变的开始。前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曾在文章中提出:“在香港(当时)的政治环境里,没有人可以既爱国、又爱民主”。无独有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亦指出:“你的爱国,我的民主,成为香港政治生态中油水难融的持久裂痕。”

 

田飞龙进一步指出,香港回归以来,政改在本地等同于普选,这也是“民主回归论”的内核。“普选民主”构成一条单调的诉求线索。这一线索拒绝理解“一国”,拒绝国家安全与国民教育,将“民主”武器化,作为对抗国家体制甚至援助西方反华战略的一种技术手段。从非法“占中”到修例风波,“民主”的武器化用到了极致。一种“不爱国的民主”正在香港以狂飙突进的方式侵蚀“一国两制”底线和制度安全。这超出了“一国两制”的初心范畴和制度极限,构成颠覆性政治风险。而乱港分子为达所谓“民主”之义,不惜黑暴违法。

 

陈学然认为,“民主”是可以和“爱国”接轨的,也是目前香港应该努力的方向,“本地很多时候拿民主来对抗中共,变成反对国家,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民主和爱国其实没有冲突,你追求民主也是为了未来建设更好的中国。”

 

事实上,五四精神的实质,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港大学生会候选会长:不会主动举办有违法风险的活动



而面对香港大学日前与学生会“割席”,不再为学生会收取会员费用、不再为其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收回会址及其他设施的管理权,港大学生会候选“内阁”“薪燧”在4日及5日连续两天的补选咨询大会上表示,“会想尽一切办法与校方沟通,尽力守护学生会大楼。”

 

候选会长郭永皓在回应提问时指,港大学生会有关心社会职责,倘当选后会继续代表港大学生就重大社会议题发声,但强调须在法律风险及言论自由中取平衡,尽量低调处理外务,不会主动举办有违法风险的活动。

 

但他又说,“内阁”着重本土主义,以香港为本位,期望香港发展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历史观、身份认同及政治体制。他称,“港大应为香港而立,不论是学校政策或投放资源都应以香港为本位,国际上不应过分侧重于中国,而学生的社会角色包括推广社会文化及巩固港人身份认同。”

 

应当说,郭永皓的此番言明“不会主动举办有违法风险的活动”,强调“须在法律风险及言论自由中取平衡”,是一番识时务的表态。但他话锋一转又称“内阁”着重本土主义,并有意将“香港”与“中国”割裂或对立,其用心不言自明,可以说,又是一种在底线边缘疯狂试探的表现。

 

如果再回归到五四运动本身,“五四”精神给予人们的,是一种保持理性思考、追求独立人格的力量。而理性与独立,源于各方进行有效的讨论后共同做出更好的选择,而绝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立场先行。

 

但近年来,小到港大学生会组织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大到香港社会爆发的社会活动,之所以说与“民主”本身相去甚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理性彻底粉碎,反而求诸非理性甚至是非法暴力的手段,却想要图一个“民主”的结局。

 

这,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林卓廷终止民事控告警务处处长邓炳强



目前因“初选”案被还押的民主党前立法会议员林卓廷决定,终止就“元朗7·21事件”民事控告警务处处长邓炳强。

 

林卓廷的代表庄荣辉在今天(5日)的记者会上引述林的话指,征询过法律意见和其他8名原告人的意愿后,决定终止民事索偿。身兼律师团成员的民主党前主席何俊仁则称,“团队有3名大律师,案件有合理胜算机会,但代表警务处的律政司有资深大律师坐镇,加上排期至少至1年后处理,若败诉须赔偿大笔诉讼费,林已心力交瘁,虽然对撤控感到非常遗憾,但支持他的决定。”

 

何俊仁还说,清楚了解林卓廷的性格,后者不会受任何压力而撤销控告,强调他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压力。

 

但了解事情经过的人都知道,林卓廷控告邓炳强,本就是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是碰瓷,更是作秀。

 

在“7·21元朗事件”前,林卓廷在元朗地铁站闸机内不断以粗口挑衅白衣人,同时让暴徒用手持灭火筒和消防管向闸外的白衣人喷洒,闸外白衣人被迫还击。事后,林卓廷巧妙利用这一事件,伙同反动派传媒美化暴徒,掩饰自己事先挑衅的恶劣行径,骗取不明真相的群众同情。

 

如今,林卓廷撤控,显然就是“作秀无人看,空留一身骚”。值得一提的是,3月底才宣布辞去区议员职务的林卓廷,周一(3日)又宣布辞去民主党副主席一职,被网友嘲讽“还有什么职务未辞?赶快辞掉啦!”同天,另一“揽炒派”区议员李轩朗发声明称,自己已离开香港,但仍叫嚣自己将通过写作或其他幕后的形式继续“搞事”。

 

可见,“揽炒派”已溃不成军,大有树倒猢狲散之势,但不管是辞任政党要职,要是逃亡海外,其本质依然不是真心悔改,只不过是大打悲情牌,想以此换取或者逃避法律制裁。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