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G7弄成“反华同盟” 美国做不到!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近来中美之间,一方面,美方释放出希望短期内与中方高层讨论经贸问题,国务卿布林肯明确表示中美目前并非处于“冷战”关系,不强迫各国选边站。但另一方面,又在国际场合,拉着盟友聚焦中国议题。如何来解读美方近期一系列行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这些行为似乎在释放两种不同的信号。我们注意到布林肯不仅讲到中美不是冷战关系,而且讲到美国依然坚持“一个中国”等等,但是另一方面美国做的事情,跟这个方向是相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其实美国对华两手政策是几十年来的常态,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往正确的方向做的,同时也往错误的方向做。这种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的策略特征,现在也不例外。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什么?由于这段时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事实上就像习主席讲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现在斗则两伤,其实不仅在伤害中国利益,其实也在伤害到美国的利益。
比如布林肯说,美中关系现在不是在“冷战”,说句实话,当美国跟中国真的进入“冷战”的时候,受到制约受到损害的不仅是中国,其实美国也一样,美国现在已经打不起“冷战”了,更何况不会有像当年那么多的盟国跟着他一起打“冷战”。
美国现在内外交困,国内的问题远远超过国际问题的挑战,因此要想投入当年的资源打“冷战”已经力不从心,不可能。美国国内政策圈尽管强硬派依然嗷嗷叫,想同中国打“冷战”打到底,但事实上当家才知财米贵。
所以当家的一些理智的官员们开始意识到,真的打“冷战”,进入热战边缘,其实是对美国利益的最大伤害,因此就采取了一种既要同中国搞对抗,搞所谓竞争,但是又不能使对抗和竞争失控的方式。
美国目前不仅对中国采取了这个策略,而且对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就是说,我要对你施压,但是又不能把矛盾激化,这是一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才出现了两手策略更加突出,一方面释放积极信号,一方面采取消极行动。
直新闻:拜登政府上台后也频频在打“台湾牌”,但近来布林肯重申支持“一个中国”,国安会印太事务官坎贝尔则表示,不应该予台湾更明确的安全保证。您怎么看这些表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应该说这些表述从文字上跟过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在政策内容上,在措施的内容上,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从拜登开始,而是从上一任特朗普政府的疯狂反华政策开始的。
最近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开始加速恶化的时候,在台湾问题上出现了两个值得令人警惕的动向,一个是台当局意识到中美关系恶化有利于它加速“台独”,所以我们最近看到是台当局一方面坚持“台独”的立场越来越强硬,拒绝“九二共识”的立场越来越强硬,另一方面加紧抱上美国大腿,加紧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同美国的勾结也越来越加大力度,这是台湾的方面。
那么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国会的一些极右翼议员,还是政府内的一些对华强硬派都主张对台湾要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现在美国内这个政策圈子已经开始讨论。美国是否应该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所谓“战略模糊”政策,所谓战略模糊是什么?就是说美国对于台湾的安全义务应该保持一个模糊的承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一旦两岸因为统一问题爆发战争,美国应该支持台湾,还是不应该支持台湾?并不能作明确表态。
这个是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在台湾安全问题上的一个两党一致的一个策略,就是叫“战略模糊”。
但是由于最近一方面“台独”加紧同美国勾结,另一方面美国的右翼势力也急于利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的快速成长和快速崛起,那么实现所谓的“以台制华”,双方一拍即合,这个时候美国的政策圈乃至国会山出现了一些杂音,他们呼吁什么?就是美国应该改变“战略模糊”,应该变成“战略清晰”。
所谓“战略清晰”就是,我们应该明确表明,如果大陆对台动武,那么美国就将军事介入,要作这样的一个表态,但是这种疯狂的改变本身,其实肯定会伤及到美国的利益,所以才出现了坎贝尔的这番言论,就是说坎贝尔他是反对,当然这是反映了拜登政府的基本立场,就是说如果改变战略模糊政策,那么会导致美国全球利益的受损。
因此这样的一个动向本身不仅反映出美国在言辞上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动作和政策上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对台政策,除了这个方面以外,还表明什么?就是在华盛顿的政策圈,对于台湾政策已经开始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争论,而这种激烈争论本身,按照以往的经验看,其实是美国调整政策的一种前奏。因此台湾问题对中国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那么对这样的一种动向,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直新闻:刚刚结束的G7外长会上,美国提出建立磋商机制,以共同应对中国。从各国态度来看,G7会成为美国主导的所谓“遏华同盟”吗?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肯定不会。为什么?这一次的G7,不光是七国集团外长来了,而且还请了印度、南非、韩国、澳大利亚的外长,那么请了这么多国家,无论是七国之间还是七国场外会议,中国成了事实上的影子主角,就中国没到场,但成了一个不到场的主角,无论是小范围会还是大范围会,中国都成了一个议题,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什么?美国就想在这次的会议拉拢各国共同对华,因此就把中国议题摆到了台面上。
但是第二个原因更重要。各国在面对着美国的压力,在美国和中国之间选边的时候,那么各国要打自己的算盘了。所以说你提出中国议题,那么我也要讨论中国议题,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什么,无论是盟主还是盟友之间,都不约而同地在开始讨论中国议题。
其实讨论的焦点之一不在于怎么共同应对中国,恰恰是这些国家之间怎么样来协调立场,其实协调很难。
那么为什么各国在对华关系上,它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不是考虑美国的利益、美国的需求,因此才出现了这个会内会外大谈中国议题。但事实上,形成美国期待的对华的一个声音,就是说用一个声音、一个行动来对华这个表态,这个目的实际上没有达到。
那么从会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讨论中国议题,美国想讨论,那么各国也想讨论。
所以中国成了影子主角,但是各国是想把影子主角作为所有这些国家共同的敌人,形成一个联盟。那么这个会议已经表明美国做不到这一点,正因为这样才有了美国及其它国家的一些文件声明提到的,就是说还是要同中国保持发展关系,那么还是非冷战关系,就是美中关系依然是不是“冷战”关系,该合作的地方还要合作。其实美国对于中国的一些带有积极含义的政策表态,以及七国其它国家关于中国问题的积极表态恰恰反映出在21世纪再想重回“冷战”年代,对一个大国搞“冷战”其实是越来越行不通的。
直新闻:关于中欧投资协定,欧盟委员会官员近来的表态虚虚实实。德国总理默克尔则重申协议的重要性。您对中欧投资协定的前景作何判断?中欧关系出现波澜的背后,实际上涵盖了哪些力量的助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杨希雨:中方其实在中欧投资协定的问题上,立场一直是很稳定,也很坚定的,一直在努力推动这个协定尽早落地。但是在欧盟的方面出现了一些波折,最本质反映出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和分歧。那么欧盟包括欧洲议会,一些强硬派,把经贸问题、投资协定问题,同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试图挂钩。
这个事在“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都这么干过,那么现在美国欧盟一些政客又开始要这么干,就是说把原本是在商言商的一个全面投资协定,关于中欧投资的全面协议,这样一个经济合作问题,要同意识形态问题来相挂钩。
那么我们都知道欧盟作为西方国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本来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是有很大差异,但是过去几十年这种差异,从来没有影响到欧盟同中国的经贸合作,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个局面。
如此规模巨大的中欧贸易和投资的也才有了中欧投资协定。
但是现在一些政客想走回头路,把“冷战”时候搞的意识形态同经贸问题挂钩,导致欧盟内部在批准落地投资协定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因此我们才看到,今天说我们暂停审批,明天又说这个事还没有暂停,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本身实际上是折射出了欧盟内部务实派和强硬派的分歧。
在要不要挂钩的问题上,就是意识形态同经贸问题挂钩这个问题上要不要这么做?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客观地讲,如果实行挂钩,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利益,其实首先伤及的就是欧盟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欧盟内部才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那么在欧盟方面,中欧投资协议它的命运如何?我想,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命运如何取决于欧盟内部各种政治派别的博弈和最终博弈的妥协结果。所以对这样的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而且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