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英年:大门已开小门已开,玻璃门也要打开丨大湾区 大未来

秦玥 直新闻 2021-06-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上个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广州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强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要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要进一步扩展合作区发展空间,用好有关支持政策,促进深港开展深度合作。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接受了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秦玥的专访,就深港开展深度合作谈了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唐英年与深圳渊源颇深,1978年就在深圳投资了第一家企业,43年来唐英年一路见证深圳深圳从一座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级大都市。他说,国家在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方向上,是应该继续走下去的,无论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市场经济、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都必须走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道路。


唐英年形容大湾区城市之间是互补的关系。“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拥有相当高端的人才,但我们在配套这方面是不足的。”唐英年在专访中指出,“在香港,大家已经想好了如何去做一个设计,但因为资源不足就做不成,包括像是土地、人力这些方面的资源都不足,所以这正是香港和大湾区其它城市互补的一个明显优势。”


“互补就是未来你的创作地点可以在香港,但是商品化会在大湾区其它城市,这样的做法能够充分体现每一个地区该怎样去发挥它的优势,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力量。”唐英年强调。


唐英年说,与长三角一体化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港澳这两个“两制”的特区,所以需要考虑怎样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完整性下,同时方便两地居民相互交流。有句话说“大门已开、小门已开,但是玻璃门也要打开”,唐英年说,要通过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广东政府等几方面,由上至下、由下至上,更好地打通关卡,做到两地之间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些方面都更加畅通,两地市民有幸福感以及获得感。

    

以下为专访的文字内容。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我们知道您与内地特别是深圳的渊源非常深,这几年您到访深圳的次数多吗?怎样看深圳的发展速度?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你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是一个最好的实践者。我对深圳的了解是从1978年我在深圳投资第一家企业开始的。1978年到今年已经有43年了,在这43年里,我看着深圳从一个小村镇发展成为今日一个国际级的大城市。这个国际级的大城市有多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基建、科技、物流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所以对于未来深港的双城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发掘双方互补的优势,从而辐射到整个大湾区的发展。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四十几年前,香港的商人生意人去深圳投资的比较多,但是现在的趋势是不是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们一路见到深圳的发展,其实就等于说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们第一个(在深圳投资的)企业是做纺织品的,由纺织品一路发展,做了几个厂之后,我们就开始去做电子业了,先是做一些覆铜板,接着做线路板。最近在深圳,大概十年前开始的投资,我们聚焦在最先进的显示屏技术,所以很明显看得出,深圳的发展和企业界是同步、相辅相成的,企业界看得到深圳的发展,深圳的环境也吸引了许多国家级的人才到当地发展。现在看到深圳有很多国家的顶尖创科人才,无论是复旦、交大、清华、北大(的人才),很多都移居到了深圳。所以我觉得深圳是在不断地走向尖端城市发展,不断走向现代高科技和服务业发展。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韩正副总理特意提到深圳的前海和河套地区,想和您聊一聊前海的金融发展,其实香港本身是一个世界金融中心,前海与香港的关系该如何定位,会不会存在竞争?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前海的发展重点是注重金融服务的发展。在金融服务的发展方面,和香港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是否存在一个竞争的关系?我认为双方主要是存在一个互补的优势。因为从金融业发展来看,香港走得快一些、前一些,既然有先行者的优势,未来就会朝着更加高端化去发展。而前海有后发的优势,后发的优势在于,之前有些道路它未必可以走得快,但看着香港成功的地方,它能走得更快一点,所以有后发的优势。双方存在一个互补的关系,譬如有些大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和前海两个地方都有基地,可以同时发展1+1大于2的效应。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香港是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您觉得如果粤港澳大湾区想做“中国第一湾”甚至是世界级的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优势?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主要是拥有相当高端的人才,但我们在配套这方面是不足的,配套是什么呢?科技创新有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发明,但是在这个东西的(发展)道路上,发明或设计出来,不代表就可以产品化、商品化、或是可以复制及大量生产。比如说现在做的无人机,无人机本来是香港人(创造的),或是在香港,大家已经想好了如何去做一个设计,但因为资源不足就做不成,包括像是土地、人力这些方面的资源都不足,所以这正是香港和大湾区其它城市互补的一个明显优势。互补就是未来你的创作地点可以在香港,但是商品化会在大湾区其它城市,这样的做法能够充分体现每一个地区该怎样去发挥它的优势,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力量。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如您所说香港地少人多,有创新发明能力,但产业市场化或是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如果想打通大湾区市场,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首先我觉得要有一个优质的对外开放。我们改革开放有四十多年了,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跟着到强起来,所以我们见到四十多年来国家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之下,香港是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的。那这个角色,我们怎样可以进一步优化?我觉得国家在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的方向上,是应该继续走下去的,无论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市场经济、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我们都必须走一个高质量的对外开放(的道路)。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之前我们说深港“一小时生活圈”,但身边有些朋友会说其实通关通勤的时间也比较久,并不是太方便,又比如听到大家说在税务方面也有一些差异。您觉得深港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若再加速,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怎样可以做到两地之间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些方面都能更加畅通。当然两地的制度是有所不同的,不可能完全统一化。但如果两地可以更加紧密沟通,探讨该如何打通一些关卡。有句话说“大门已开小门已开,但是玻璃门也要打开”,这些我相信必须要通过特区政府、广东政府、中央政府等几方面,大家要由下至上、由上至下,更好地打通这些关卡。


因为我刚才也说,主要就是经济、物流、金融这些方面,但是真的要做一个生活区,你还需要在很多生活问题上帮大家解决。譬如香港和内地,我们怎样让一些人未必住在香港、但是可以来香港上班,等于说有些人在东京上班,但未必住在东京,可能住在东京周边火车一个多小时可以到达的地方。在伦敦上班的人,很多人也是住在伦敦以外的地区,所以我们相信香港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你要有些方便人员流动的措施,比如西九文化区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住在东莞,来到西九上班,分分钟可能比他从将军澳过来上班还要快。你知道将军澳交通很拥挤,而东莞的高铁20分钟就可以到香港了。你从高铁站走出来就是西九文化区,所以他从东莞家门口到办公室门口,我看比起从香港其它地区(过来)未必会慢。最重要的是如何令他拿着一张证件,从上火车起就畅通无阻,另外他的电话卡、银行卡也可以方便他两地通行。所以这些要从一个人的生活层面考虑,更加令市民有幸福感以及获得感。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内地许多大城市也有这样的问题。北京也是这样,大家通勤的时间都很长,有些人北京上班,天津住。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这个问题和李强书记的问题是一个问题。李强书记是上海市委书记,但是长三角的一体化,有一个领导小组是李强书记要去主导的。你刚才用北京来做例子,上海是完全一样的,很多人在上海金融中心上班,但他可能住在离上海很远的地方,早上要坐个把钟头的车才可以来到上海浦东上班,所以李强书记肩负了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责任)。我们大湾区是同一个问题,不过大湾区更加复杂,因为大湾区有港澳的“一国两制”,因为制度上有分别,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得到像长三角一体化这么方便,但是我们如何可以做到近似他们这么方便?因为“一国两制”的完整性我们一定要保留,但是怎样可以在“一国两制”的完整性下,同时方便两地居民相互交流,这是需要考虑的。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现在很多新闻报道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生活,但实际上真的移居的话,需要考虑很多问题,但如果是在这里居住、那里工作,很多人就都可以接受。如果想要鼓励香港青年人来大湾区工作的话,您之前也做过很多工作去帮助香港年轻人走进内地,可以分享一下吗?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把大湾区的九个内地城市全部走了一遍。当时我用了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到访了内地的九个城市,每个城市我去的时候都会带一批工商界的人士一起去考察。我的个人领会是九市的每个城市各有优势,当然,深圳、东莞、广州在科技、服务业、物流这些方面发展得很蓬勃。但是你去中山、珠海这些地方,他们虽然没有珠江右岸(东岸)发展得这么快,但是在绿色产业这方面发展得很好,好过右边,所以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优势。再远一些,去到湛江这些地方,会发现他们在优质的农产品、工业产品等方面发展得很好。


每个城市有它的优势,所以无论是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他们多走走、多看看,就越会认识到每个城市有什么优势,而这些优势能不能吸引到他们?今时今日,我猜有很多年轻人未必要挣很多钱才会快乐,他们对于快乐的追求,有时候可能是想要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更加好的居住环境,空气更加清新,多一些绿化,全家人可以去享受一下。所以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每个人的快乐指标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多走走、多看看,这样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就会更加深、更加清楚。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香港有很多经济民生问题,还有近年来的政治问题,您觉得大湾区融合之后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没有帮助?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觉得有一定的帮助。过往很多内地的同胞来香港,购物、探亲或旅游,对香港经济上当然是好的,但对于民生来说有着一定的压力,因为有一些地区的居民觉得内地同胞在和他们抢资源,但是你看,他们所谓的“抢资源”其实就是工业资源、工业产品,有市场的话,工厂怎么会不多生产呢?所以我自己认为,双方如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打得更畅顺的话,对两地的居民有优势。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您觉得深港在哪些方面可以互相给予居民“绿色通道”从而更加快速增加两地之间的交流?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现在出行深圳本身已经很方便。新冠肺炎之下就没得说了,现在去内地来回要隔离28天,除非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不然我想28天是没什么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所以现在两地的交流去到一个极少的数量,当然这是因为新冠肺炎。但我觉得在正常情况下,正如刚才讲得那些可能性,都是希望把两地居民拉得更近,让大家相互之间的认识更深。甚至一些能在内地居住的港人,如果你说可以让香港办学团体到当地多办一些学校,那对他们而言,就能够更加稳定地在那边生活,小孩子上学也可以就近。比如说他住在中山,中山来香港很近,经过港珠澳大桥来到香港东涌,大半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他未必需要来香港上学。所以说生活上的问题,你需要逐一解决。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您有没有在内地居住过?您觉得两地之间的生活有什么差异?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没有在内地长期居住过。最多就是去几个礼拜,没试过长期居住,但是我有很多亲戚在内地,我经常去探望他们、和他们聊聊天。我觉得两地的生活方式是有点不同的,香港的生活节奏更快,上海的节奏也是很快。你说香港生活多姿多彩,其实上海以前的生活比香港更加多姿多彩,如今的上海也肯定比香港更加多姿多彩。加上香港有限聚令,在上海很多地方已经是开放了的。两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不会说香港的好一点或者上海的好一点,只是说各有千秋。所以每个人在大湾区,他要清楚自己追求什么,对快乐的要求是什么。所以就需要多走走多看看,认识得更深入一点,这样他就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作出选择。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想聊一下国家“十四五”规划当中,国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您作为西九文化管理局的主席,怎样看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方面的意义?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这次在“十四五”规划当中,香港作为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我是很受鼓舞的。这个不仅因为我是西九文化管理局的主席,而是对香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我一直都抱有殷切的希望和信心。香港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东西方文化在香港都能够融入得很好,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香港是一个很自然、也是很有利的窗口,令西方人更能认识到我们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底蕴,也可以让中国的民众更加认识西方文化,也都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大家都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香港有一个这么好的西九文化区交流平台,能够更好发挥和帮助我们的软实力“走出去”,同时将西方文化的软实力引进来。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西九文化交流中心成立的时候,您是第一届主席,现在您是第五届吗?为什么您会答应做回西九文化管理局的主席呢?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是第五届,其实做得长的就是我和林郑月娥女士,我卸任首任主席之后,就是林瑞麟,跟着是林郑月娥女士做了四年多,跟着交给了张建宗,张建宗又交回给我。其实西九文化管理局的主席可以是官方也可以是非官方人士来担任,这条法例是我倡议的,因为我觉得一间文化机构最好不是由官方做(主席),非官方的话,文化创作发展的空间会大一些。创作空间对于文化人来说是“氧气”,所以当时有这样的考量。但为什么第一届主席就是我以官方身份来担任的呢?因为当时西九是一片空地,什么也没有,从规划到交接都需要政府官员来做,才可以协调得好、解决得到。


我自己深信,香港文化艺术是继金融、专业服务之后的下一个亮点。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让很多年轻人有一个好的去处,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工作。而他不需要一定是表演或者很出名的画家,因为还有很多管理、技术、融资各方面相关的需求。既有硬件设施,也有软件配套,所以我认为香港作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是具有全亚洲独一无二的优势的。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除了软实力,有人称“港独势力”将文化艺术作为一种软性的宣传手段渗透香港社会,您认同这一说法吗?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呼吁所有文化艺术组织必须遵守这一原则:所有组织以及每一个人在香港必须守法,这个是先决(条件)。守法的同时,西九文化局也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一定要客观、持平以及专业,同时也会尊重社会的种族、族类以及宗教。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如果你想深一层,你就会认识到,如果你说一个软实力,是想软销某个概念,那首先你是不是犯法的?如果不犯法,那你有没有尊重种族、族类、宗教的社会标准?每个人都应该要守法、专业、客观、持平,同时也没有冒犯种族、族类以及宗教,然后再作出这些判断。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说到守法,说到专业、持平,在挑选参展作品的时候,西九有没有专人可以作出这些评判?有没有组织来审查这些作品?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我们有一个专业班底,这些指标我们很早就跟他们讲了,他们也很清楚,所以在策展的时候,我们依赖这些策展的专业人才去把持这些标准。当然如果在M+的话就有M+的董事局负责第二道防线,最后的防线当然是在我们西九管理局,所以我定了这个指标,定了这些原则,定了这些规矩,大家就有责任去遵守。


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秦玥:在防范国家安全方面,您是否认同在文化艺术的防线方面也比较重要?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唐英年:最重要的还是要守法,另外策展的手法一定要专业,同时也要客观和持平。这三个是我们的原则,但同时也要尊重社会价值观,每个社会都有自己宗教、种族、族类的标准,这些道德标准不是永久不变,是不断随着社会演变而变的。五十年前对于同性恋非常的抗拒,但是如今社会对于同性恋已经多了一点的包容。所这些都是社会在不停的演变而增加了包容性,种族、族类、宗教也随着社会演变而不断的调整。但是客观、专业、持平这个指标不用调整,这是一个普世的标准。


作者:秦玥,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