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国核战略:“核武护台”仍是选项?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一
//“必须对大陆机场进行核打击以阻止解放军空军(在台海)成功发起空中遮断战役。”
“如果中国大陆的进攻不停止,美国将别无选择,不得不对最远北至上海的广大中国腹地进行核打击。”
“国防部所有的研究显示,使用核武器是唯一的方法。”
5月22日,一份尚未完全解密的报告跨越63年的历史尘封,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版面,其中显示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美国曾周密地计划对中国大陆发起核攻击,以阻止解放军武力收复台湾及周边岛屿。但艾森豪威尔政府于最终一刻放弃了这一疯狂的计划,金门炮战也在当年10月之后逐渐平息。
在当前台海局势趋于紧张之际,《纽约时报》重提这一并不令人愉快的旧事,其动机不免耐人寻味。而这篇秘密报告也指向了一个问题:时至今日,美国是否还留存着类似的疯狂计划?正如《纽约时报》在文中写道,“台湾的地位——以及美国使用核武器保卫台湾的意愿——仍然保持着战略性的模糊”。
令人警惕的是,外界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给出一个充满把握的答案。一方面,美国的台海战略极具模糊性,另一方面,美国的核战略对于中国而言也是相对陌生的。
美国三叉戟II型潜射弹道导弹
二
//
中美社会在本质上对于核武器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1964年,中国在成功研发核武器后,第一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迄今为止,中国也是全球唯一坚持该政策的有核国家。
(1998年,印度也曾做出类似承诺,但印度防长辛格于2019年宣称,印度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会根据“某些情形”而发生改变。)
有观点质疑,中国因自身核力量的相对不足而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这一论断明显是违背事实的。一是核力量远比中国强大的俄美都曾采纳或试图推行过该原则,二是核力量比中国还有限的其他拥核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鲜,也见未更加积极地推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
事实上,一国采取怎样的核战略和其核武库建设水平的高低并没有必然关系,而是基于核武器在国家整体大战略中被赋予了怎样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核战略而言,经典核威慑理论与不对称核威慑理论则居于核心地位。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根据经典核威慑理论,核武器作为一种“绝对武器”,只要具备一定的二次打击能力,便是绝对不可防御的。因此首先使用核武器“形同自杀”,核武器唯一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迫使不同有核国家间为避免两败俱伤而互相保持克制,也就是所谓的“纯粹威慑”。
而不对称核威慑理论则是建立在“确保互相摧毁”的“不可承受损失”这一概念之上。1967年,美国前防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提出,美国的核威慑力不需要以完全摧毁为前提。他认为,只要摧毁苏联25%的城市人口和50%的工业生产能力,便能达成战略目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各国面对核打击的“不可承受损失”阈值只会越来越低。
理论而言,追求绝对的核优势是不可能的,建立某种进攻性的核霸权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数据,2021年美国共有5550枚核弹头,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其中的1800枚,位居世界第一,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核武库仅用不到美国十五分之一的数量就达成了两国间的核平衡。
中国东风-17高超音速弹道导弹
三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有核国家,也是唯一将核武器投入过实战的国家,美国则秉持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核战略。迄今为止,美国政府从未在任何官方场合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且一再拒绝中方在有核国家之间建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协议的呼吁。
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4月16日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公开的核战略仅明确承诺了“避免(Refrain from)”对“大多数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但既未否认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也从未彻底明确会在哪些具体情况之下使用核武器。
第一,美国拒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根本原因在于常规军力不足之下,试图通过核力量来维持整体战略平衡。冷战初期,华约在欧洲对北约的常规军力优势高达6:1,美国只得寄希望于核武器来威慑苏东阵营的常规武器进攻。
1954年北约通过的“第48号文件”正式提出“剑与盾”战略,即以美国的核力量向苏联发起进攻,而以北约的常规力量在前沿阵地进行防守。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核打击政策文件“统一作战行动计划(SIOP-62)”,艾森豪威尔政府计划在战时使用超过3000枚核弹头摧毁社会主义阵营超过2600个战略目标。
自1955年起,美军在欧洲部署了20种以上超过7000件核武器。美国公开反复威胁苏联,任何直接的军事冲突都会导致两国间爆发核战争。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在报告中强调,美国作出如此表态并非是出于有信心在核战争中战胜苏联,而是希望在美国大规模且极具压倒性的核威胁面前,苏联因不愿被拖入一场注定两败俱伤的核大战而避免发动其庞大的进攻集群。
可以想见,美国如若在未来的国家间博弈之中无法维持常规军力优势,大概率将沿袭利用核武器维系整体战略平衡的核战略。
试射中的美国LGM-30G“民兵III”型洲际弹道导弹
第二,冷战后,美国的核战略展现出一种有意而为之的模糊性,用于进行一种超常规的战略威胁。
2002年3月13日,小布什总统宣称,“所有的选项都在明面上,我唯独不允许像伊拉克这样的国家通过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我们国家的未来”。2013年3月21日,奥巴马总统在谈及伊朗核问题时表示,“伊朗决不能获得核武器……我说过会保留所有的选项以达至我们的目标”。
字面意义上,所有的选项包含所有的军事选项,也就自然包含核打击作为一种手段。而无论是小布什还是奥巴马,他们在言及“所有的选项”这一概念时,是否有意在发出一种模糊的核威胁,外界不得而知,但也许白宫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化用约瑟夫·奈的话来说就是,你不知道美国会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也不知道美国会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然而兹事体大,没有国家愿意用自身的国运去赌美国的模糊战略背后有着多大的战略决心。某种意义上,美国就是通过制造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来迫使博弈对手采取最保守的选项,从而赢得博弈过程中的优势地位。
举例而言,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时任美国防长詹姆斯·贝克曾公开威胁萨达姆,如果后者向美军发射化学或生物武器,美方“或以战术核武器予以回击”。而这一威胁最后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萨达姆到到死也不知道美国的“底牌”到底是什么。
美军推倒巴格达一处萨达姆雕像
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国内也不乏改革核战略的声音。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度《核态势评估报告》之中宣称,美国政府宣称“只会在极端情形之下使用核武器”,且无论如何都不会对“签署并遵守《核不扩散条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
至于什么是所谓的“极端情形”,奥巴马政府则未有予以说明,同时也拒绝承诺核武器仅用于威慑及反击来自其他有核国家的核进攻。
但在执政的最后半年时间里,2016年,奥巴马曾试图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为自己的“政治遗产”,纳入到美国的核战略之中。《华盛顿邮报》指出,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和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对此表达了激烈反对,认为此举会让外界“误判”美国不会对大规模常规武器袭击以及生化、化学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进行核反击,而这在一个美国国力相对衰退的年代将发出“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
2009年奥巴马在布拉格呼吁建立“无核世界”
在白宫和五角大楼官员以及海外盟友的多方反对之下,奥巴马的核战略改革方案最后被搁置。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发布的2018年度《核态势评估报告》则直接否认了将核武器限定于核威慑与核反击,等同于也间接否认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
特朗普政府虽然延续了前届政府有关“在极端情形之下使用核武器”的表述,但同时强调美国的核武器将有助于遏制核攻击以及常规武器攻击,并表示致力于通过核武器来“实现对盟友的安全保障,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对冲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而随着现任总统拜登不断吹响“新冷战”的号角,美国的核战略是否将重回冷战时期的危险博弈之中,甚至再次出现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各种疯狂核打击计划,外界不得而知。唯一能聊以慰藉的是,拜登此前对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多少表达过一种模糊的观点。
2017年,时任奥巴马政府副总统的拜登宣称,美国核武备的“唯一目标”是威慑核进攻,以及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核反击。2020年总统大选期间,拜登再次确认了“唯一目标”论,承诺上任后,会在咨询盟友和军方意见的情况下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然而迄今为止,拜登政府并未采取任何措施重新审视或是修改美国的核战略。
拜登能完成奥巴马所未能完成的和战略改革吗?
五
//4月15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伊丽莎白·沃伦和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亚当·史密斯再次提请审议“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法案,寻求以法律的形式确保美国不会首先将核武器作为一种战争手段投入使用。
参议员沃伦表示:“核战争中不会有赢家,美国永远不应该主动开启一场核战争。”
沃伦和史密斯的法案得到了部分美国国会议员的支持,民主党资深参议员、也是美国参议院内年龄最大的议员戴安·芬恩斯坦就表示,核武器唯一道德的用途就是作为对使用核武器的一种威慑。
但更多的议员对该法案表达了反对。共和党参议员德布·菲舍尔讽刺道,“这暴露了一种天真到令人感到不安的世界观”。没错,“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观也许“天真甚至是幼稚”,但某种意义上却是人类目前为止摆脱核毁灭威胁最大的希望所在。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斯科特·萨根2016年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就感慨道,美国作为全球核武器部署量最大的国家,始终不遗余力地公开坚持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这让其他有核国家很难就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达成任何共识。
事实上,无论是维持整体战略平衡,还是保持一种看似高明的战略模糊性,美国的核战略本质上都是彻头彻尾的悖论。将破坏力近乎于无限的核武器引进有限的常规战略博弈之中,根本无法达至所谓的“战略平衡”,只能破坏建立平衡的可能性,刺激无核国家核扩散或者是有核国家升级核武库,让国际社会持续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而模糊战略虽然通过制造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令美国获得一时的优势地位,但长远而言也在最大程度上破坏了国与国之间信任与合作基础,最终制造一个又一个囚笼困境。
这是个黑暗森林,你也许觉得不安全,但你越将猎枪指向他人,也就会有越多的猎枪指向你。你不敢放下猎枪,但你越不放下猎枪,也就越不会有人放下猎枪。或许这就是美国核战略最真实的写照。
作者:艾司仁,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