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会谈,拜登又“尬聊”了这个话题丨深一度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当地时间6月16日下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拜登在瑞士日内瓦举行首次会晤。拜登成为了过去20余年间,第五位和普京会晤的美国总统。此次会晤持续大约3个小时,短于美方此前预期的4-5小时。之后,普京和拜登先后分别举行了记者会。综合两人所言,整场会晤,俄美双方都释放了善意,但两国在重要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比如说,人权问题。
在单独记者会上,普京表示,正如预见的一样,拜登在会谈中提及了“人权”问题。这也映射出美国国内的现状和问题,美国一些人受警察(暴力)执法致死,美军杀害了120名阿富汗安全部队成员。当被记者问及反对派纳瓦利内时,普京拒绝说出他的名字,而是以“那个公民”来代之,并抨击纳瓦利内明知自己违法了,还故意回到俄罗斯,走到被逮捕的这一步。
普京还指出,不符合任何国际法的关塔那摩监狱迄今为止还在运行。
翻查资料,普京之所以特意聊起关塔那摩监狱,这原来大有来头。关塔那摩监狱位于美国在古巴关塔那摩湾的海军基地内部,在2001年美国遭“9·11”袭击之后,由小布什政府批准设立,用以关押所谓恐怖活动嫌疑人。不过,此后围绕关塔那摩监狱的虐囚丑闻频频被曝出,刑罚手段十分残忍,包括水刑、蹲禁闭箱、撞墙、剥夺睡眠等。今年5月,一名律师曾披露,关塔那摩监狱内最年长的在押人员赛义夫拉·帕拉查在当月17日接到获释通知。但在被关押超过16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受到正式指控。今年2月,一部名为《毛里塔尼亚人》的电影在美国上映。该电影改编自《关塔那摩日记》一书,作者毛里塔尼亚人穆罕默杜·斯拉希也曾经是一名关塔那摩囚犯。他因涉嫌与“基地”组织有染,被拘禁在关塔那摩监狱长达14年。可以说,这座臭名昭著的监狱已成为了美国国际形象的一大污点。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近期曾透露,总统拜登打算在任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相关人员已经着手评估。
而值得注意的是,轮到拜登举行记者会时,或是对于普京单独记者会的回应,“不甘示弱”的拜登则强调,他已明确向普京表示,美国将继续提出基本人权议题。拜登称,“我对普京说,如果我不站出来捍卫人权,那么我无法保持自己人民对我的信任。”
实际上,围绕“人权”问题,在此次“普拜会”前夕,俄美双方就互揪“小辫子”多次隔空交锋。
当地时间5月30日,拜登在特拉华州出席纪念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时,率先给了普京一个下马威。拜登说,他将在和普京的会面中,重点谈及有关俄罗斯“人权”的问题。拜登还强调称,美国“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理想之上的”,当美国看到侵犯人权的行为时,美国有义务“大声疾呼”。美媒注意到,过去几十年,拜登几乎每年都参加相关纪念活动,今年是他首度以总统身份发表演讲。在讲话中,拜登回避了一些国际事务的细节,但不忘承诺就“人权”问题向普京施压。
对于拜登想聊“人权”,作为回击,普京于6月4日在圣彼得堡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则提及了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山事件。普京把拜登眼中的“暴徒”称为“政治反对派”。他说,“当抗议者进入国会大厦时,他们是带着政治诉求来的。但450人被拘留了。”有观点认为,拜登原本想用“人权”问题让普京不好下台,但他却被俄罗斯“反将一军”。
”
不仅如此,“普拜会”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采访普京时,也不忘记打出所谓“人权牌”。在此次采访中,NBC资深国际新闻记者凯尔·西蒙斯,特意谈及了“俄反对派纳瓦利内现如今被关在监狱”一事,借此质疑俄罗斯“人权”问题。对此,普京反问道:“谁说我感受到了反对派的威胁,或者反对派对我们造成了威胁,谁跟你说的?”
普京随后想作进一步解释,却被西蒙斯打断了。西蒙斯继续引导话题,提到俄罗斯政府将两家外媒列为“外国代理人”。普京反驳说,主持人所提到的有关针对“外国代理人”的法律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美国通过,其目的之一是防止外国对美国国内政治事务的干涉,其所采取的措施也比在俄罗斯要严厉得多。
视频显示,采访全程,普京遭到了西蒙斯多次打断。普京回怼西蒙斯:“这是言论自由吗?还是说这就是美式言论自由?”最后,普京还送了美国一句俄罗斯谚语:“长得丑,就别冲镜子发火”。
俄出现大规模街头游行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介入
值得一提的是,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首次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便是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今年3月2日,美国政府以俄政府对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下毒”为由,对俄罗斯7名个人和14个实体实施制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天发表声明说,此次制裁是向俄罗斯释放“清晰信号”,俄方使用化学武器及侵犯人权的做法将会有“严重后果”。声明同时要求俄方“立刻、无条件”释放纳瓦利内。
纳瓦利内长期以反腐败为旗帜,以新兴社交媒体为动员工具,通过组织社会抗议活动、参与各级选举等活动投入政治生活,成为俄罗斯国内政治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去年8月20日,纳瓦利内在乘机前往莫斯科的途中突然陷入昏迷,疑似中毒,后被送往德国柏林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纳瓦利内被证实遭受了“诺维乔克”类神经毒剂袭击。今年1月17日,纳瓦利内返回莫斯科,并在机场被逮捕。此事随即引发俄罗斯国内多个城市发生了反政府抗议示威。
俄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纳瓦利内事件带有突出的“颜色革命”特征。因为就在同一时间,美国等国家的不少举动令外界生疑。比如:就在抗议示威正酣之际,1月22日,美驻俄大使馆发布消息,提前公布了1月23日俄各大城市举行示威活动集会的时间、地点和路线,呼吁在俄境内的美国公民远离集会地点。俄外交部就此紧急召见美国驻俄罗斯外交官,要求就上述行为作出解释。
紧接着2月2日,纳瓦利内被审判当天,在举行庭审的莫斯科法院大楼附近,停满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典、德国、挪威、波兰、加拿大等国驻俄使馆的车辆。对此,俄外交部发声谴责,这是西方国家外交官在变相给法官施加压力。这不仅是对主权国家内政的干涉,也暴露了西方国家集体试图遏制俄罗斯的丑陋嘴脸。纳瓦利内最终因诈骗罪被莫斯科地方法院判处三年半监禁,实际服刑时间为两年八个月。
6月9日,即“普拜会”一周前,纳瓦利内事件出现了新进展。俄罗斯莫斯科市地方法院当晚裁定,纳瓦利内创立的“反腐败基金会”及其在各地的办事处非法、涉极端主义。根据这一裁决,如果纳瓦利内支持者继续从事煽动性活动,将被有关部门监禁、冻结银行账户。另外,这一裁决意味着他的支持者将无法参加定于9月举行的议会选举。近期,俄总统普京签署了法案,禁止极端组织支持者竞选公职。俄法院的举动无疑是向拜登发出信息:俄罗斯国内事务不容干涉。
为何拜登要将人权置于外交政策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拜登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就承诺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外交活动将会以“人权”为主。上台后,拜登政府也多次表态,要将“人权”置于其外交政策的中心位置。今年2月8日,拜登政府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月24日,美国国务院还在题为《将人权置于美国外交政策核心》的声明中提到,“美国未来将开展‘人权外交’,并通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盟友共同促进人权”。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向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表示,民主党在美国的国内政治当中,它跟共和党相比,更看重意识形态的问题,“人权”就是意识形态当中的一个方面。共和党可能是更加注重实力,或者说民主党对前总统特朗普的一个普遍的不满,就是他在国际上放弃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这样一种外交,跟一些国家仅仅讲利益,不去讨论人权问题。拜登上台之后自然是要承继、发扬民主党的这种“重视人权”的特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陈宇也指出,率先就“人权”问题向俄罗斯发难,这对拜登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步。因为如果拜登不这么做,他在国内肯定是没有办法交代。而且对于拜登,对于民主党来说,这就是他的一个“人设”。陈宇还表示,当前俄罗斯国内经济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普京修宪之后,国内的反对派大多藉此兴风作浪。拜登此时拿“人权”问题说事,实际上是在试图警告俄罗斯,如果俄罗斯在美俄关系上不尊重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就有可能借“人权”搅局俄国内局势。这其实也是拜登在创造与普京谈判筹码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美对俄实施多元化“人权外交”手段
回顾过往,美俄就“人权”问题,可谓经历了不少“斗法”。
在香港修例风波中扮演着不光彩角色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及其下设机构,早就成了美国干涉俄罗斯人权事务的重要工具。2005年11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国外行动及相关项目拨款法案》,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名义专门拨款400万美元资助俄罗斯“人权和民主”等非政府组织。到了2011年8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公布的年报显示,该基金会已渗入俄罗斯全境。该基金会还在俄罗斯资助了许多青年组织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用以所谓“培养俄罗斯的青年一代领导人”,仅2010年一年就花费278.3万美元在全俄境内资助数十个此类项目。
2015年7月28日,俄罗斯总检察院宣布“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为不受欢迎组织,理由是该组织在俄的所作所为对俄宪法制度、国防安全等构成威胁。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组织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俄罗斯境内将不得开展汇款、建立分支机构等业务。
除了援助非政府组织,在俄国内推广美式“人权”观念,美国还通过制定法案对俄罗斯人权施压。2008年,俄罗斯律师谢尔盖·马格尼茨基被指控逃税被俄警方拘留,2009年1月死在拘留所。当时,马格尼茨基之死在俄罗斯和西方引起了很大轰动。俄有关部门展开调查,普京称此事为“悲剧”,强调“这是俄罗斯的内政”。
尽管如此,美国国会的反应尤为强烈,并针对该案件启动立法程序。2012年11月和12月,“马格尼茨基法案”在短时间内分别获得了美国众参两院通过;随后于同年12月14日,由时任美总统奥巴马签署成为法律。法案规定,不得向与马格尼茨基之死有关的60名俄罗斯人发放美国入境签证。“马格尼茨基法案”的出台,俄外交部大为光火,称其是“荒诞剧式表演”。为此,俄罗斯随即采取了对等的反击措施。在两周后,即2012年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反马格尼茨基法案”,法案自2013年1月1日起生效。法案内容包含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儿童,对美国人实行签证限制和金融限制,禁止对俄公民实施过犯罪的美国人入境,并查封他们在俄的资产。
此外,发布所谓“年度国别人权报告”,也是美国对俄打“人权牌”的重要手段。据资料显示,自1977年以来,美国国务院每年都发表关于其他国家的人权报告,作为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俄罗斯是其重要关注对象。
今年4月30日,美国国务院就发布了所谓《2020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近200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进行攻击和指责。该报告指出,2019年夏天俄罗斯举行的全俄宪法修正案公投不符合国际社会所认可的选举规则。报告同时提及了俄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事件、克里米亚及车臣共和国人权问题。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表示,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人权报告经常针对俄罗斯提出类似的观点,俄方绝不赞同。
拜登政府不断强化“人权制裁”工具必伤及自身
据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明昊观察,当前,拜登政府正在不断强化所谓“人权制裁”的工具,也就是说,美方现在不仅仅是嘴上讲讲,同时它要不断地使这种制裁的有效性、精准性,包括它的影响力能够得到提升。不过,也有很多的观点认为,美国的“人权制裁”现在是被滥用了。而这也会对美国自身造成一些损害,包括在金融的问题上,在一些美元的未来地位的问题上。这意味着接下来可能会导致在下一步的“人权”领域当中的一些美俄的博弈,会变得更加复杂。
“普拜会”对中美俄大格局走向影响有限
应该如何来研判“普拜会”之后,中美俄大格局的走向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表示,他曾在2016年向俄总统普京问及,“中美俄之间,您认为应该建立怎么样的一种相互关系?”普京当时的回答相当简明扼要。他说,中美俄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互利互益的一种关系。当然要过渡到中美俄之间这样一种正常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利互赢的关系,可能要经过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渡。但是这个起点就在脚下,我们应该做最坏的预判,同时做向好方面的最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