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岸专家为 “台海通道”逐梦二十年,背后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陈晨 直新闻 2022-04-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有报道称,最早提出海峡通道设想的,是出生在台湾、后在美国大学任教的环境岩土工程专家方晓阳。而刺激方晓阳教授产生海峡隧道梦想的,是台湾“2·28事件”。


当时一连串骨肉相残的悲剧给年轻的方晓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何能愈合地理和历史的鸿沟在两岸中国人心理造成的巨大伤痕?思前想后的方晓阳终于在1948年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挖海底隧道。 


不料因后来中国时局的变化,这一宏伟设想失去着力点,方晓阳本人也因白色恐怖,不见容于当局,远走美国。 


接过方晓阳海峡通道梦想的,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通道论证中心前主任吴之明。


1996年,吴之明教授对刚刚开通的“英吉利海峡隧道”进行了考察,随后他在《科技导报》发表了《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教训和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首次正式提出了开挖台湾海峡隧道、联通两岸的构想。



随后在吴之明教授和其他支持该构想的学者、官员推动下,“台海通道”研究不断深入。他在接受专访时对我们表示:1948年时大陆和台湾是一个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国家,台湾和大陆永远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我们要把台湾和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振兴中华民族。


那么两岸多地专家携手规划“台海通道”路线,在共同筑梦的二十余年间里,发生过哪些动人故事?美籍华裔学者为推动“台海通道”送来“种子钱”,低调做事背后彰显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推出独家解码“台海通道”系列报道,特别采访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通道论证中心前主任吴之明,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葛耀君,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永平,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带来全方位解读,并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台籍学者邵宗海等两岸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推进“台海通道”的现实意义。 


两岸学者携手追梦 共同研究“台海通道”二十载


其实从“台海通道”提出开始,两岸专家学者及工程界人士就多次围坐在一起就通道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领域问题展开交流。


因为无论是测量水深、探测基层岩石深度,还是收集海峡地质、地形资料等等,都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事实上,首届“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就是由北京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和台湾大学相应机构共同举办,吴之明教授回忆道,当时岛内共有9位相关人士前来参与研讨。而后在第6届研讨会期间,确立了两岸轮流举办机制。第7届研讨会首次在台北举行时,时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江丙坤亲临会场致辞并发表讲话。


(资料图片)


第9届研讨会在岛内举行时, 大陆赴台参会人员有60位,台湾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250人,这是吴之明教授印象中最盛大的一次研讨会,有许多台湾的学生来参加会议,场面非常热烈,很多岛内的专家学者,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拿到研讨会上发表。



吴教授还特地给我们带来一本岛内出版的《情缘系两岸 共筑海峡梦——(2007)第一届海峡通道(桥隧)工程学术讨论会全记录》的书,据他介绍,这是第一本书关于“台海通道”的书。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在序言中写着这样两句话:“应极力思考如何加强两岸民生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亚太区域和平,共创华人社会的千秋大业”,“坚信在可见的未来,构建台海海峡通道绝对不是梦,终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也曾多次参加两岸相关讨论会的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葛耀君与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永平两位教授就感慨地表示,虽然两岸关系对相关会议的召开时有影响,但总体来说,在“台海通道”问题上,与会的两岸学者是有共识的。


葛耀君教授还透露,两岸关于“台海通道”的建设交流会由各个层面展开,已经开过十几届,凡是与会的两岸学者都坚信,中华民族总有一天会把台湾海峡通道建起来,而大家目前能做的,就是排除一切的干扰,首先解决“台海通道”的技术问题。也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双方才能够走到一起开了二十多年的会。 


“台海通道”研究背后是中华儿女对于统一的热切期盼


在采访中,吴之明教授还和我们回忆起很多人,有学术上的前辈、有携手奋斗的同事、有各种朋友、志愿者,还有年轻的学生,甚至包括他们考察过程中当地的渔民,都积极为规划建设“台海通道”献言献策,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他们都是“同行的追梦人”。


(唐寰澄与吴之明合影)


吴之明教授还特意给我们读了一封来自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筹备组总工、土木及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写给他信中的一段话:作为有志气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努力推进这个工作是“匹夫之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已。


在采访中,吴之明教授特别提到了在海外、在台湾,很多支持“台海通道”构想的专家学者都是自费来大陆参与相关研究,凭借的就是对祖国深沉的爱与对统一强烈的期盼。


(“台海通道”研究推动者:吴之明教授与方晓阳教授)


谈及方晓阳教授当初送来“种子钱”的故事,吴之明教授仍然印象深刻。他说方晓阳教授有次来开学术研讨会,带来了一袋美元的硬币,送给共同参会的学者,一枚枚硬币,在方晓阳教授心中就是一颗颗“种子”,所以他把它形象地称为seed money,也就是“种子钱”,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也把这个钱作为研究经费,让这个钱越积越多,将来把台湾海峡隧道给建起来。


(吴之明教授尚未出版的回忆录)


吴之明教授特别对我们强调,鉴于现在岛内民进党当局对爱国人士的打压,不方便公开台湾方面专家学者的名字与照片,但他们的故事和积极贡献,值得被我们铭记。而他本人关于“台海通道”的回忆录《并非永远的梦》也迟迟没有出版,为的就是保护多年来同行的岛内“追梦人”。


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葛耀君葛耀君教授表示:“台湾海峡通道的问题,同济大学已经研究了两代人的时间了,我有信心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但我不希望太久,我希望我的学生他们这一代能够实现台湾海峡陆路通道的进程。”


正如台湾桥梁专家邱教授曾在相关研讨会上表示的那样,台海通道是一条复兴的通道、和平的通道、安全的通道,修建“台海通道”是两岸人心所向,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动。而且,现在我们多作交流也就是在构建无形的通道。


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台籍学者邵宗海也点出了“台海通道”对于凝聚两岸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种通道的建设,不仅可以缩短两岸往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会拉近民众之间心灵的距离。


下期预告 




在大陆一系列超级工程为“台海通道”夯实技术基础后,“台独”障碍又该如何扫除?“台海通道”超级工程对于促统有哪些意义?又会给岛内民众与社会带来怎样的福祉?统一已是进行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信心与耐心?敬请关注下期《独家解码“台海通道”系列报道之四:“台海通道”不是永远的梦》



作者 | 陈晨,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主编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