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通道”不是永远的梦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近几年来,随着岛内民进党当局在“谋独”绝路上越走越远,两岸关系高度紧绷,“台海通道”的研究也受到了两岸政治氛围的影响。
在去年国台办宣布推进“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之后,民进党当局就马上跳出抹黑称这是大陆的“统战”手段。两岸专家孜孜不倦研究了二十余年的“寻梦路”真的会止步岛内“独派”的阻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在大陆一系列超级工程为“台海通道”夯实技术基础后,“台独”障碍该如何扫除?“台海通道”超级工程对于促统有哪些意义?又会给岛内民众与社会带来怎样的福祉?统一已是进行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信心与耐心?
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推出独家解码“台海通道”系列报道,特别采访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通道论证中心前主任吴之明,同济大学教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葛耀君,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永平,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带来全方位解读,并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台籍学者邵宗海等两岸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推进“台海通道”的现实意义。
以下为采访文字实录: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通道论证中心前主任吴之明教授对于“台海通道”的前景非常乐观,他认为我们不只是为了建通道,而是要建一个巨大的经济区,建设亚洲东方一个新的经济支撑点。
目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靠水运与空运。但水运速度较慢,空运运量有限、费用较高,且水运与空运在台风季节有时不得不停航,若能开通陆路运输通道,就将极大地方便两岸往来,降低物流、人员往来成本,增强海峡两岸国际竞争力。
而且“台海通道”建设本身,也会给两岸带来非常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吴教授指出,如果可以形成“台湾海峡大辖区”,或许可以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粤港澳大湾区一样,不仅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
事实上,根据岛内1月初的民调显示,有61.6%的民众认为现在台湾整体经济现况不好。台湾《工商时报》刊发社论称,民进党当局日前自夸:“台湾去年经济成长重返二十年前才有的情况,可谓经济奇迹。”然而,不论是出口、工业生产、经济成长率皆是总体数据,这些数据看不出二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人力、薪资的消长也无从得知。有岛内舆论指出,民进党当局吹嘘的经济增长数据与民众实际感受落差过大,恐是“台湾的数字奇迹”,2021年台湾的年度汉字是“难”。
在这种情况下,岛内民众非常期待新的经济引擎。而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21年台湾地区对大陆(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总额近2500亿美元,贸易顺差突破17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也再次证明,台湾经济增长有赖于两岸经贸合作,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台湾经济才能发展,台湾同胞才能从中更多获利受惠。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海底隧道专家蔡爱智也曾表示:“香港回归以前,深圳只有一个罗湖边关,现在已经开放至少三个关口,每个关口全天还是人流不息。香港只是个600万人口的地区,而台湾有2300万人口,经济容量也大大超过香港。”
有分析还指出,不光是大陆,“台海通道”还有助于台湾连接东亚、欧亚陆路的交通网,进一步辐射至中亚、俄罗斯、南亚、欧洲等市场。目前铁道部就已和福建省签署“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的会议纪要”,其中一项规划就是昆明-漳州-厦门-高雄的高速铁路,从区域经济整合的角度来看,“台海通道”的兴建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助于建立台湾、大陆与东盟的区域合作一体化。
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也指出,台湾和大陆有地缘之便、血缘之亲,搭上大陆的经济快车,对岛内只有好处。就像现在“2035到台北”,但实际上,如果通道一旦建成,利用大陆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台湾才是想搭车去哪里都可以。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也对我们透露:随着两岸发展进一步深入,民间、社会、市场对于“台海通道”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治理已经不是未来的事情,而是现实的问题。台湾当局虽然在抗拒,但是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是要继续做,有一些对双方都有利的,他们也愿意做的,那更要抓紧做。
确实,客观来说,“台海通道”计划自提出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台独”势力强烈抵制。据媒体报道,金门方面对修建这条通道的热情最高。金门县前县长李炷烽曾经决定出席台海桥隧建设的相关研讨会的开幕式并讲话,可他到达厦门后,接了个电话后就神秘地“失踪”了。都已经来到门口,却还是无法参加,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台湾方面当时有很多报道,称大陆想要修建“台海通道”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甚至有台湾政客说大陆修建“台海通道”的目的是为了把坦克都开过来。对此,刘国深教授认为,有些人认为说时机成熟,他可能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是从民心民意的角度,大家都有很迫切的要求,但是你要不管是挖隧道,还是要建桥,它一定会涉及到两岸双方相关公权力部门的沟通对话合作。
吴之明教授还向我们透露,本身“台湾海峡隧道论证学术研讨会”计划在两岸之间轮流召开,但在台湾开了两次之后,蔡英文上台后,就受到了行政当局的阻挠,没有再在台湾召开过,但即便这样,仍有很多岛内学者来到大陆,为的就是共同研讨,早日把“台海通道”方案做出来。
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对于台当局的明阻暗卡,奋战在研究一线的专家最有感触。葛耀君教授对我们表示,现在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文地质资料都没有办法得到,现在大陆方面能够得到的一点点水文地质资料都是通过遥感卫星获得,精度还是有所欠缺。所以希望下一步还是要做一些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探工作。因为如果有了这部分资料,那么后面的工作会更加高效,更加有利于把具体方案做出来。
不过,对于“台海通道”,岛内民众也并非无感。2018年,马英九办公室前副秘书长罗智强曾发起关于“台海通道”的投票,没想到台湾网友反应呈现一边倒,高达九成网友认为“绝对是好事”。有网友回应表示,“可能唯一的‘坏事’就是民进党就没搞头了!再也无法招摇撞骗了!
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就表示,民进党不会一直执政,它想一党独大、在台湾永远“称霸”,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民进党现在是靠欺骗宣传、靠误导民意、靠制造两岸对立,这些都是不能持续的。从中长远来看,我们要考虑到台湾同胞长远的实际的利益,作为我们制定这种规划的依据,只要这个方向是对的,是可行的,将来对台湾同胞是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去做。
事实上,虽然“台独”分子从工程技术、政治氛围等方面对“台海通道”提出质疑,但这一规划的创见性和正当性是无可否认的,而且这一规划也并没有回避当前两岸关系的现实。
王在希指出,我们一直强调两岸融合发展,这个融合就包括了这个内容,就是要让台湾和大陆建立一种非常密切的、各种渠道的连接。从中长期规划来讲,两岸最终一定会走向统一,我们现在筹划把台湾纳入我们交通整体规划之中,是很有必要的,从技术上来讲也是可行的,以便将来让台湾同胞在统一以后,能够迅速地、及早地享受到两岸交通这一种便捷。
还有参与论证工作的学者表示,“台海通道”的提出、论证和实施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一代人做不完,可以留给下一代接着做。修建英法海底隧道是在拿破仑时代就提出的,到1994年该隧道开通,经历了大约200年,也经历了许多波折。长江三峡工程从孙中山在1919年提出设想到开工,也走过了70多年。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主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台海通道”的规划和建设。
更重要的是,规划和推动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掌握主导权和主动权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学术院长黄靖就表示, 如果说过去“三通”是一个巨大的现实成就,那么现在光“三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要真正实现“第四通”,使台湾成为祖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统一作为一个战略进程,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在不断加速与加码的过程中,推进这方面工作,势在必行。
台湾时事评论员黎建南也坚信,作为国家一体的象征,等到统一实现的那一天,“台海通道”一定会修建起来的。
事实上,正如已经把“台海通道”研究作为终生事业的吴之明教授所说:“这是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中国人的‘国之梦’”。他在接受我们专访的最后也动情表示: 在我们大陆这边,应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东风”什么?就是我们祖国的统一,我想这就是“台海通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的一个标志性意义。政治操纵可以像翻篇一样快,但是经济的融合,经济的关系是持久的,文化的东西更是永恒的,而我们血脉的联系更是割不断的。台湾迟早是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里,台湾海峡通道建好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我把我的回忆录,起名叫做《并非永远的梦》。我们这一代人,哪怕来不及见到,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一定会把它实现。
作者丨陈晨,深圳卫视《决胜制高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