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GDP预期增长5.5%左右,怎么看?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对此你有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目标的预期是6%,今年调整至5.5%,这0.5个百分点,反映的正是今天的政府报告中所谈到的,今年中国发展要“爬坡过坎”。而在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中,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是,全球供应链重组会如何作用于国际通货膨胀,尤其是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势必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达到8年来最高水平,小麦价格则是11年来最高。
第二是地缘变局之下,欧洲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我确实注意到,近期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持续走低,到3月2日已经破7,相当于给欧洲的购买力打了个折。
第三则是,美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也不乐观,自1981年以来最高幅度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购买力下降,再加上全球最严重的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美国经济就算不陷入某种危机之中,拜登政府于2021年创造的纸面繁荣也大概率将戛然而止。
以上三点风险挑战对于中国2022年的经济发展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欧盟国家以及美国或将出现系统性的购买力下降,而中国在对外出口下降的同时,还要面对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因此产业升级和激活内需消费市场势必成为今年中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政府报告要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提升消费能力”,并举例谈及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绿色家电下乡等具体措施。
当然,对内需消费市场的重视不意味着对于国际市场的放弃。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内循环和外循环两条腿走路,内外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中国一路走来,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市场相连接,除了要迎接国际市场存在一系列风险挑战,也是为了给国内市场存在的人口结构调整、居民整体负债等潜在的缩量因素,争取解决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李克强总理在谈及内需的重要性后继而强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直新闻:那从2021年的6%,到2022年的5.5%,你如何看待这种调整,这其中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自身经济发展怎样的态度?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2010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速10.4%,而在那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个位数时代。2012年后,我认为中国人对此依旧是感到某种遗憾乃至是不适应的。就像对今年中国政府提出5.5%的这个指标,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一种焦虑感,紧张中国经济是否处于一种逐渐失速的状态之中。
但我认为这种焦虑和紧张本身都是无意义的错觉。2010年,中国GDP合美元6.09万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美国水平。2021年,中国GDP合美元17.7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4年的水平,我们用11年的时间走过了美国人24年的道路,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奇迹,我们不可能永远执着于这个奇迹永续而枉顾客观世界的经济规律。
即便如此,在外部世界看来,中国依然在保持着这个奇迹。同样作为17万亿美元量级的经济体,美国2014年的增长水平不过2.56%,5.5%这个标准依旧是美国的一倍以上。事实上2014年至今,美国除了纸面繁荣的2021年之外,没有一年经济增长超过3.1%。甚至把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发现,自1961年以来,61年间美国仅有7年超过了5.5%这个数字。
是美国不行吗?恰恰相反,美国一直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61年间GDP翻了38倍,是发达经济体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只不过同期中国翻了327倍。而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所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最好注脚。
就像我刚才提到,短短两个月,2022年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不会是平和的一年。5.5%这个目标向内外充分表明,中国政府不仅有信心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而且中国政府不会经由扩展式的激进进步来实现这一点。某种意义上,扩张式的发展必然要以更宏观范围内的零和博弈作为代价,冷战后美国基于全球化的经济掠夺和地缘政治中以俄罗斯国家安全为代价的北约东扩,体现的都是这一点。前者就带来了影响延续至今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而当中国今天拥有近似于美国的体量之际,中国选择稳定的态势,这不仅是对国家的发展负责,更是对全世界负责,这其中体现的也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于发展在认识和路径选择上的不同。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