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冰:美财长抛出“友岸外包”,会将外企“勾引”出中国吗?

陈冰 直新闻 2022-07-31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7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到访韩国首尔,开启了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行程。耶伦当天参观韩国科技巨头LG公司后发表讲话,呼吁韩国等“值得信赖的盟友”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关系,鼓吹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直新闻美国财长在韩国抛出“友岸外包”,并声称要减少对华资源、市场和产业链依赖,外企会撤离中国吗?


特约评论员 陈冰:耶伦的“友岸外包”,往往看作是鼓动外资企业移出中国。从美国的“印太战略”看,美国的所谓“友岸”,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盟友,也就是前不久公布的“印太经济框架”的13个亚太国家,包括7个东南亚国家。而“印太经济框架”,就是设法把在中国的部分产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掌控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过中美贸易战后的实践证明,一些移出去的企业,又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因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具备完整的供应链和相应的专业人才支持。


美国现在在外包业上附加政治色彩,而不是按市场规律,注定会失算的。其实,我们看一下耶伦亚洲行的目的,就知道那不过是威胁中国的一句话。她到亚洲访问,旨在说服亚洲国家支持美国,设法给俄罗斯石油订一个最高价。而俄乌军事冲突及欧美对俄制裁,亚洲已代替欧洲,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没有中国和印度的支持,给俄石油限价就做不到。这个限价政策,就是耶伦率先提出的,现在她要霸王硬上弓。


不过很多美国经济学家都预言,给俄罗斯石油定价,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不符合市场规律,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并没有响应,并提出劝和促谈、结束战争才是良方。于是美国便用“友岸外包”来胁迫中国,同时也用“友岸外包”给亚洲盟友画个大饼,敦促他们支持美国的限价政策。也就是说,只要亚洲国家支持美国政策,那将来就能从产业外包和产业转移中得到好处。


亚洲国家当然也知道,“印太经济框架”不是一个贸易协定,没有市场准入优待。即便一些产业从中国转移到本国,还得靠自己营销,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进入美国市场。可以说,“友岸”不存在,“外包”也不存在,不过是美国威胁中国的一句空话。我敢肯定地说,“友岸外包”不会把外资企业勾引出中国的。各类企业最终还是根据市场规律,而不是的美国的地缘政治动员,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和产业项目的。

直新闻王毅同法国总统外事顾问通电话,希望法国发挥大国作用,推动中欧关系发展,而欧洲经济现在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中欧关系会改善吗?


特约评论员 陈冰:中欧关系到2020年底,都是稳定而友好的。但在拜登政府的搅局下,欧洲对华态度发生转变,把人权和经济相挂钩,中欧关系开始走下坡路。针对俄乌军事冲突,中国比较公道的立场,也让一些欧洲国家不高兴,欧美是一致反俄援乌的。但是现在,欧洲正在经受“双重烧烤”,一是高温天气的烧烤,二是能源紧缺、物价飞涨的烧烤。与美国一道对俄极限经济制裁,不仅开始反过来吞噬欧洲经济,就连大众所需的空调冷气都得不到,因为石油天然气价格高,发电量大为不足。


而最为紧迫的是,欧洲经济面临衰退危机,一些欧洲人开始抱怨欧洲被美国牺牲了,并且对俄乌战争重新评价,不怎么支持了。中国早就指出,制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局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复杂。


现在的欧洲就在经受制裁的阵痛和其他外伤。所以中欧关系向好还是可能的,只要欧洲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只要欧洲国家真正想解决面临的经济困境。另外,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后,需要相同体量的能源供应,而美国又无法保障,怎么办呢?向新能源转换,比如太阳能、风能等等。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和材料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不仅质量高,而且供应能力强,那欧洲要加快向新能源转移,必然大量需要中国的技术和产品,这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个人认为,要让欧洲的政要们换脑筋,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中欧交好,共同提振彼此的经济,仍然是大势所趋。

作者丨陈冰,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