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经济学家迟福林:日德企业家来华取经,最想去的城市是这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解决美西方对我们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深圳一定会作出特殊贡献,关键是要探索科技体制的改革、人才政策的创新。”
在专访中,迟福林表示,改革和创新是深圳四十年来不断创造奇迹的关键。1984年1月24日-2月10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并在视察期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正好在这一年,作为中央党校改革研讨小组的组长,迟福林带队到深圳做调研,看到了深圳跟时间赛跑式地谋发展,被深深震撼。迟福林感叹到,“没有改革哪有这种变化”,下定决心要亲身参与这场改革,要争取机会研究改革、为改革决策服务。
迟福林还特别提到,2019年,他曾到日本进行访问。一位日本友人问道,“请猜一猜,日本人到中国去,最想去的城市是哪里?”迟福林认为是上海、北京。但是日本友人回答:深圳,因为这个城市的“创新”太强大了。此后,迟福林与德国企业家也谈到了类似的话题,从后者的口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
以下为专访的文字内容。
深圳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持续深化改革才能破解瓶颈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主持人 何嘉琪:目前,深圳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利好叠加的历史机遇期,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此重要时间节点,您对深圳有哪些具体建议?
迟福林:深圳已经成为创新城市,深圳的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可是,它仍然有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如何能够以结构转型推动深圳的结构性的发展值得思考。
比如,我们现在的科技转型升级受到国际上的一些供应链断裂的严重影响,受到美西方国家的严重的冲击。深圳需要探索如何能够实现科技体制的改革,包括通过人才的政策体制的释放,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情况。我相信,经过若干年,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在尖端核心技术方面,一定会为中国作出新的特殊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做强 哪些制度创新要持续发力?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主持人 何嘉琪:近年来,您不断地建言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您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观点?
迟福林:首先,广东在新时代的改革,面临着能不能在服务业市场开放方面走在前面的问题。当前,广东在商品市场放开,尤其深圳在这个方面放开,已经远远走在全国前面。但相较之下,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90%以上,而广东的服务业产值占比也就比全国多出2-3个百分点,还没达到百分之五十几。也因此,如果广东放开服务业市场和香港对接,不仅能够给广东的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动力、极大的空间,与此同时,为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造很多的空间。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济济,而且深圳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城,以创新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焦点、难点。
那么怎么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谈到了,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在我看来,实现中央的要求,没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贸易一体化,能做到自由化便利化吗?比如,我们两种会计标准怎么办?中央提出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所以这就成为现今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服务贸易一体化。如果在服务贸易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上能够一致起来,既有利于实现“一国两制”,更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同时又为全国新阶段的改革开放提供新的重要经验。
当前,前海在某些制度安排上,事实上已经做得有重要突破了。比如,探索商事案件当中的司法问题,这个十分重要。因为香港和内地实行两种不同法律。
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为何要共同向南看?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主持人 何嘉琪: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同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也提到,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两者可以如何“联动发展”?
迟福林:切入点就是两者优势互补。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是推进建设“两个总部基地”战略举措,各方正在研究。如果能够有吸引力,就会把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吸引过来。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基础、创新基础、产业基础,对海南有互补。就是说我们在市场上,实现政策和产业的互补。因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全球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而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亚太区域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区,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产业和企业,所以两者应该相互融合起来。
第二,在俄乌冲突发生后,在全球面临发展与冲突成为突出矛盾的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盟是中国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共同市场的主要抓手。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联手起来,成为中国连接RCEP,连接东盟的战略枢纽和市场交汇点,这是一个大局,这是一个大方向。我想,未来在这个大局、大方向下,两面联手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全局性意义、战略性意义。
迟福林:铆足劲改革开放 才有强大国家和幸福民生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主持人 何嘉琪:当前,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您觉得中国如何在关键处落子?中国的改革如何与时俱进?
迟福林:高水平开放是我们一面旗帜。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着新的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必须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来作为一面旗帜,来作为区域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再平衡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开放中获益很多,而在如今局势下,要统筹安全与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高水平开放。因为在当前世界供应链、产业链都已经融合在一起的背景下,从长远来说,只有在开放当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安全、更广泛的安全;只有在高水平开放当中,我们才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制度也只有更加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当中才有更大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当然,推进高水平开放需要正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尤其要素市场化改革面临一系列矛盾问题需要研究。
电影《长津湖》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我们这一代打仗是为了后来人更好地生活。观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是感动得留下了流泪。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年轻一代基本没有尝到过吃不饱、饿肚子的感觉,而我们这一辈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吃窝窝头、菜叶子,饿得肚子发慌,这个烙印深深地烙在我身上。所以我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改革时代,要奉献于改革时代,而且要把追求改革、研究改革、探索改革、奉献改革作为一生的追求。
对我而言,虽然现在已经70多岁了,但我的这个意志还很坚定,建言改革是我终生的一条主线和终生的责任。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不仅自己在推动改革中发挥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我们的行动,使得更多的青年人了解改革、参与改革,自觉地为中国改革开放奉献自己。只有培养更多的比我们更强的一代人,中国才大有希望。
推荐阅读
▼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