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生态名片”如何走出国际范?

雷镜霖 直新闻 2022-12-05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雷光春说这是在全球《湿地公约》框架之下的全球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相匹配的,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委员会前主席唐丁丁认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是一个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追求的是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种平衡。


那么,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和谐共进,如何做到全球示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指出“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有其必然性长期以来,深圳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以壮士断腕之举,大兵团攻坚战,创新污染治理机制,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为了红树林 深圳修路特意“绕了弯”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区域,面积与海岸带并无优势,红树林的规模也不会特别突出,那么“国际红树林中心”为什么要设置在深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深圳自成立之初,就积极面对沿海地区经济开发与海上红树林保护的挑战。深圳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以壮士断腕之举,大兵团攻坚战,创新污染治理机制,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改善了水和空气质量,并且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交通,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在修建滨海大道的时候,为了不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穿过,还专门走了“一段弯路”。在内地最早划定生态红线、在城市腹地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不显示出深圳在生态保护上超前的目光。

 


从1998年开始,通过深圳河治理保护红树生态、人工补种等措施,使得深圳湾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截至目前,深圳全市现有红树林约296.18公顷,建成湿地公园15 个,湿地率达23%,远高于国际湿地城市10%的标准。

 


红树林基金会(MCF)发起人孙莉莉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深圳采取了多样的湿地资源保护策略,细化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保护体系,由过去的湿地单一要素保护局部保护延伸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创新保护社会参与的模式赢得了广泛赞誉。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也是深圳能够承接“国际红树林中心”的优势。

 


公众参与,创社会化参与湿地保育模式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治理,它最核心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改变我们的环境保护的这个意识,使红树林保护能够主流化,让决策者、企业和公民都参与到红树林保护。”红树成为了深圳的市树,成为了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征,《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雷光春解读道,“深圳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红树林保护的局面,实际上是增强了城市的高质量生活的品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理念的深入人心,吸纳广大公众参与的红树林保育的小区域,它起到的作用可能是辐射全球的。”

 


红树林基金会(MCF)担任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管理方,成为内地首个托管市政公园的公益机构;华侨城湿地公园成立了内地第一所自然学校,向27个省共78所自然学校输出生态保护理念和经验,都得益于深港两地多年密切交流,深入学习香港经验,推动了社会化的参与模式,群策群力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雷光春说,深圳的模式正在扩散到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包括广州南沙、海珠湿地等,都在学习深圳的经验。

 

意大利学者在深圳感受到来自威尼斯的浪漫


令人赞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来自意大利的生态学者、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副教授马泰奥(Matteo Convertino)被这里深深吸引,举家来到深圳发展,在深圳湾公园吹吹风,看看鸟,是他们一家三口的休息日常。“可盐可甜”是马泰奥对深圳的印象,国际化大都市除了钢筋水泥丛林,还有大片被绿色包围的恬淡,他在这里嗅到了家乡的浪漫和舒适。


马泰奥出生在威尼斯,与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深圳湾红树林里,来自各种植物叶子与泥土混合,叶子分解发酵与海水散发出的气味,似乎让他回到了熟悉的威尼斯。马泰奥研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他说:“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种气味,但我把它称为浪漫的海洋气味。”

 


马泰奥说,红树林是陆地淡水和海洋咸水交汇处的栖息地,水流和水质是影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保证红树林能得到足够的新鲜水源,是修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最直接路径。马泰奥强指出,要保持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咸水和淡水的平衡,“必须像监控我们的身体一样监控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一方面,保障足够地河流、雨水等淡水的流入,另一方面,可以改造红树林中的鱼塘等咸水屏障,保持咸淡水的波动处于合适的水平,让红树林里的生物都能轻松适应。

 


推广红树林保护“深圳方案” 形成生态服务产业链


保护红树林不仅带来优美的生态环境,挖掘生态资源价值化的潜力,围绕红树林而形成的一条经济产业链正在形成,红树林正变成“金树林”。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主管周海超说,生态系统也有服务价值换算的公式,像苹果一斤多少钱,红树林一平米也能换算成实际的货币价值区间。雷光春说,“凡是红树林好的地方,这个地方的鱼类、水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品质上乘。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在整个东南亚国家都是在红树林周边的这些区域生产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委员会前主席唐丁丁表示,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也需要走这样的一条创新实践的道路,建立起深圳模式,将它延伸到气候变化的投融资和生物多样性投融资实践,从而帮助周边的大湾区其他地区,甚至于东南亚地区,才能够给全球提供一种新的发展的模式和实践的模式,也能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宝贵的实践经验。

 


唐丁丁说,“国际红树林中心”既是生态环境保护交流合作的平台,还是海洋经济这样一个优先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仅仅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应该追求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国作为海洋大国,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还要携手周边海洋国家,共同去开创新的“蓝色经济”。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学凡表示,生态保护方面,深圳将全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应用,健全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助力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计划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98%以上。


小贴士——

深圳助力全球气候调节 全靠“固碳王者”红树林


红树因树皮中含有丰富的单宁酸,遇到空气氧化变红所以得名红树,而红树林指的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交界的海岸潮间的滩涂上生长的乔木和灌木林的通称。红树林是全球最重要的“蓝色碳库”,相对于陆地森林,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1平方米1年可以吸收碳4千克,如此高的固碳能力,主要缘于两大奥秘:其一,红树林具有高生产力,其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藏速率;其二,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了大量外源性碳,被固定并快速沉积在地下部分。


深圳在地球“蓝碳之肺”的北端,“蓝碳之肺”主要指珊瑚大三角,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之间呈三角形的水域,这是整个世界上最大的蓝色固碳区。和亚马逊雨林这个绿色固碳区一起,这两个区域实际上对整个气候调节极为重要。构建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也是“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


作者:雷镜霖,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编导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