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奔腾》今晚第三期“造链”全网上线

陈宇航 朱延瑞 直新闻 2023-10-07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黄金假期,黄金时段,10月1日至5日,深圳广电集团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特别策划《丝路奔腾》。采访团队赴18个国家,摄制深圳企业出海发展并与当地社会共生共融的故事。


10月2日推出第二集节目“向海”后,全网反馈热烈。今(10月3日)晚9点20分,第三集“造链”将全网上线。




第二集“向海”反馈热烈
学者业界观众纷纷点赞


10月2日,《丝路奔腾》第二集“向海”全网上线,获得多方点赞。许多观众表示,看到耳熟能详的本土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市场能够获得肯定和青睐,用实力打破偏见,赢得尊重,感到非常自豪。相信未来,这些中国品牌将在全球各地把“一带一路”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兼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跃春表示,纵观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大国崛起,无一不伴随着品牌的崛起。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赢得世界市场的重要资源。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品牌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丝路奔腾》第二集“向海”,把视野聚焦于加速出海的中国品牌,以多个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冉冉升起的深圳企业为例证,生动讲述了中国品牌如何通过全球化思维、本地化创新,赢得海外市场的肯定和尊重的“中国故事”,让中国品牌在世界之林绽放出耀眼光彩。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在观看完后认为,《丝路奔腾》第二集“向海”以形象生动的视听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深圳企业在这十年当中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舞台。《丝路奔腾》不仅仅是宣传我们的品牌在国际上取得了何种成就,其实更多是在讲述这些企业成功出海的过程。第二集“向海”讲的几个故事涉及了五个国家,其中有三个发达国家,两个发展中国家,根据海外市场不同的情况,这些深圳企业也采取了不同的出海策略。比如片子里提到,在孟加拉国,我们中国企业不仅仅是卖产品,而且还兴建了生产基地,把我们的生产研发能力带到发展中国家,为当地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鲜活例证。深圳广电在今年“十一”佳节期间推出了这么一个精心制作的纪录片,非常具有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一带一路”背后的动人故事。这样的“中国故事”很有深度,不仅对广大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相信对专门做研究的学者也是教科书级的案例分析素材,甚至可以纳入到我们国内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国际工商管理教学的课程当中来。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出海到技术驱动型、思维创新型的品牌出海的升级之路。深圳,作为中国的“外贸第一城”和科创中心,在品牌出海的征程中勇立潮头。《丝路奔腾》第二集“向海”讲述了在德国、意大利、越南、西班牙和孟加拉国,深圳企业如何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御风而上、踏浪前行,以科技创新搏得国际市场认可,以人文温度赢得海外受众青睐。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强中国品牌建设,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历练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增添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传音控股总裁助理崔文君在观看完《丝路奔腾》第二集“向海”后表示,作为扬帆出海的深企人之一,很欣喜地看到深圳广电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故事。深企在海外的发展,离不开深耕本地的决心和科技创新的力量,我们将继续前行,在广阔的新兴市场继续传递深企佳音。




今晚,第三集《造链》全网上线
丝路奔腾:打造共生发展之“链”


10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共同收益最多的国际公共产品。10年来,深圳企业踊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带着深圳的产品、技术和经验漂洋过海,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时代,成为全球技术领跑者。深圳卫视10月1日-5日每晚9点20推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特别策划《丝路奔腾》。




中国企业落地生根 打造丝路共生产业链

这是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大道并行,万物生长。千千万万中国企业,跨越时空的鸿沟,打破地域的疆界,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迎风向上。


第三集节目《造链》,讲述了四个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探索当地、扎根当地、服务当地的故事。从东非内陆乌干达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到埃及茫茫戈壁沙漠之中的中埃合资企业,看脚踏实地的中国创业者如何投身当地热土,挥洒智慧的汗水,打造完备的产业链?放眼老挝巴色,再看狮城新加坡,中国技术扬帆出海,依托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体系,又谱写了怎样动人的传奇?


跟随深圳卫视记者,一起探究丝路之上,由“共生”到“共赢”的奥秘。




来乌干达,打造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

东非高原内陆国家乌干达,被称为“非洲珍珠”。中国是乌干达第一大外资来源国,这里有超过600家中资企业,生活着近2万中国人。2022年,中国与乌干达两国间的贸易额达11.35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个建国仅仅9天后便与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正与中国携手并进。


中乌姆巴莱工业园


发展制造业,是乌干达希望借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的路径。由中国人出资建设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在乌干达的工业化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目前已经有70多家中资企业入驻。乌干达贸工部工业国务部长大卫·巴哈蒂说,姆巴莱工业园区改善了乌干达的工业基础,有助于乌干达政府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战略。

 

中国企业家陈莉娟在乌干达的手机制造厂


在工业园里,一家来自深圳的手机制造企业吸引着工人们的目光。创始人陈莉娟2022年在乌干达投资建厂,成为当地第一家手机制造企业,工厂每月组装生产近20万台功能机。在当地,这还是一家相当年轻的企业,但跨越8000公里的距离,一幅完备、成熟的生产销售路线图,已十分清晰。

 

深圳工程师们根据乌干达市场信息进行样机设计


乌干达的智能手机进口关税高,售价比周边国家贵两成,当地人十分渴望用上本国生产、性价比高的智能手机。陈莉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问题,在市场调研与评估后,展开生产流程:深圳工厂的工程师们根据乌干达传回的市场信息设计样机,乌干达的工人们则学习技术与管理,负责手机的装配与维修。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威廉姆街,是当地消费电子产品集聚地,陈莉娟在这里有22个代理商,确保手机上市后立刻推进销售。

 

乌干达工人们在工厂内进行手机装配


今年十月,陈莉娟工厂生产的智能手机正式上线,这也是乌干达历史上生产的首款智能手机。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智能手机了解资讯、拉近自己与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之间的距离,而互利共赢、相融共生,环环相扣的链式关系,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从老挝,让中国巴沙鱼洄游


老挝,地广人稀,气候湿润,虽没有海洋水产,但江河、水库、池塘和农田均可发展淡水产业,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养殖渔业。但老挝传统的渔业养殖多为农户土塘散养或下河捕捞,现在,中国公司的到来,有望改变当地沿袭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


鱼类,是人类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如今,全世界每5条鱼中,有3条以上由中国人养殖。而在现代化渔业养殖中,鱼种就相当于现代工业的“芯片”,决定着渔业的质量和产量。“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基因育种技术被带出国门。如今,一条以巴沙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加工冷冻和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深圳创业者手中徐徐成型。


中国企业家向俊杰在老挝巴色投资建设的养殖渔场


2022年,在地产界经商多年的向俊杰在深圳成立新公司,关注巴沙鱼养殖。老挝第三大城市巴色,地势低,湄公河与当地多条水系在此交汇,渔业养殖条件优越。向俊杰在这里分批投资建设的2000公顷养殖基地,相当于2800个标准足球场。他坦言,其实老挝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养殖体系,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技术,促进产业提升。


对于在老挝驻场养殖一年多的朱志飞来说,眼前的路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坦途。一年前,他遭遇了一场困境——当时,池塘里的鱼卵始终不见孵化,即使有孵化成功的,鱼苗也会很快夭折。有了优良的鱼种,还有成熟的技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向俊杰和朱志飞的反复研究,两人确定了问题来自水源。

 

向俊杰鱼塘内养殖的巴沙鱼


原来,鱼塘原本使用的地下水含有硫等重金属,会影响孵化。后续改换成湄公河的河水,先过滤沉降,再把泥沙去掉之后,变成清水,果然解决了孵化的问题。目前鱼苗存活率普遍高达90%以上。


顺利解决了水的问题,向俊杰开始筹建水产加工厂,他希望能够把老挝的巴沙鱼作为一个能够代表老挝国别的产品,输送到中国,卖到欧洲、美国这些地方。

 

中老铁路开通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成为国际物流的“黄金通道”,中企施展技术所长,老挝发挥资源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经济增长带来黄金机遇。老挝农林部计划与合作司司长塔沙卡说,中国是老挝最重要的农业交易伙伴之一,希望依托中老铁路与出口市场,吸引中国在工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领域的投资,逐步壮大老挝贸易。


育种、杂交后的巴沙鱼已经可以一年捕捞两季,向俊杰和朱志飞正筹划将巴沙鱼纳入《老挝输华食品目录》,如果成功,这将是《目录》中的首个出口鱼类品种。

 

向俊杰、朱志飞骄傲地举起巴沙鱼


一条巴沙鱼,在深圳创业者的培育下,从老挝出口,它将沿着这条产业共生的发展链条,完成一次梦想的洄游。它的起点是开拓,它的终点是收获。



去狮城,让中国AI技术出海


新加坡,是创业者们眼中出海东南亚的“桥头堡”。想要成为“下一个独角兽”的中国创业者,不少都在此寻找机会。

 

“启迪之星”国际孵化服务平台


在深新合作框架下,深圳、新加坡两地政府成立了“深新启新汇产业合作平台”,负责运营的是一家名为“启迪之星”的国际孵化服务平台。目前,启迪之星在全球90多个城市有超过190个创新孵化基地。


已经在物流机器人领域工作了近十年的90后创业者莫祝坚,选择与启迪之星合作,谋求出海发展的道路。在启迪之星的牵头下,莫祝坚第一次参加了出海新加坡项目路演。


然而,想从众多的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融资并不容易。莫祝坚为此悉心准备,力争在这次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赢得潜在的合作机会。

 

中国90后创业者莫祝坚与艾飞迪集团财税事务所创始人王仁伟沟通


创业,需要创新。面对新加坡的潜在客户,莫祝坚详细介绍自己企业的创新点,并说出了此番“出海”的诉求:希望通过新加坡来辐射整个东南亚。


艾飞迪集团(新加坡)财税事务所创始人王仁伟也积极表示,新加坡政府其实都很欢迎大陆的企业前来发展,特别是AI相关的产业。

 

新加坡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与新加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科技合作,尤其在硬科技赛道,两国的交流沟通从未停止,越来越多的企业合作落地实行。今年三月,中新两国关系跃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后,新加坡首次派遣具有投资、智慧国建设背景的大规模政商届代表团访华交流,其代表团成员也不乏科技领域的关键角色。中新两国的创业者们已从中接收到了积极的信号。


远航,未必总是一帆风顺,但决定出发的一刻,求发展、求突破的信念,已向远方抛出了锚点。而为之保驾护航的,是共生链条上的相互信任。




在埃及,达标“中国制造”


埃及,地处亚非欧三大洲要冲,历来是国际贸易重要枢纽。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16年提出的“2030愿景”深度对接,共同的目标筑牢了两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业者来到埃及,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


中埃合资企业工厂


从首都开罗向南驱车两小时,穿过炽热的戈壁沙漠,一家中埃合资企业在此投产了工厂,每年能生产近30万台电视。2019年,合资公司刚刚成立,梁山作为埃方主要负责人,管理工厂生产。每年,梁山都会前往中国考察学习,再回来更新埃及的设备和技术。如今,他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对生产情况如数家珍。


最近,一大难题困住了梁山。原因在于中资企业要想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而满足“中国制造”的品质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埃方主要负责人梁山正在挑选板材


为找到一家合格的板材供应商,梁山费尽心思。他扛住压力,与多家钢铁企业沟通,坚持按照中方标准生产。要知道,在埃及,本地企业都以能达到中资企业的采购标准为傲,而成为中资企业的供应商也将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埃及钢铁企业接受深圳卫视采访


埃及钢铁企业表示,在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中,获得了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提高了生产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打开了生产思路,这个思路与发展和提升质量相关。


为达标“中国制造”,让“埃及制造”也得到了促进与提升。链条拉紧,互利共生,中埃双方的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为后续的合作发展预留了更多可能性。


十年来,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提升至209.7亿美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行走在“一带一路”上,也带动了当地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

 

埃及


前进道路,初心始终,人类因共生而共存,从共享到共赢。遥望丝路,这一条共生之链,发展之链,正向远方持续蔓延……



今晚9点20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特别策划《丝路奔腾》之“造链”,讲述了四个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探索当地、扎根当地、服务当地的故事。看中国创业者如何因地制宜,从“共生”走向“共赢”?



作者丨陈宇航、朱延瑞,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编辑丨俞哲旻,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郑志佳,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