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外长再聚首,中日韩三方关系的下一步是?丨北京观察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于26日在韩国釜山举行。作为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三国外长会议被认为是筹备三国领导人会议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关于三国领导人会议能否实现成为了27日外交部记者会上的焦点。发言人汪文斌当天回应道,三方一致认为应坚持将《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等领导人共识落到实处,同意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创造条件,加紧相关筹备工作。三方应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为领导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营造良好氛围。
三国外长同意为领导人会议创造条件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源于东盟“10+3”会议。2008年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首次在“10+3”框架外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此后至2019年期间,一共举行了8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由三国轮流担任主席国。最近一次会议在2019年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会后发表了《中日韩合作未来十年展望》,通过了“中日韩+X”早期收获项目清单等成果文件,为三国在经贸、科技、人文、环境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规划了蓝图,奠定了基础。不过,此后合作机制因新冠疫情和日韩双边关系恶化而中断。
作为三国领导人会晤的关键前奏,26日的中日韩外长是三国外长时隔4年3个月以来的首次面对面磋商。25日和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韩国釜山也分别与日本外相上川阳子、韩国外长朴振举行了双边会晤。有外界分析认为,中日韩外长会议的再度举行释放了非常积极的信号。
当地时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韩国釜山同韩国外长朴振、日本外相上川阳子共同出席第十次中日韩外长会。图源:外交部
中国外交部26日晚发布的消息称,三方同意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创造条件,加紧相关筹备工作。据韩联社报道,朴振随后召开记者会介绍会议成果:三方会上重申尽早举行三国领导人会议,但未透露会议的具体时间。报道还称,由于今年剩下时间不多,三国考虑于明年初举行领导人会议并正在做相关准备,而日方则表达了对会谈的期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旻接受直新闻采访时表示,中日韩三方合作在历史上已积累宝贵经验。东亚地区在过去曾缺乏成熟的合作机制,是中日韩合作在发展中培育出了一套机制化程度最高的合作框架。然而,过去的十年中,这一机制也面临诸多挑战。首脑会晤多次中断,主要原因在于三方中存在双边关系问题,特别是中日关系和日韩关系的紧张。
合作机遇与挑战
在26日举行的长达1小时40分钟的中日韩外长会议中,中日韩三方提到了在经贸、科技、数字化转型、人文交流、环保、老龄化等领域进行实质性合作的计划,共同致力于推动合作的制度化发展。同时,三方还就一点达成共识,即中日韩合作可以超越东北亚,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繁荣发挥积极作用。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中日韩+X”合作,造福更多国家和地区。同时,王毅特别强调,三国要坚持倡导互利共赢,尽快重启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保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地区自贸安排,为迈向亚太自贸区这一共同目标做出贡献。
自2008年起,中日韩三国在促进三边合作方面,已建立21个部长级会议和70多个对话机制,这些会议和对话机制已成为三国深化合作的主要平台。根据海关数据显示,三国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7100多亿美元,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比从17%提升至24%。
李旻对此研判道,中日韩三国已在经济层面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成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这一系统的建立不是轻而易举可以重新构建的,因此已形成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促使三国加强协作。
此外,三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王毅在回应地区问题时,以三个关键词“领头羊”“稳定器”和“减压阀”,来强调中日韩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应当扮演的角色。他提到,三国应当好东亚合作的“领头羊”。以三国合作带动东亚合作,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反对以意识形态划线,抵制将区域合作阵营化。要当好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稳定器”。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要当好解决热点问题的“减压阀”。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当务之急是给形势降温,为重启对话创造必要条件,为此采取有意义行动。
对于中方回应,李旻分析指出,中方对中日韩三边合作的期望是积极扩展影响力,充分发挥在东亚地区的合作领导作用,为该地区及全球带来更多利益与效益。但是当前,日本和韩国仍然与美国保持紧密协作,尤其在军事安全、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经济安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具有排他性特征的小圈子。这种合作模式无疑给东北亚地区蒙上了阵营对抗的阴影,为三边合作带来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