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站在AI这个十字路口前丨拥抱2024

直新闻 2024-01-06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2023年11月22日路透社报道称,有两名知情人透露,在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被解雇的四天之前,几名研究人员给董事会写了一警告信,表示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发现可能会威胁人类。路透社进一步表示,OpenAI的一些人认为Q-Star可能是这家初创公司寻找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一个突破。OpenAI将AGI定义为在最具经济价值的任务中超越人类的自主系统。OpenAI的这一场“宫斗剧”引起如此广泛的热议,不仅是因为ChatGPT在这一年爆火、AI开始广泛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更是因为这背后涉及到的AI安全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我们愈发熟悉一件新事物,对其风险的认知敏感度就会愈发降低。在感受到AI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客观地对其风险进行思考,辩证地看待AI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作用。

 

近两年爆火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ChatGPT



AI技术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

2023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春天。在过去的一年里,ChatGPT在人类社会掀起了一股AI浪潮。2022年11月30日,OpenAI开始面向公众开放使用ChatGPT,人们向它提问、与它聊天,感觉更像是与另一个人交谈,而不是在面对一个机器。两个月后,即 2023年1月,根据瑞银的一项研究,ChatGPT的月活用户约为1亿。根据Similar Web的分析,10月份,ChatGPT 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约17亿次访问。AI开始真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随后,一系列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相继问世,其中“ChatGPT”和“文心一言”等致力于AI写作的应用已在社会生产中使用;抖音引入AI合成图片、AI绘画创作功能;各类AI作图的应用也应运而生。比尔·盖茨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将他眼里的2023年描绘成了一个新时代的全新开端。

不仅是“AI+文化产业”领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AI也已经深入到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以生命科学为例,目前AI技术已经在生物信息检索抽取、小分子生成、蛋白质结构研究等领域取得实际进展。未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有效促进小分子生成和优化技术、小分子和蛋白结合构象预测、蛋白质及多肽序列设计、人类基因组学分析等领域的阶跃性发展。“AI+”的范式,在未来必定是发展的大趋势。


2023年,比亚运会更出圈的就是存在于杭州城市当中的“黑科技”,相信不少人还对数字火炬手“弄潮儿”横跨江水走入现场点燃火炬、智能打“公交车”等画面记忆犹新。据悉,此次亚运会采用了不少机器人参与到亚运会服务中,宇树科技、小远机器人、迅蚁科技、哈智机器人等多家企业参与该项目,共带来了50台消费级四足机器狗Go1和Go2,以及5台工业级四足机器狗B1和Aliengo。各种类型的机器狗成为了亚运会的“最强打工人”。

 

杭州亚运会上的“最强打工人”机器狗


而在亚运村内,两辆AR智能巴士成为不少媒体和运动员们的喜爱,车内设有两块高清大屏幕,两块大屏不但会显示车外的实时影像,还会出现一些杭州市内的标志性建筑,并且借助虚实融合技术,为乘客带来新奇的乘坐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在亚运会的应用,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力量,也让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科技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从现实来看,AI确实在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谁控制着你的“数字身份”

当早晨的闹钟响起,你起床打开手机,检查社交媒体、查看日历、翻看邮箱、回几条微信,当你出门去上班时,戴上耳机,打开音乐软件,乘坐地铁上班,在地铁的路程上,你会刷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这是我们再平凡不过的日常,而我们也享受这样的日常。


然而在这一天中,我们参与了数百次小互动,而每一次的互动都由我们的手机精心跟踪并存储在遥远的服务器群中。它知道使用者上班的路线、知道使用者花了多长时间阅读了什么类型的内容、也知道使用者在参加会议时“点赞”了朋友圈的照片。


每一条数据的累积形成了庞大的“数字档案”,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理解,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去控制自己所谓的“数字档案”。然而这不仅仅是手机,汽车、智能手表,就连早上喝咖啡时扫码付费的收银台,都会将你的信息发送回总部,在那里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你个人的“用户画像”,再根据这一画像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推荐”。

 

用户画像示意图 图源:知乎


我们已经习惯于分享我们的数字生活,这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但这已然构建了属于我们的“数字身份”。个人的数字身份比任何纸质文件都更丰富、更个性化。在印度,数以百万计从未获得纸质出生证明的贫困公民,正在使用政府颁发的、与指纹和眼睛扫描相关联的身份证件来获得政府福利。但是,如果这些数据落入坏人之手,数字身份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武器。例如,在美国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有人通过不当途径获得个人信息,从而向数百万选民定向投放政治广告,这使人们感到不安。


那么,谁拥有这些个人的数字身份?这种所有权赋予了什么权利?在美国,公司通常控制其用户的个人信息。许多网站的服务条款规定,“当您开设账户时,您允许运营该账户的公司收集您的个人数据并从中获利”。在欧洲,监管机构试图通过让人们更好地控制他们的个人数据,来纠正他们认为的消费者和大型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权力不平衡。我国也在探索一些政策,要求网站在使用个人信息之前先征得用户同意。虽然政府本身有很大的自由度来窥探公民,以保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但现在各国也在努力在这之中寻找平衡。




在就业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劣孰重?

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工作,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这是一个自其诞生以来就在讨论的问题。一些专家担心下一波技术颠覆,会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取代人类。因为随着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能够比人类更好地完成任务,将会在数量和类型方面都快速提升。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的进步,使得机器在未来不仅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劳力,甚至有可能会取代人的脑力。


牛津大学的一项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力的研究估计,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摧毁美国近一半的工作岗位。另一项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表明,这一个数字可能接近发达经济体就业岗位14%。但有另外一部分专家坚持认为,人工智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远远多于其可能摧毁的就业机会。


因此,看待这一问题的观点,并非总是悲观的。人工智能可能创造出更多岗位,一些工人可能会与机器人一起工作,而另一些工人将从事我们今天几乎无法想象的职业。除此之外,当人工智能占据了一些岗位,人们也许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人们能否在工作之外找到新的意义来源。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是2030年,机器人革命的进展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数以百万计的人要么不再工作,要么工作时间比以前少得多。但自动化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创造了新的财富,腾出资金足以支撑人们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但即便这种美好的情景得以实现,仍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家庭和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意义”的重要来源,把它拿走之后,就会产生真空。问题在于,最终是什么填补了这一空缺。许多人可能会在志愿者工作或创造性追求中找到新的意义来源。但其他人可能会陷入懒惰、绝望、毒品甚至暴力的泥沼。这个社会,尤其是已经在努力为数百万年轻工人提供有意义的机会的较贫穷国家,如何鼓励人们接受前者而回避后者?这不是任何政府都会自行解决的问题,是需要地方和国家政府、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共同去寻找答案。




看不见的战壕:新的全球安全格局

在过去的70年里,核武器的研发大大降低了全球发生重大军事冲突的风险。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武器似乎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它们使大国之间的冲突更有可能发生。


可以归咎为三个原因。首先,界限模糊。从传统安全上将冲突与和平时期区分开来,其界限往往是明亮而清晰的,但在网络空间中,这一界限却是模糊的。来自一个国家的黑客,可以从另一个国家的服务器发射恶意代码,通常在事后很久才能确定攻击的真正来源。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形式的网络活动虽然会造成伤害,但远远达不到任何人认为的“战争行为”——例如黑客入侵银行或扰乱选举计票。这些“灰色地带”可能使有心之人从事网络恶作剧,却不必担心受到严厉惩罚。


其次,没有威慑力。与核武器不同,核武器的可怕逻辑是相互确保毁灭,使少数核大国无法相互开火,但在网络空间建立威慑要困难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难确定网络攻击的来源。网络空间是动态的、液态的空间,随着软件漏洞的发现和修复,对目标的访问会来来去去。由于打击庞大网络目标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因此各国很容易立刻“扣动扳机”,实施进攻。


最后,没有规则。与常规战争不同,常规战争已经编纂了针对平民等事情的国际规则,而网络战还没有相关的规则出台。如果不能就网络行为的界限达成基本协议,即纯粹的网络行为和真正具有危害性的网络行为之间的界限,如何去界定、如何去评判,在这一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那么无论黑客是为国家政府抑或犯罪组织工作,都将难以阻止。甚至网络攻击带来的伤害,往往会远远超出预期。


例如2023年1月,在国外论坛中,黑客以挤牙膏的方式,先后于4日和11日陆续曝光10位和50位台湾知名人士的台湾华航资料,如台湾当局副领导人赖清德、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和台湾明星徐熙娣、林志玲的个人信息都在名单中。除了少数名单没有手机的资料外,外泄资料都非常完整,包括台湾华航的会员编号、中英文姓名、出生年月日、电子邮件和手机等个人信息。除了造成华航的经济损失,个人的隐私安全也受到极大威胁。

 

资料图片 图源:南方都市报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在网络防御上发挥极大的作用,替代现有的网络防御工作中需要手动执行的部分。想要“黑进”网络的人只需要在其防御中发现一个缺陷,而网络防御者必须覆盖每个角度。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网络防御者建立更加全面且完善的网络安全网。



来源丨科研资料编译自IGA研究报告《数字革命:技术、力量和你》

作者丨林舒琪,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丨郭锦池,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汤乐怡,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