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首相访华谈得如何?欧媒称“美国人死盯”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3月底,荷兰首相吕特访华,此行在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引发热议。荷兰本地媒体Elsevier Weekblad周刊称,吕特此行聚焦中荷的合作空间,并自称是“中国人的老朋友”。荷兰报纸Leidsch Dagblad则报道称,荷兰将大规模的芯片出口至中国,存在较高的市场和政治风险,尤其面临着来自美国对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压力。
中荷在芯片领域的分歧和可合作空间,是中欧贸易关系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欧洲的对华政策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中欧在科技上相互竞争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事实上,中国与欧盟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半导体行业,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也逐渐打开了欧洲市场,这给不少欧洲的老牌造车大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目前,欧盟已启动一项措施,要求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必须在欧盟海关登记。与此同时,欧盟正在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并考虑对进口电动汽车征收追溯性关税。针对这一决定,中国商会对欧盟表示失望,强调欧洲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并敦促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的商业环境。
中欧能否加深合作 仍受美国影响
吕特此次访华,无疑是想缓解中欧经贸间的紧张氛围。然而,讨论中欧关系时,美国因素不可忽略。
在特朗普任内,美国不仅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还对中国和欧洲挥舞贸易大棒。从某种角度来看,美国的贸易保守主义抬头,促成了中欧之间经贸上的进一步结合,《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在特朗普任期内有一定的进展。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在军事上对北约盟友的“嫌弃”态度,令美欧进一步疏远。在特朗普眼中,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年度国防预算普遍不到总GDP的2%,就是在搭美国军费的“顺风车”。在此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还发表了著名的北约“脑死”论,称美国和北约盟国之间,在战略决策上毫无任何方式的协调合作。
而特朗普的继任者拜登,以自诩“全球主义者”的身份上台后,开始联合所谓的“全球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围堵中国,美欧关系似乎重修旧好。在拜登上台之前,欧洲议会无端冻结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审批进程。
上台后的拜登,也继承了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他既没有重启与欧盟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的谈判,也没有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美国国内的立法进程上,拜登政府推动了“芯片法案”和“通胀消减法案”来保护本国的制造业,而这两个法案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欧洲厂商的。
实际上,美国的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欧洲的营商环境。吕特结束访华回到荷兰后,就需要处理一件棘手的事情——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再度表达了离开荷兰的意愿。当前,荷兰内部的跨国公司壳牌和联合利华已先后离开荷兰,如果阿斯麦在这个时候离开,对荷兰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虽然乌云密布 但必定有再现彩虹之时
在去年举行的中欧战略对话上,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政策代表何塞普·博雷利这样形容中欧关系:“它反映了非西方国家希望在全球更加活跃、拥有更多发言权的合理愿望。我们尊重这一点。欧盟并不害怕中国的崛起,也不想阻挡中国的崛起。相反,我们希望中国更多地参与解决气候变化、全球健康或发展中国家债务重组等全球问题的集体努力。我们准备在这些领域与中国成为合作伙伴。”
此次吕特访华,再一次展现出中国与欧洲的合作空间远大于分歧。或许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对欧洲传统汽车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更低的价格同样也有助于欧洲达成自身所订立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即使没有中国的电动汽车,美国的特斯拉以及“通胀消减法案”也没有让欧洲车企有好日子过。与此同时,美国今年将迎来又一次总统大选,特朗普的卷土重来,以及拜登任内种种实质的“美国第一”政策,无疑为欧洲各国敲响警钟,那个维护开放稳定全球化的美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欧盟是时候需要考虑自身利益了,而不仅仅是维护口号上“志同道合”的盟友。
对于中欧之间的竞争,欧洲应该要想的是如何提升电动汽车的技术。而在这一方面,中国与欧洲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但德国企业仍然致力于中国市场,德国汽车制造商也正继续加大在华投资以扩大业务。
作者丨王希圣,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编辑丨赖晨璐,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赖信宏,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