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直新闻:美西方炒作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甚嚣尘上,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最近被记者追问,美国之所以炒作“产能过剩”,是不是因为在这些领域被打败了。对此,您有什么观察?
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关于“产能过剩”的讨论,耶伦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上个月,耶伦访华前后,这个话题被炒热,中国出口的“新三样”变成了美国重点关注的对象。最近美国政府酝酿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收100%的关税,应对“产能过剩”从一种话术变成了美国的政策。至于说,美国为什么会这么激进地围堵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耶伦一直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获得了补贴,但是美国拜登政府自己出台了一连串的补贴政策,尤其是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其实就是产业补贴政策。法德领导人一起去华盛顿,其中一个议题就是讨论这个,会对欧洲的产业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正因如此,记者才会发问耶伦,是不是因为美国在这些领域被打败,才以所谓“产能过剩”的旗号打压中国。
耶伦本人就是经济学家,做过美联储的主席,她来谈论一个经济问题,似乎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但问题在于,耶伦是拜登政府的高级官员,现在美国的大选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无论沙利文还是耶伦都要服务于拜登的选举。虽然耶伦一直强调不寻求对华“脱钩”,加强交流,耶伦选择汽车产业这个目前在美国不是那么重要的产业来炒作,主要还是为了选票。美国选举地理已经比较明朗,决定选举结果的是那几个摇摆州,比如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威斯康星等,这些“锈带州”还是比较关注产业的问题,尤其是汽车产业。拜登和特朗普都以维护产业工人利益自居,而最直白的语言就是加征关税,把别国的产品挡在美国之外,保护美国自己的钢铁、汽车产业,给这些产业工人找工作机会。这样的竞选话术一直存在,当年奥巴马对汽车工人也是承诺要给他们找到就业机会,然后奥巴马当选总统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现在拜登和特朗普竞相强硬,盯紧了摇摆州的选票,这也是耶伦炒作“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背景。至于说补贴的事情,可能连耶伦自己都不相信,从二战开始,美国的产业发展就与政府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二战和冷战的压力之下,美国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研发,军工产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也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再往早了追溯,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就提出了要保护制造业,可以说,重商主义、产业保护,美国人比谁玩得都溜。一是美国就是这么发展产业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美国补贴汽车产业就有战略意义,其他国家发展产业就是对美国的威胁;二是拜登政府喊着清洁能源发展的口号,但是现在却把新能源汽车挡在门外。归根结底来说,不是新能源汽车不好,而是因为不是美国的新能源汽车,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因为产能不是美国的。 直新闻:耶伦、沙利文的确在去年的一些演讲中谈到过,要保护美国的产业,您认为这就是美国炒作“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吗?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对美国来说,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美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主要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大国竞争的焦点的转移和明晰化。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就可以了解,2018年开始,特朗普政府首先是发起无差别的关税战,试图以加征关税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让产业回流美国,实现所谓“雇美国人,买美国货”这样的目标。但是关税战导致的结果是美国人的通胀起来了,加上美国货币宽松,2021年中美贸易额创了历史新高,也就是说,关税战不能实现产业地理的变革。到了拜登政府开始,调整了策略,“小院高墙”的目标集中于半导体、芯片,为此,美国建立了“芯片联盟”,出台了“芯片法案”,但是中国的智能手机还是在发展,华为之外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依然在国际市场活跃。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延伸,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的应用平台,可以说,半导体的硝烟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让欧美国家感到惊愕。新能源汽车,说起来,其实是中美合作的结果,特斯拉是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厂商,特斯拉在中国建立的超级工厂也非常有效率,另外,中国市场也是特斯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尝试的市场。如果按照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是不是应该把空客、波音等大飞机生产商挡在中国市场之外,让德国、日本车企也离开中国呢?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大规模进入市场的阶段,中国车企大量出口本身就能看到市场的需求是旺盛的。经过最近一些年车企的激烈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开始显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强劲动力。当然,新能源汽车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其市场也是国际性的,我们甚至可以畅想,未来发展中国家普及汽车并不是梦想,也不会有石油枯竭的担忧。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一件商品,而是复杂的产业链体系,将汽车与信息产业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新的能源获取方式,局部改变了能源形态。这其中涉及“关键矿产品”的定义,另外,由此衍生出的产品可能在其他领域也会被应用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能源汽车带有战略属性,美国也是从这个角度将新能源汽车“安全化”。当然,新能源汽车总归是市场选择的产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即便有关税或者其他限制,市场如流水,企业、消费者的决策是根本性的,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围追堵截,但是并没有让美国汽车遍布世界,也没有阻挡日本车企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