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陈文玲:放眼世界市场,产能远没有“过剩”

朱海胜 直新闻
2024-08-28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编者按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包括国际经济、区域战略、对外开放、现代流通、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向上级提交了大量调研报告。


事实上,陈文玲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日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号角。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何重要意义?全会还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等要求。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在扩大国内需求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怎么行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朱海胜近日在北京专访了陈文玲。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朱海胜专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意义


对于现阶段发展的新形势,陈文玲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关键节点,从一个经济上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经济大国,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微观经济基础、经济实力以及生产力水平都迈上了很大台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接下来到2029年这5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涉及改革开放的目标、实现路径、重点任务等各个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要成为强国,不仅是说经济规模要扩大,关键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陈文玲认为,要构建世界强国,中国需得依靠改革“刀口向内”,解决自身存在的体制机制、运行方式、管理方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从体制机制、制度体系、管理方式、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保证国家能够实现到2035年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再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经济增量有60%以上由消费需求拉动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其中,‌消费被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显著。


陈文玲介绍,2023年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82%以上,今年上半年则超过60%,近几年基本都稳定在60%以上,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量有60%以上是消费需求拉动的。因此,如何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如何让人们愿意消费、合理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十分重要的动力,也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较大问题。



陈文玲留意到,一方面近几年的居民储蓄增量很大,从2020年到当下,居民消费储蓄大致增长了58万亿元,其中1/3是活期储蓄,是可以拿出来消费的。另一方面,2/3是定期储蓄,许多人不敢消费、缺乏消费欲望。


“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消费愿望,没有消费能力,人是没办法消费的。只有消费能力,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消费品,人也很难有欲望去掏钱购买。我觉得现在人们对掏钱没那么随意,是有选择的,而且选择性越来越明显。这也体现了我们现在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旅游和餐饮消费为例,陈文玲指出,供给侧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变革,有效地去激发消费侧的欲望。“比如说到节假日,大家都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旅游的时候大家看的不是景,看的全是人头攒动。那么我们的供给侧在制度设计等方面,怎么能够使这种旅游消费变成休闲式的消费、浸入式的消费、学习型的消费、商务型的消费,这是值得我们去设计的”。


中国经济增长充满活力 芯片产业势头强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较今年4月预测均上调0.4个百分点。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的复苏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贸出口的积极态势也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活力。


陈文玲认为,在第三季度中国可能会有几个比较大的突破点:第一,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支持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第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展势头继续强劲。未来“双重”“两新”将是投资和消费交织的重要增长点。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正在加快。陈文玲注意到,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比如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其出口占全世界的70%以上。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口增加最快的实际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力度最大的芯片产业。“我们已经成为芯片出口大国,去年芯片出口大约是3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年1—6月份的芯片出口已经超过5000亿元。”



陈文玲指出,对于GDP增长,我们不仅仅要关注5%这样的数字,还要留意结构构成。随着我国企业在全球的布局,在国际上可能形成中国头部企业带动全球参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现代产业形成、新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的现象,那是中国对世界做的更大贡献。“所以将来我们既要考虑到GDP,又要考虑到GNP,既要考虑到产业在中国的规模、增长速度,又要考虑它对世界经济的拉动。”


中国新能源产品不是“过剩” 而是远远不够世界需求


在全球市场上,兼具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的中国“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呈现“供销两旺”的景象。但是一些西方机构和媒体却炒作,中国工业制造品,特别是“新三样”正以“极低价格像潮水般出口”,称“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在对中国的攻击中,部分欧美国家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实际上是极其狭隘的定义。


陈文玲表示,“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假如放在中国国内,现在新能源汽车供给非常大,如果汽车替代没那么快,国内市场有的企业已经开始打“价格战”了。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是环保节能产品,有利于全世界生态环境改善,这样的产品应该投放到全世界。按照国际组织的预测,未来几年它的需求要达到4400万辆,现在中国才出口了120万辆,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这点产能远远不够世界市场消化。



外资依旧看好中国市场


近段时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有所回落,引发市场关注讨论。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1%。陈文玲认为,外资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美国、欧洲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去中国化”,导致头部企业向外转移,产业转移带走投资,特别是增量投资。第二是三年疫情的“疤痕效应”,一些企业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第三,也是最重要原因,美国的“暴力加息”,有相当大部分投资并不是不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而是有很大一部分流动资本去赚利差,回流美国。


陈文玲指出,当预期改变以后,中国会成为全世界最活跃的投资资本市场。“现在像苹果,实际上它转移出去印度以后,现在已经释放了非常清晰信号,又要从印度全部搬回中国。这说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能力,以及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依旧是优于很多国家的”。


苹果公司CEO库克此前参观中国工厂生产线


陈文玲介绍,到现在目前为止,美国依然有75000家企业在中国,每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几千亿美元。“我们的营商环境稳定,我们对外商的政策始终没变,我觉得外商友好型的政策,中国是做得最好的”。她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很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因为这些年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


陈文玲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好转、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预期的目标都会实现。



作者丨朱海胜,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摄像丨周腾,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编辑丨杨颖,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赖信宏,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直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