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战争风险升级,新一轮军备竞赛或开启?|北京观察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近日,美国军方战略司令部发言人布坎南的一番言论,再次将全球核武议题推向舆论风口浪尖。20日,布坎南在出席“CSIS”主办的智库活动时,称美国“不希望发生核战争”,但如果核战不可避免,美方希望保留部分核武库以威慑潜在未来对手。
这一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有分析认为,布坎南的表态表面上传递了一种“遏制战争”的姿态,但其内核却是充满矛盾的战略逻辑。一方面,美国反复强调其“不愿走向战争”的立场,另一方面,却持续推进“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强化“核共享”和“延伸威慑”安排。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策略不仅让核威慑政策更加模糊,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核战争风险的担忧。
针对布坎南的言论,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1日在记者会上应询指出,美方官员有关表态,反映出美国追求霸权、谋求绝对战略优势的陈旧思维。林剑指出,美方近年来持续升级“三位一体”核力量,提升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与盟国强化“核共享”与“延伸威慑”安排,推进中导、反导前沿部署,严重破坏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加剧军事竞争与对抗,抬高核风险。
根据五角大楼公布的计划,美军的“三位一体”核力量正在进行全面更新,在陆基核力量方面,将用400枚“哨兵”洲际导弹取代“民兵3”洲际导弹并翻新450座地下发射井;在海基核力量方面,则用“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替换现役“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在空基核力量方面,将全部换为B-52J和B-21轰炸机,并用新型AGM-181空射远程巡航导弹取代冷战时期研制的AGM-86B核巡航导弹。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迷信“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策略,试图通过第一波次核打击摧毁对方的核平台,以确保核优势。冷战结束后,这种思维并未真正消失。
时事评论员白孟宸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指出,美国的核政策长期保持“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并非偶然,而是其全球霸权战略的一部分。通过模糊化核威慑条件,美国为自身政策灵活性预留空间,同时制造“不确定性”,以恐吓潜在对手并维护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白孟宸强调,“这种模糊性让美国可以在不同地区以不同方式解释核威慑政策,而无需明确其底线。”然而,这种策略极易引发误判,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这种政策背后还隐藏着美国核武库的种种问题。白孟宸指出,美国一方面利用有核能力或潜在核能力的战略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威慑,另一方面,从空射巡航导弹到潜射导弹,再到陆基导弹系统,美国多种核武器更新项目面临严重的成本超支和技术延误。
AGM-181 LRSO巡航导弹正在测试
例如,现役AGM-86B空射巡航导弹的替代型号AGM-181远程防区外发射武器(LRSO)项目,单枚成本高达1333万美元,但至今未投入使用。同样,“民兵”洲际导弹的升级项目“哨兵”也因预算高昂和技术瓶颈而迟迟难产。海基和陆基核武器项目也存在类似问题。冷战式的核威慑策略成本高昂,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也难以承受。
“美国的核政策或战略一方面维持威慑和讹诈,另一方面通过涉核言论人为制造军备竞赛的场景,以此作为国内核‘三位一体’体系更新需要大量资金的理由。”在白孟宸看来,美国通过渲染“核竞赛”紧张局势,为国内庞大的军事工业复合体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把病因当药方”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全球安全,反而让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温。
“所以,美国方面如果真的进入到核交火的话,战区的司令部也好,美国的军方也好,都不是最后的决定者。甚至我们说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长能否决定核武器怎么发射都很难说。所以对于相关的言论还是要保持警惕,理论上讲,美国复杂的决策链条让核武器的使用权限模糊化,一旦发生误判,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另一方面,俄罗斯近日宣布扩大核威慑政策范围,并降低核武使用门槛。这一举措被视为对拜登政府近期允许乌克兰使用美国远程导弹作出的回应和对美方核政策的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表示,任何无核国家在核大国参与或支持的情况下,对俄罗斯的袭击都将被视为“联合袭击”。
与此同时,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话讲话称,俄军当天对乌克兰军工企业进行了联合打击,并在行动中测试了一款没有搭载核弹头、代号为“榛树”的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据悉,该导弹能够以10马赫的速度打击目标,每秒飞行2.5公里到3公里。普京称,目前没有反导系统可以拦截这种类型的导弹。
“像俄罗斯新测试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在发射的上升阶段,外界无法判断其目标方向或弹头类型。”白孟宸分析道,“在这种情况下,默认将其视为核武器是许多国家的唯一选择。但问题是,北约和俄罗斯的博弈日益加剧,双方互信持续下降,即便热线上有预警机制,也无法确保每次都有效。”这种紧张态势让欧洲处于核武打击的潜在风险中。
白孟宸指出,与美国的核模糊政策相比,俄罗斯在面对北约常规军力以及美国为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劣势时,将核武器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威慑工具。然而,这种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误判的风险。
俄国防部(资料图)
俄罗斯扩大核政策的背景,是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常规军事力量对比的失衡。北约近年来不断强化其核共享政策,例如在土耳其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部署战术核武器,或通过向北欧国家提供F-35战机,这些战机具有战术核打击能力,显著加剧了俄罗斯的安全压力。白孟宸指出,“北约的这些措施不仅削弱了俄罗斯的常规军事优势,也让核武器成为俄方维护战略平衡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失衡下,俄罗斯选择通过强化核威慑弥补弱势。例如,俄罗斯近年来重启了RS-26导弹的研发,这款导弹的突防能力被认为足以突破北约在欧洲的反导体系,包括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
“俄罗斯正在通过展示其核武库的技术优势向外界表明,即使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俄罗斯仍然有实力与西方抗衡。”白孟宸补充道。
冷战后,“裁军条约”曾一度缓解核战争的威胁,但近年来这一体系逐渐被破坏。美国相继退出《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大规模恢复核武器生产能力,重启弹芯制造计划,并在西太平洋和欧洲不断部署战略核武平台。
2010年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武器数量限制在1550枚,该条约将于2026年2月到期,美俄两国目前尚未就后续协议进行谈判。俄罗斯方面于2023年2月暂停了与美国签署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外界认为,在缺乏有效裁军框架的情况下,美俄两国的核对峙正走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美国的核政策不仅在欧洲引发“核共享”争议,也正在西太平洋制造“核讹诈”新热点。直新闻注意到,近些年,在西太平洋方向,美国加紧在中国周边推进核威慑部署,包括将核潜艇、战略轰炸机频繁派遣至南海和东北亚地区。同时,美国持续推动F-35战机在亚太的部署,这种具有核打击能力的隐身战机将使核讹诈的威胁进一步加剧。
此外,美国与日韩的军事合作也在推动区域局势紧张。美国频繁在朝鲜半岛周边进行B-52、B-1和B-2战略轰炸机的演习,白孟宸认为,无论是B-52战略轰炸机的巡航,还是F-35战机的大规模部署,都显示出美国在该地区挥舞“核大棒”的野心。
这些演习表面上针对朝鲜,但实际上也对周边地区国家构成潜在威胁。“当各方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用‘丛林法则’行事,军备竞赛和集团对抗成为唯一可能的结果,这种高压态势只会引发更多的反制措施,地区内的导弹竞赛和核威慑对抗正快速升温。”
对于美国日益高涨的核威慑行为,国际社会发出了强烈警告。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美国、英国、法国对乌克兰援助和相关武器的松绑,将世界推向“另一场重大战争的边缘”。他还警告,这种举动可能引发俄罗斯动用核武器的反击。
“哨兵”导弹模拟图
白孟宸认为,如果核博弈的舞台继续集中在欧洲,那么核冲突的首批受害者极可能是欧洲国家。他强调:“对于欧洲的政客来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经历过冷战时期对抗的惨烈记忆,无法深刻体会核战争的可怕后果。现在的局势很像冷战时期的‘瞪眼游戏’,谁先眨眼谁输。然而,这种游戏的结果却可能是毁灭性的。
白孟宸指出,美国近年来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动作频频,包括部署F-35战机和战略轰炸机,显然是在将核讹诈作为其亚太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美国的常规力量不足以对抗其假想对手时,核威胁就成为其传统工具。”白孟宸强调,“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当下,这一策略始终未变。”
美国未来可能会部署更多B-21隐形战略轰炸机,这种高性能平台的核威慑能力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西太平洋地区各国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竞赛。
作者丨田鑫
排版丨郑志佳
编辑丨刘莹
审校丨刘立平
监制丨朱龙晃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