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傅聪写给傅雷的信都保存完好,但……丨还好“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
《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多亏“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
《傅雷家书》是一本“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其中主要是写给他长子傅聪的信,还有部分是写给次子傅敏和长媳弥拉【傅聪前妻,傅聪现在的妻子是钢琴家卓一龙】的。因此,这是本父亲写给子女的书信的集子。
其实,这本书是残缺的,并不完整。傅雷先生写给远在英国的傅聪的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火焰烧不到伦敦而得以保存。还有一部分是傅雷先生写给傅敏的信。我在采访傅敏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流着泪对我说,非常遗憾,在“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他在一天夜里前往马思聪先生家,将父亲给他的信全都烧毁了。他为什么要去马思聪先生家呢?因为他知道马先生家有个很大的炉子,于是在那里烧掉了这些信。他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非常害怕,意识到在“文化大革命”中会“搜信”,这些信件会成为他“反革命”的罪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把这么宝贵的书信一烧了之,傅敏自己也非常痛惜。所以,《傅雷家书》是一本残存的书,书中仅存两封给傅敏的信,其余大部已经烧毁。其实傅雷先生给傅敏的信也是非常之多的。
这本书是个“单向道”,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却没有儿子写给父亲的【还是有一封傅聪写给父母的信】。
拒绝出版傅聪家书
一本家书,应该有呼应,“双向道”,既有父亲写给儿子的,又有儿子写给父亲的,读者看来才有前后呼应的互动之感。但也非常遗憾,傅敏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在“文革”当中也被全部烧毁了;可幸运的是,傅聪先生写给傅雷先生的信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十几年前,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有重大发现。我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他们告诉我,在一个楼梯下面的小房间,发现了几个黑封皮的本子,上书《聪儿来信摘编》,原来是当年傅聪先生给家里写的信,他母亲都将其摘录在这些本子上面。这三个笔记本,就安静地躺在了这个角落里那么多年。当时我看了非常激动,在征得傅敏的同意之后,将它们全部复印下来了。为了这些信,我写过信给傅聪先生,希望这些信能够发表。傅聪先生给我回了信,信中说道:
非常抱歉的是,我不希望把我给家父母的信公诸于世,一个字也不要。这是我最后的决定。
望谅解。
傅聪
1987年8月12日
那就是说,他不同意公布这些信件。后来傅聪来上海时我几次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信和父亲的信一起收入《傅雷家书》呢?他说:“我父亲写给我的信,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的思想是非常高尚的。相比之下,我写给他的信是不足为道的。所以我的信请不要收进去。”按照他的意见,现在的《傅雷家书》就没有收编傅聪的信件。
  42 35998 42 15288 0 0 2024 0 0:00:17 0:00:07 0:00:10 3723 42 35998 42 15288 0 0 1804 0 0:00:19 0:00:08 0:00:11 3422; 现有的《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先生写给他的长子傅聪、次子傅敏的信,还有几封是写给长媳弥拉的。这样的书在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按理应该是本很平常的书,但它却成为现在中国市场的畅销书,总印数超过了100多万册。从1981年至今已经21次印刷,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家书,从可读性来说并不强,仅是一封又一封信,也没有吸引人的小标题,无非是几月几日,然后是一封信,如此而已。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有这样巨大的影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而且现在成了一本名著了呢?
年轻时的傅聪妈妈朱梅馥
书信分软硬
在我看来,是因为这本家书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父与子。这本书中的父亲傅雷,既是位作家,又是位翻译家,学贯中西。儿子傅聪是位艺术家。这样的家书就充满了文学色彩、艺术色彩,是在艺术的氛围中用优美的笔调写成的。它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这本书超出了一般的家书的范围。我曾经说过,信分两种:硬的信和软的信。硬的信是单纯地讲事情,像公文一样,讲完就结束了;而像傅雷家书这样的信,是软的信,它带有思想、文学、艺术等等的色彩,有很深刻的艺术价值。另外,傅氏父子是一对特殊的父子,他们父子受到了“极左”路线的连环迫害,演绎了循环的悲剧,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大家都知道“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是“极左”路线的两个重要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提到:我们从1957年下半年以来,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这个错误后来到“文革”,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邓小平所说的“1957年下半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就是“反右派”运动。傅雷先生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了严重冲击,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分子”。随之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导致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加重了傅雷的罪行。所以在“文革”当中,傅雷先生就成为了“叛国分子”的家属,导致了傅雷夫妇上吊自尽。所以傅雷与傅聪不是一般的父子,这对父子的命运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极左”路线下的悲惨命运。因此,《傅雷家书》反映的不是一般的家庭,而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家庭。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15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从翻译的技巧和水平上,他称得上是中国译界的巨匠。但他翻得再好,也无非是替外国作家说中国话,或者说是把外国作家的作品用中国的文字非常完美地体现出来。他的翻译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国作家的思想,而并非他自己的思想。唯有《傅雷家书》,他生前也没有想到过将来他的这些信会编成一本《傅雷家书》,会有100多万册的印制量,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喜爱。他根本没有想到这本书会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书。《傅雷家书》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的艺术观、人生观,可以说,《傅雷家书》是傅雷人格的最集中的体现。
其实要认识一本书并不容易。傅雷是上海的作家,傅聪是上海出去的音乐家。上海一家出版社曾经打算出版《傅雷家书》,但最终不敢出版。书稿后来落到了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手中。范用看到这么好的书稿,眼睛一亮,决定出版。所以这本书198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一直印到现在。所以,一个出版社有没有魄力,一位编辑家有没有眼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本书被尊为名著,受到大家欢迎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三联出版社以及当时的总经理范用先生。当然,上海当时没有出版这本书,可能是由于这对特殊的父子的敏感的政治背景。尽管“文革”已经过去,但其带来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我曾经碰到当年把《傅雷家书》退稿的那位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仍然感到非常遗憾。
三联范用
“文革”期间,范用在一次批斗中被打断了肋骨。他到医院求治,坐在诊室外等候,此时,传来护士的高声大喊:“饭桶!”没人应答。护士再叫:“饭桶!”范用猛然醒悟,想到可能是护士把“用”字看成了“同”字,连忙大声答应:“有!”屋里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有人能起这样的名字?
范用是个经常自嘲的人。他写过一首短诗就叫《自嘲》:“我很丑,也不温柔/一本正经,鬼都不相信/谨防上当,跟着感觉走/十足糊涂虫,左右拎勿清/曾经深爱过,曾经无奈过/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什么。”
范用原名范鹤镛。1937年,为了躲避战火,他从家乡镇江投奔到汉口的舅公家。他的舅公是汉口会文堂书局经理,彼时从上海搬到汉口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租下了书局的二楼做办公之用。1938年,舅公一病不起,舅婆回老家浙江之前,用了一篮子鸡蛋,将15岁的范用托付给读书生活出版社经理黄洛峰。范用成了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这是他出版生涯的开始。他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范用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条件在10年后开始成熟。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1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的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上世纪70年代,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无稽之谈。”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编者注:多么希望再出个范用,把《傅聪家书》出版了!
傅雷名言
一: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
二: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三:孩子,可怕的敌人不必须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四: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咱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
五: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七:……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末自然回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八: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我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九: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做则;自我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我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我,先改自我的。
十: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超拽网名)
十一: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十二: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我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而且究竟像太白安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理由“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十五:咱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正因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十六:此刻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十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咱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傅雷
十八: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十九:自我责备自我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
二十: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帮会名字大全)
二十一:艺术个性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二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二十三: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清无累,真正解脱。
二十四: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二十五: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二十六: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理由坐井观天的危险。
二十七: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二十八: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我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我。建筑在了解自我了解别人上方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傅雷
二十九: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我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三十: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精美文章)
三十一: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领悟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我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十二: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三十三:永远持续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三十四: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三十五: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务必思考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必须要把自我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和精密的称过。
三十六: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
三十七: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