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巴伦波伊姆的音乐感悟丨有耳能听的就应当听丨不要机械地练习丨不要被动地等待灵感丨 音乐与我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职业。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 马太福音11:15-16
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巴伦波伊姆”的音乐生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86gqc2vr&width=500&height=375&auto=0
莫扎特奏鸣曲集 A大调 K.331
今天我们来谈谈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巴伦波伊姆”的音乐生活。这一主题源自上海音乐出版社的一本名为《生活在音乐中》的书籍,封面特写了“巴伦波伊姆”凝神专注的侧面,手握指挥棒正唤醒一个个沉睡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一行白色的小子并不显眼,但在泛黄的怀旧色调下尤为显眼,“生活在音乐中,丹尼尔·巴伦波伊姆注”。
就随着音乐漫步在字里行间,解读那些沉浸在音乐中的音乐家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和状态。
当“巴伦波伊姆”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迷于各种传记,无论是他崇拜的,不认识的,甚至是他讨厌的,他都一本接着一本疯狂的阅读。令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五十岁的他会自己写下一本只属于巴伦波伊姆的自传。
前言
翻开前言,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谦逊的一段话:
尽管我从未想过要写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但是我想,将那种不仅与音乐为伴,并且是整个的生活在音乐中的特殊感受,记录于文字,也许是值得一试的,我不打算书里道出隐私和个人的问题,也没有狂傲的认为从事舞台演绎50多年之后,我可以对音乐和音乐家做出权威性的评述,我只是试图写下我对音乐的执着,以及对这种执着好奇的探究。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执着和探究呢?
童年
同很多琴童一样,5岁的巴伦波伊姆随着父母的影响开始学习钢琴,不同的是,他的钢琴老师竟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教程度高的学生,而他的母亲教程度低的。小时候,只要门铃一响起,就一定是有人来学钢琴课了。因此在小巴伦波伊姆心里,一直认为周围所有人都是弹钢琴的。直到后来,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觉,原来还是有些人不弹钢琴的。父亲是他唯一的钢琴老师,一些基本乐理和演奏技巧都源自父亲的教导。与其他钢琴老师教学特点不同的是,父亲总让他自己想象一些乐队的音色,这也为巴伦波伊姆今后的指挥道路铺下了垫脚石。
对钢琴的理解
说到钢琴,你会想到什么呢?一块黑白巧克力?一个大型玩具?《音乐在生活中》24页里,巴伦波伊姆对钢琴的初次印象就有着很有趣的表述。
钢琴不像其他乐器那样有趣,任何有重量的东西敲下去,它都能发声,不管触键的是鲁宾斯坦的手指,一个烟灰缸,还是一块石头。按下琴键它并不会发出富有色彩或有意思的声音,钢琴是中性的,而就是这点让它具备了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就好像一个画家面对着一面纯白的墙壁,而不是蓝色,绿色的墙。白墙本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你在上面作画的时候,它给了你更多的发挥余地。钢琴按下键就能发声,初看起来太容易弹,并且没有那么有意思。我相信钢琴不像别的乐器,它给人一种好像能创造出别的声音的幻觉。钢琴的这种中性的音色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虚幻的乐队,这也是父亲教我指挥和想象的基础。
对鲁宾斯坦的赞扬
在他的一生中与音乐家来往很频繁,无论是赏识还是被赏识,友情或是爱情,都在这本书中有所记载。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巴伦波伊姆与著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的趣闻。
我指挥而鲁宾斯坦弹奏的乐曲,大多数也是我自己也弹过的作品,除了肖邦的《F小调协奏曲》。他有一种特别的本事,是大家相信他演奏一首乐曲的手法是唯一可行的一种。当音乐在乐队中进行的时候,他十分警觉留神,而且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他懂得如何以室内乐的方式与乐队合作。在音乐中,他会注意到乐队是如何把乐曲带入到钢琴进入的部分。因此他不会按照平时一贯的弹奏手法来演奏,而是按照当时的情景来做出不同的处理。当乐队演奏一个很大的独奏段落时,他是最具有骑士风度的伴奏者。例如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当单簧管独奏时,他以极大的兴趣伴随它,完全没有那种姿态,“我是伟大鲁宾斯坦,我弹这样的速度,其他人最好跟着我!”。他对于音乐同行,特别是乐队成员一向很尊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著名钢琴家、指挥家“巴伦波伊姆”的音乐生活,音乐是什么?它如何自我表达?它的方式非常简单,通过声音,实际上就是空气。音乐不止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身也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意在模仿自然最深刻的层面,音乐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透,但又让人心生喜爱。
91页丨关于艺术的看法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两面",一面属于永恒,而另一面属于它们自己的时代。特定的时代有它自己的流行和时尚,某些作品就代表了它的时代。它们会逐渐老化,几代之后就不具任何意义了。使得作品流传下来的因素是它的精神和本质。因此,音乐是完全独立的,它既不需要对它自身价值的确认,也不需要科学或其他艺术的帮助才能存在和被理解。一首音乐作品只能为了它自己而存在,而不是产生于其他任何目的,哪怕是积极和有益的目的。它可以被用于增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但音乐本身并没有这种特性。音乐并不是其他事物,它既无益也无害。表面上,我们知道音乐可以模仿声音:鸟鸣、海浪,那只是细枝末节。某些音乐的气氛让人联想起爱情的场景,或是雄壮的进行,但这些联想都是发生于我们身上,而不是在音乐之中。
29页
在音乐中,将表情从技术中抽离出去,就等于将灵魂从身体中抽离出去一样。
钢琴弹奏不应该只被分为由两只手所弹得两个个体。它既可以被看做是由双手所弹的一个个体—李斯特在他的乐曲中有时用两手交替所奏出琶音,向我们展示两只手可以是一体的。或者,就十个独立的手指而言,可以是十个个体。两只手不应该被当作是两个分开的个体。
当我们在演奏时表达某些情感的时候,需要对它保持一点超脱的距离,以便对它凝思品味。深思熟虑与激情投入,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追忆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当你需要获得幻觉时的一种技能。追忆要求个性化的尝试。音乐演奏中的每一点都取决于追忆的能力。单是记忆,如果它没有追忆的支持,会变得不可靠而且机械化。追忆的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状态。
当我的精神不能高度集中时,我就一个音也不再弹,因为这样就会落入机械化的陷阱。
只有当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如何去做时,你才能获得自信。
关于录音
那时我为菲利普唱片公司录了我的第一张唱片。在录音棚里由于你可以随意停下,再重新开录,因此你以为你的演奏可以更有自发性和冲动性。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录音室中有一种趋向:要将成熟在胸的所有要点一下子表达出来,这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努力。虽然在音乐会中你也想要在一部作品中表达一切你思考过、研究过和体会过的东西,但是你不可能停下来重来,而正是这一点加强了演奏上的紧迫的冲力。 我不赞同古尔德的观点,即录音是今天音乐的唯一出路。对于我,音乐就像自然界一样是生生不息的。想让适中的钟摆停止不动的努力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永远在摆动。这种关于音乐的自然主义的想法与录音是相对立的,而录音充其量只是某个特定时刻的历史性记录。 当格伦古尔德在一篇争辩性的文章中,说我通常指允许录音师将一个乐章录制不超出两次,他说的绝对正确,而且我对于那样的结果已觉得满意。我不认为,如果我在录音室里花费几个星期去录制一首奏鸣曲结果会更好,因为那样使我必须放弃演奏的自如,以换取无菌式的枯燥乏味。如今我喜欢现场录音超过一切,那是某一特定时刻的音乐见解的一种实录,一次特定的演奏的记载,那是拥有在公众面前演奏时所具的自发性和紧张度,是你在录音室里永远做不到的。
音乐是一种生活方式
登台演奏的危险之一,是过于意识到听众的存在。 你无法在钢琴上发出一个美妙的单音。在钢琴上,至少得两个音,一旦其中的一个音比另一个强些,弱些,或短些,这样你才能辩出两个音之间的区别,并开始在钢琴上创造出有表情的声音来。 两只手不代表两个个体,而是一体,要不就是十个个体。手指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在开始弹奏前在内心想象其声音—即使不同于我要示范给他的那种声音,那么他是永远无法获得他想要的声音的。这种在内心听到声音和乐句进行的能力,是演奏家最为重要的素质。 另一种无法传授的素质,是对音乐的强烈的感受能力,以及音乐家与音乐间的互动性。 音乐演奏取决于技巧与音乐之间的平衡。从一开始就必须融为一体。不要机械地练习,不要被动地等待灵感,但需要自觉地探寻表情与达到想要的效果的方法。理性与感性,技巧与乐感密不可分。 音乐与我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职业。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是演奏者的先决条件。
延伸丨其他公众号近期制作的本书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