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妈妈带“一丝不挂”女儿逛超市,自己却穿得光鲜亮丽:父母不知廉耻,孩子活得也很痛苦

叶姐 沉浮婚姻 2021-09-21

点击上方关注沉浮婚姻

每晚陪你一起阅读

作者:叶姐 / 图:网络


中国有句俗语: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然而,不是所有父母都称得上一声爸妈。


昨天刷到一则新闻,其中妈妈的举动,令人十分错愕。


一个大型超市,一位年轻宝妈带女儿买东西。


宝妈穿着黄色半袖连衣裙,光鲜亮丽;身旁约摸3,4岁的女儿,却一丝不挂。



虽说是炎夏,但再热,也不至于在公共场合衣不蔽体。


原来,小女孩想要一个布娃娃,宝妈以家里有很多为由,拒绝再买。


女孩不放弃,开始大哭大闹,宝妈哄了很久都不奏效。


最后,宝妈耐心全无,直接将孩子衣服全部脱光,作为对她的惩罚。



路人看到之后大感吃惊,有好心人提醒:“这样对孩子不好。”


宝妈却理直气壮地回怼:


“管的真宽,爱怎么穿就怎么穿,她这么小,有什么?”


路人在尴尬中纷纷扭过头,宝妈则带着孩子大大方方逛超市,直到结账离开前才给孩子穿上衣服。



宝妈实力演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尴尬的是别人,羞辱的却是自己。


你不是管教孩子,只是在发泄情绪


宝妈在公共场合脱掉孩子衣服,希望通过羞辱的手段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但众目睽睽下衣不蔽体,和撒泼打滚吵着妈妈买玩具,哪种围观给孩子的伤害更大?


撒泼打滚顶多是顽皮不懂事,但衣不蔽体就是不知羞耻了。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笑话:


一个人感谢妈妈说:“因为您从小的严厉管教,才有我现在的成就。”


令一网友也给他妈妈发消息:“小时候挨那么多打,却没有成就,感觉白挨了。”


他妈妈回复了一句:“没白挨,我解气了。”


新闻中宝妈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为了解气呢?孩子吵闹不休,内心心烦气躁,索性出大招,一次制服。


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很多父母以为的管教,不过是在发泄情绪。



《今日说法》曾播出一期节目:“棍棒下的爱”。

 

2019年11月,小瑞的同学和老师发现小瑞身上伤痕累累,随后报了警。

 

经警方认定,小瑞全身皮肤挫伤,面积高达30%,构成重伤二级。

 

在警方的询问下,小瑞说,自己身上的伤是父亲用木棍和皮带打的。

 

原来小瑞父亲老来得子,对小瑞疼爱有加。与小瑞母亲离婚后,一直独自抚养孩子。


父亲此次重伤小瑞,主要是小瑞学习成绩下滑严重,语、数、英三门功课突然从90多分下降到了30多分,再加上小瑞因80元钱撒谎,父亲情绪崩溃厚下了狠手。



面对警方指控,小瑞父亲说:“打孩子只是在管教孩子的学习,不能算是犯罪。”



但以爱之名的管教,绝不能以伤害孩子为代价。


指望用身体上的疼痛,让孩子长教训,无异于饮鸩止渴,影响的将是孩子一生。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过:

 
“孩子的世界很小,无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
 

如果管教不可避免,那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的是“爱”;


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名,但出发点却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伤害。


父母没有羞耻感,是孩子的灾难


新闻中,很多路人曾提醒宝妈“此举不妥”,但宝妈却不以为然地说:“她这么小,有什么?”


难道年纪小,就可以大庭广众之下赤身裸体?年纪小,就可以毫无顾忌不知羞耻吗?


3到5岁正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如果这个时候,母亲不去守护,那只会让孩子对自身性别认识模糊,以后受到伤害也不自知。


2017年8月,南京南站候车室曾发生一起猥亵案。


当晚,喧闹的候车室里,一个穿着无袖连衣裙的女孩,坐在一名年轻男子的腿上。


男子直接将手伸进女孩胸部,不停触摸;女孩则淡定地玩着手机,全程没有丝毫异样或抵抗的情绪。



警方调查后发现,女孩是男子的妹妹,也是男子父母的养女。


事发时,父母就坐在旁边,但目睹儿子这种猥亵行为,养父母没有任何制止和反应。


后来,记者采访了女孩邻居,邻居们更是见怪不怪地表示:


“他们家就是那样,平时也没太注意这一方面,我偶尔去他家串门,那小姑娘洗完澡都是光着屁股在家里跑的,再加上兄妹俩平时亲的很,这才出了这个事。”


一句“就是这样”,说明一个事实:女孩的养父母,平时从未对两个孩子进行过性教育,亦或是他们觉得这很正常,无伤大雅。


这不禁令人感叹,父母没有羞耻感,是孩子的灾难。


对于那个被哥哥猥亵的女孩来说,她无法清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孩子,应该与异性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的身体。


从她淡定玩手机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从不觉得哥哥的行为,有任何不妥;


她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能任由哥哥触摸。



而已经成年的哥哥,众目睽睽下猥亵妹妹,没有丝毫顾忌与愧色,可见他早习以为常。


对有家人之亲的妹妹尚且如此,可以想见,面对其他女孩,哥哥能懂得尊重与爱护吗?


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而不是孩子灾难的风暴中心。


如果父母不教会孩子是非曲直、礼义廉耻,那孩子未来被伤害、被捶打,也会毫不自知。


保持边界感,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


年轻宝妈是在公共场合“管教”孩子,然而面对路人质疑,她毫不客气地回怼“管的真宽”。


敢情她把超市当成家,觉得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缺乏顾及他人的边界意识。


演员叶璇就曾因在高铁上,制止手机外放的老人,被对方怒骂“神经病”。



当天,叶璇乘坐高铁出行,同车厢的老人将手机外放观看视频,声音很大,叶璇提醒已经影响到其他乘客了。


老人不耐烦地说“怎么那么多事”,最后竟上升到人身攻击,怒骂叶璇“神经病”。



面对随后前来劝阻的乘警,老人还自信地要求叶璇把视频发到网上,让大家评理,于是,叶璇照做了。


老人这种四海之内皆“我家”的行为,就是缺乏边界感。


享受音乐,享受视频是每个人的自由,但自由不等同于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可以在私人空间进行,而公共场合,则应坚守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自由。


作家南川大叔曾讲过一个故事:


他朋友去美容院护肤,刚一进去,就被服务的阿姨开启了调查户口般的追问。


“姑娘,今年多大了呀!”“27岁。”“那应该结婚了吧!老公是本地人吗?做什么工作的?有孩子吗?”


阿姨一连串的问题,让朋友有点懵。


后来得知那位朋友没结婚,阿姨一下来了兴致:


“27岁了还不结婚,到30岁就真成“剩女”了,优秀男人都被挑走了,你可得抓紧啊!”


见朋友反感,阿姨又转移话题:


“小姑娘,你平时做什么工作的?”“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看你皮肤差,是不是平时工作压力太大了?”


直到朋友忍无可忍,表示要去投诉,阿姨这才打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蒂姆·高特罗在《死水恶波》一书中对这种人做过描述:

 
“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
 

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是一门学问,多了显生疏,少了易冒犯。


那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拿捏好分寸,既让别人舒服,也会让自己少很多麻烦。



点亮【在看】,愿每一对父母心中有爱,愿所有孩子不惧未来!




* 作者:叶姐,一个爱旅游,爱写作,以笔谋生,以字共情的小资女性。专注于女性情感解读,婚姻分析,在这里一起看见幸福,看见成长。公众号:沉浮婚姻(cfhynyq)欢迎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