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房价鄙视链顶端的香港:自由的极致还是资本的尽头?

2017-09-20 三万 米筐投资

▲米筐投资提醒:本音频大小1M


在地产圈,有一长长的链条。在开发模式上,县城学市里,市里学省会,省会学北上深,而北上深,学香港。


同样依托这个链条,在投资者眼里,这是一条降维打击路线,北上广投省会,省会去投市里,市里秒县城,而教会北上广深“做人”的,则是站在塔尖的香港。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链条?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因为香港发展比内地要早,我们走的不过是人家走过的老路,尤其是房地产模式上,更是照搬的香港模式。


那么可以说,大陆将来要走的路,就是香港今天正在走的路;大陆城市的未来样板,就是今天的香港;香港今天的社会问题,也很可能在我们的明天出现。



当下的香港如何,每个人心里都有把尺子。有人看到自由法制,有人看到高楼林立,有人看到金融业繁荣昌盛,有人看到影视剧明星,有人看到奶粉手机代购,也有人看到没落港du….


今天,我想请问,如果有人掏钱,让你去体验全香港租金最贵的房子,你乐不乐意去“爽一下”?


自由的极致:无处安放的底层


好了,如果你的回答是愿意,喏,下面就是你要住的“房子”:



寸土寸金的香港,租金最高的并非山顶豪宅或国际金融中心,而是全港十八区中最贫穷的深水埗。


劏(tang)房。或许我们很多人连第一个字都会念错,劏(tang):切割的意思。极其狭窄和压抑,然而,在香港,这竟是租金最贵的,还不算隐藏在街角巷尾的笼屋(就你家养金毛用的铁笼子)、棺材房,每呎(约0.09平方米)租金最高可达300港元。差不多一呎260元人民币,用我们的计算方式的话,一平米租金要3000人民币,看好了,是一平米。


那住这种房子的有多少人?20万!!!而香港人口,2016年统计的,是737万。


可能会有人说,内陆也有,住群租房的、租地下室的、打工租床位的,不比这强多少。


可能说这些话的人都忘了,内陆即便住这些地方的,他们大部分有个东西叫“老家”。住地下室租床位都不是一辈子的,即使是回18线县城老家,依然有个宅子,更何况地下室群租房,租金很便宜。而香港底层,退无可退。

不知道各位如何看待上面这几个词,香港曾经标榜“自由之港,法制之港”。但是任何事情走向极致,必然会有副作用。在竞争的社会,自由平等的极致,是对弱者的毁灭。


这里扯点私料,本人是比较畏惧有人跟我提“自由平等”的。小时候,家里买糖,我跟我哥放学,都想第一个跑回家吃,然后我哥就说公平点,咱俩校门口一起跑,谁第一个到家就是谁的(自由、平等),结果大家肯定猜到了,他比我大跑的比我快,糖全让他给占了(私有),我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最后还是我妈出面,我才尝点甜头。现在有人一跟我谈咱俩自由平等竞争某个东西,我心里多少都会有点阴影,因为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竞争的优势。


自由和平等本身并没有错,它是我们生来的权利,但它在竞争中适用么?它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底层人觉得只要努力也能过上精英般的日子,而精英知道底层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过上他们的日子。于是双方都极力支持自由和平等竞争。


底层人误以为自己是精英,而精英则知道,这个世界是28分化的,那些人永远不可能抢得过自己。一个活在梦中,一个活在现实。


所以当自由平等竞争走向极致,不加干预是非常可怕的,财富的收敛效应会非常明显,财富会越来越向塔尖的少部分人聚集。所以在香港,有人开始仇视首富李嘉诚,反感四大家族,说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吸干香港三代人的基础上的。李嘉诚有错么?不是自由竞争,平等竞争么?然后极力强调私有化么,保护私有财产啊?我有能力我才赚的,你赚不到还不是你弱你垃圾。


极致的自由平等竞争,最终就是自然界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是自然界弱者可以死去,而人类社会,不允许弱者死去。这才是麻烦的。


香港的今天,未来的大陆城市样板,我们要不要?想不想过这样的模式?


资本的尽头:年轻人去卖保险


过去的香港曾经非常骄傲,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不过,事情终归还是有两面性的。


在高企的房价和租金面前,特区有三个地方做得很不好,没有充分重视年轻人的发展。特别体现在三个“上”:“上楼”,没希望;“上流”,没机会;“上位”,很困难。


香港地价很贵,房价也可能是全球最贵的。所以,现在香港年轻人要跟父母一起住的越来越多。


香港和新加坡一样,拥有着发达的金融业,但同时,香港却没有新加坡发达的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危机在加剧。因为租金比较贵,为了维持这个租金香港的就业面越来越窄,大部分人只能去选择做金融。可是,高精尖的金融业只能提供大概25万个相关工作,但香港却有400万的就业人口,其他人做不了金融就没高收入工作可做了。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卖保险,就连一些TVB边缘明星也转行卖保险。


资本的极致,世界金融中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荣光,它的负面作用,同样令底层人民难逃煎熬。制造业空心化并不只发生在香港,目前的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金融危机后数次QE(放水救经济),最后只有华尔街受益,普通人生活仍没有改善。


不知国内几家争夺金融中心的城市,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要不要走的这么极致化。


计划与市场之争


看到这估计会有人说,老万,你个臭不要脸,看你上面说的,竟然反对平等自由竞争,竟然讽刺人家香港,你怎么膝盖这么软,跪在强权之下。且慢,这些还真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时他谈到的。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里面深入的分析了香港的过去和未来。


(PS:梁锦松,你可能不熟悉,但他老婆你应该知道:跳水冠军伏明霞)


香港如今面临的问题,有很多正慢慢在内地上演,劏房、制造业空心化、财富聚敛,弱化版不就是群租房、全民炒房学金融、有钱人越来越有钱么?


还好,相信大陆领导一定是看到了。所以才有了房产改革,转头学习新加坡模式;才有了金融压缩降低金融业比例;才有了市场管制,严查市场乱象。


不过,市面也伴随着另一种声音“国进民退”“开倒车”“重回计划经济时代”。事实上这种争论不是今天才有,吴敬琏厉以宁争了大半辈子没分出个胜负,今天站在台上的成了张维迎林毅夫辩个没完。


每当看到这样的论调,我都会想起上学那会,马哲老师给我们出的一道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搞家族企业还是职业经理人模式?”当时我选的是职业经理人,因为家族管理容易混乱,老师反问我那你看富豪排行榜,怎么都是家族企业;有同学选家族企业,老师又说那家族模式很可能死在企业管理。


最后老师嘿嘿一笑:“任何形式都不该成为目的,而应该是手段。”同样,计划也好,市场也好,都应该成为手段,而不是我们坚持的目的。


想了想,还是总设计透彻:理论要结合实际,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长按二维码加作者 米筐三万 微信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回复“转载”获取须知。

商务合作:185 0043 0043(电话同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米筐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