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盘大棋!楼市调控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的诅咒!

2017-09-27 A先生 米筐投资

▲米筐投资提醒:本音频大小1.3M


前言:

关于本次席卷全国的楼市调控,各种分析和评论已很多:打压房价抑制暴涨的有之、保护房价防止下跌的有之、保外汇阻止资金外逃的有之、驱赶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有之……


可如果我们再放大些格局、站更高的角度、用更宽广的视野,从ZF和高层的立场出发,本轮调控或许更有深意。


1

既得利益者


经常出国的人都有一个切身感受:在国外,基础设施的改善慢如蜗牛爬步,修一条铁路/建一座桥梁/改扩建一个机场实在太难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完工、没有施工、甚至还在规划草纸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为什么?障碍太多!


首先纳税人不愿意,因为会为此增加自己的税赋;

议会审批通不过,反对党“为了反对而反对”让议案一再搁浅;

审批通过了,因为土地私有,业主也不一定同意,或者就要天价赔偿金;

这些都好不容易搞定了,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又出来阻挠了;

千难万险终于捱到施工了,工会争取的劳工权益使得工人每周只能工作40甚至35小时,一下班就撂挑子走人,当然更没有加班/赶工期一说,项目进度因此慢如龟速。


1997年前后,香港为了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计划了建造租赁房(相当于国内的经适房/廉租房)的“八万五计划”。不巧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楼价大跌,最大跌幅一度超过50%,相当一批买房人(香港几乎都是按揭供楼)由此进入负资产,经济衰退造成的失业者因月供压力自杀跳楼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一场据称有50万人参与的YX最终迫使当局放弃了“八万五计划”。


于是就有了当下的困境:香港楼价在2003年触底后快速反弹,今日楼价已接近当年最高点的两倍。与此同时,经济全面进入地产/金融寡头垄断的局面,香港年轻人看不到出路——上车(买房)难、上流难、上位难。一套50平的房子成了终身奢望,可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的仅仅23%左右。反课改、限双非、控购奶粉、抵制大陆人、街头暴动……


▲广为流传的一张香港阶层固化图


为什么某个地区一旦进入发达经济体后,其GDP增速就下来了呢?答案是既得利益者形成了,经济再要发展就得触碰他们的利益。


他们曾经是经济的助推器、繁荣的守卫者,一旦成了既得利益群体就成了发展的最大阻碍——稳定收入的中产、选民支持的政党、私有土地的业主、环保/动物保护组织、已有岗位的工人、地产商、金融机构、甚至也包括已买房的业主(大陆同样如此,每次房价下跌都不乏业主拉横幅痛斥“无良”地产商降价)……


出现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阶层的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想象共同体的崩塌。


2

想象共同体


为什么南部黑非洲国家内乱不止、种族冲突不断?为什么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宗教氛围浓厚?为什么拉美治安混乱、社会溃败?


因为它们缺乏想象共同体!再通俗点说就是没有凝聚力!


南非洲国家的形成非历史自然造就,而是欧洲殖民者恣意分割的,所以当地百姓只认同部落而不认同国家,为了争取各自部落的利益就彼此间打的不可开交。


南亚国家族群复杂、语言复杂,历史上既没形成统一的国家,也没进行充分的民族融合,不得已,伊斯兰教/印度教就成了凝聚各族群的纽带,宗教氛围浓厚也就顺理成章了。


拉美贫富两极分化、底层跟中/高层相互对立、老死不相往来,没有想象共同体,所以社会混乱溃败不已。


▲印度除了种族众多,语言也及其复杂:主要语言有400多种,列入宪法的语言就有18种


美国虽仍是世界霸主,但其地位却摇摇欲坠,就是因为其内部分裂、想象共同体的崩塌:


上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盛行后,出现了新一代群体,如女权主义者群体、LGBT群体(男女双性恋/同性恋/变性恋);

历史遗留下来的黑人后裔群体;

不断增多的拉丁裔(主要是墨西哥移民)群体;

全球化获益者的东西两岸科技/金融行业群体;

以及全球化受损者的中南部白人群体……


这些群体间价值观各异、利益冲突不断,族群割裂不断加深,美国也再不是建国初期的那个“美国梦”时代。


而中国有族群融合的漫长历史、有5000年的共同文化、有同一的语言文字、有占90%以上的最大主体民族,而这就构成了我们的想象共同体,成了凝聚全体国民的最大公约数。其族群割裂、想象共同体破灭的最大风险就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阶层固化(当然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也需要调整,因为它未起到构建想象共同体的目的,反而在极力塑造各民族的差异性——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地域归属、风俗习惯等)。


本轮调控中的租售并举、商品房配建保障房、市区内低价卖地建造租赁房、要求拆除商品房和保障房间的栅栏等,就是让各阶层间保持直接的、面对面接触和沟通的机会,避免族群割裂,哪怕是弱联系也有利于维持想象共同体。


3

效率的边界


如果再深究本轮调控,会发现背后的财富转移逻辑:


限贷限购利率上浮,是杜绝社会财富通过房产进一步向有钱人聚集;

新房价格低于周边二手房价,是开发商向购房者转移财富;

商品房配建廉租房,是商品房业主向廉租房租户转移财富;

市中心低价卖地建租赁房,是ZF(准确的说是全体纳税人)向租赁户转移财富……


有人看到这就开始嚷嚷了——没有新增财富,只有存量财富转移,会影响劳动的积极性,只会养懒人。错!因为过犹不及,效率和公平哪一个走向极端都会影响财富的创造,效率是有边界的,欧洲是公平的极端,而香港则是效率的极端。


2000多年的王朝历史,让国人知道了只讲效率就会财富聚集贫富分化,最终造成底层起义、朝代更迭和生灵涂炭;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让国人学到了只讲公平平均会挫伤劳动的积极性,经济会崩溃。只有公平和效率达到动态平衡、贫富分化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才能最大的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来创造财富。


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等是转移富人财富给穷人的重要方式,但从欧美实行的效果看并不理想——要么影响富人创富的积极性(法国提高富人所得税后,引发一批超级富豪移民他国)、要么富人通过其他避税方法逃税(如美国富人都通过海外账户逃税)。而这些税在中国实行,不仅条件不具备,还有可能打击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还好有强势ZF,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财富的再分配。


屁股决定脑袋,格局决定视野。


普通老百姓跟高层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一样,普通人注重细节和个体——自己利益如何、周边人利益如何、某一小群体利益如何;高层看的是大面和整体——大部分人的利益如何、整体财富增长的如何。


普通人看到了QC的惨烈,高层看到了高铁/高架的修建、经济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善;普通人看到了3000万人大下岗,高层看到了国企改革的成功、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普通人看到了知识产权的侵害和利益的受损,可国外现成科技拿过来就用,干嘛要保护知识产权?那得花多少钱、费多少外汇?当国内科技与国外相差不大,山寨已穷途末路时,所以现在ZF就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了啊。


ZF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进城,就是让绝大多数人有房住,就是让一大批人成为中产,可到底能轮到谁、能具体到谁头上,那就看个人的努力和运气了。


4

调控的逻辑


本次调控的深意就是杜绝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保持阶层流动的持续。


2016年房价的暴涨,引发阶层固化的争论——一套房决定一个人的阶层、买房就是搭载了一趟财富的高铁、再怎么努力这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以致民怨沸腾,并直接营造了消极怠工的氛围,挫伤国民创富的积极性。


房价上涨刺激了百姓的投资需求——买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卖,这种需求被激发放大就会造成金融风险。另外,高房价直接抬高了城市的运营成本和生活成本,阻碍了城市化的速度,让后来进城的人接盘之前买房的人,使后者成为食利阶层,激发了不劳而获的思想。


所以,去年10月全国一盘棋开始楼市调控,就是为了摁住房价暴涨的势头、打击房价继续暴涨的预期、抑制炒房致富的心理。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被打破的过程——城市新区的建设、城市中心的转移,是打破了老城区居民这个既得利益群体;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经济的进步,是打破了商铺持有者和传统行业这个利益群体;高铁的建设,是打破了航空业、传统运输业这个利益群体。


也许既得利益群体的形成不可避免,阶层固化的趋势不可改变,贫富两极的终点不可逆转,但我们应尽力让财富的聚集慢些再慢些、固化的时间长些再长些。


百姓开始支持的政策,最终未必是好政策;百姓开始反对的政策,最终未必是坏政策。


那当下这个时候,到底买不买房呢?


如果你是刚需,首付款能筹集到,且月供没问题,遇到合适的可直接入手,现在ZF压着房价等你上车,你还磨叽什么呢?


如果你是投资,运用的是高杠杆,我建议你缓缓,未来两三年房价稳定是大概率事件,房子不涨就是亏啊,高杠杆投资应是在房价暴涨前买入;如果资金够多,也有购房资格,几年的现金流也没问题,遇到合适的也可入手。


因人而异、相机而动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长按二维码加 米筐A先生 微信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回复“转载”获取须知。

商务合作:185 0043 0043(电话同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米筐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