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谈倪瓒

2016-06-07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小谈倪瓒

文_夏启雷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自从在上海博物馆开始接触倪瓒的绘画作品后,对于倪瓒的理论认识开始上升到更加直观的层面,对于倪瓒的个人兴趣也与日俱增。落笔如下,谈一点点对倪瓒的认识:





关于生年


  倪瓒的出生年代一直是有争议的。长期以来一直被认定在元大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301年这个说法从倪瓒死后到现在几乎没人提出异议。这个说法是根据与之同时期的倪瓒好友周南老为他编撰的《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的陈述。因为周南老与倪瓒友善多年,身为好友,自然是不会把倪瓒的出生年代弄错,所以大家一直沿用这个说法至今。




  但是倪瓒在《清閟阁全集》卷五中有一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出生时间,现引用如下,“乙未岁,余年适五十,幼志于学,皓首无成,因诵昔人知非之言,慨然永叹,赋此。阴风二月柳依依,隐映湖南白板扉。旅泊无成还自笑,吾生如寄欲何归。美人竟与春鸿远,短发忽如霜草稀。五十知非良有以,重蹉学与寸心违。”诗中所到的农历乙未岁,是公元1355年。这一年倪瓒五十岁,从这里我们判断出他出生在1306年,而不是周南老所说的1301年。相信倪瓒是不会把自己的出生年代弄错的。而相同的考证也可以参见香港大学李润恒先生关于倪瓒的文章。他是国内比较早的研究倪瓒的学者之一。





谈一点我知道的倪瓒


1、关于倪瓒的历史归属

  记得在明朝后期,倪瓒的后人写过一篇文章歌颂倪瓒的民族气节,因为倪瓒一生未曾出仕元朝,后期甚至一直在江湖流浪直至终老。而明政府更是以倪瓒为文人忠贞报国典范来团结汉民族的知识分子以在文化上抵御满清的侵略。但是从更多的史实上看,倪瓒并不是像他后人那样,如果一定要对倪瓒的历史归属进行定位的话,那倪瓒是“元处士”,正如他的朋友周南老在给倪瓒的墓志铭里说的那样。




  历来对倪瓒的定位,更多的是说他是一个有很强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实际并不如此,首先,倪瓒的先人并不是地道的汉人,而是从西域进入中土的;其次,倪瓒的出生年代1306年,正是元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在传统的封建教育体系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忠诚的对象并不是民族,而是国家和国家的统治者。换言之,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来少数民族王朝中,或者汉人王朝中有很多的非统治民族知识分子的身影。倪瓒也是这样。而倪瓒一生未曾仕元也并不能说成元初文人钱选等人那样的民族气节,孰不知在由元入明以后,倪瓒一样没有出仕,即使在元末朱元璋和张士诚交恶之际,而张已经自立吴王并取得苏松地区的实际统治权的时候,倪瓒一样没有出仕。可以说倪瓒是一个不想跟任何政府挂上钩的人。而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倪瓒在其诗作中多次表现出的对至正年代的怀念,以及对于元室的忠诚,甚至在元亡之后,倪瓒作品中也不采用明洪武纪年,而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方式来落款,凡此种种实在无法让人把倪瓒跟汉人狭隘的民族气节联系起来。




2、从心里学角度来看倪瓒的洁癖

  倪瓒的作品通常体现出来一种空灵的意境来。因此倪瓒的作品甚受文人阶层的喜爱,而尤其是倪瓒那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更使人们对倪瓒作品的喜爱有了理论的依据。通常我们在看倪瓒画的树的时候,总是一种萧瑟的美,树木干枯,多用枯笔构成。而树木枝条也不是很有生命力,上面只有寥寥几片树叶子。因此人们将树木所流露出的感觉,与倪瓒作品中山水的感觉相对应。尽管从整幅作品来说,山水树木房屋楼阁人物走兽等等所反映出的气息感必须一致,可仔细想想,倪瓒在绘画中将树画成这样必然有他内在的原因。

  在我看过的文章中,有一篇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我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其观点云:倪瓒树木所表现出来的萧瑟之态实际与倪瓒内在的洁癖有很大关系。




  乍一说来,这个观点很难成立。然而在对比了一些倪瓒的历史故事并结合当下心理学对洁癖病人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却很容易就论证了这个观点。

  倪瓒的洁癖是很多史料中都提到过,很多描绘倪瓒的肖像画中也或多或少地有倪瓒洁癖的暗示,最经典的一幅在倪瓒的身后有两个侍读的小童,其一手拿拂尘,其一手捧一个陶罐儿。这幅作品有倪瓒朋友的款识,认为画得很像。小童手持之物正是倪瓒洁癖的写照。记得史料中记载,倪瓒院中有很多假山,倪瓒每日让家童用水把假山清洗数边依旧觉得假山不够干净。而另一则故事说倪瓒看中了一个当地有名的妓女,于是出钱把这个妓女招来侍寝,可他又觉得这女人不干净,于是一个晚上让这个女人反复沐浴直至天明,但是倪瓒还是觉得这个女人不干净而没有行房。当然,故事还有很多,倪瓒的洁癖也因此在天下文人中传送。




  我们回过头看看倪瓒身后那两个小童手里的物什,拂尘是用来掸除灰尘的,而陶罐则是装水的。这正是倪瓒洁癖的写照。

  于是我们回到倪瓒作品中来,为什么他的树会画成这样。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洁癖的心理病人,他们在有树的院子里总是花很大力气去摇树。究其原因,研究者发现树叶落下来了,地面就不整洁了,他们就要去清扫,而为了能够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病人就不停摇晃树木希望把树叶都给摇下来。倪瓒的作品中的山是一尘不染的,水是烟波浩淼的,而相对应的树自然不能是枯叶满地的。不掉叶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长叶子,因此,倪瓒作品中的树少有叶子呈萧瑟之态,绝对不是偶然的,却正是倪瓒心理洁癖的写照。




3、倪瓒的道家渊源:

  其实在写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我反复思考到底是用“道教”还是用“道家”好,最后想想还是“道家”比较合适,毕竟倪瓒没有当道士,只是接受了比较多的道家思想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文人向来是在儒、释、道三家中寻求契合点。两宋时期的文人尤其明显,但是有元一朝文人在三家之间的游走完全不同。有元一朝,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有明显的分层。一官、二吏、三佛、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也有说法是: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的社会地位低下让元朝很多知识分子笃信道教,而佛在这里我没有明确去考证过,我相信这里应该是喇嘛教,而不是汉族知识分子所说的禅。

  倪瓒的道家渊源如此说来是非常合乎逻辑的了,然而这并不只有倪瓒而已,元朝很多文人都皈依道门,这也是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系的。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