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重要展品高清图欣赏

2016-08-28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

重要展品高清图欣赏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推出的精品大展之一“石渠宝笈特展”9月8日在武英殿书画馆和延禧宫展厅开幕。《石渠宝笈》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共四十四卷。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将有近300件绝世珍品展出。


展览分为“典藏篇”和“编纂篇”两个部分,分别在武英殿和延禧宫同时展出,相互呼应,互为一体。因为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较多,该展览将于10月12日更换部分藏品,分两期展出。两个展场两期一共展出故宫书画藏品283件,展览至11月8日结束。


“石渠”一名,典出《汉书》。西汉皇家藏书之处称“石渠阁”,在长安未央宫殿北。乾隆帝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石渠宝笈》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是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石渠宝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注重揭示书画收藏、流传、辩伪的历史。展览此部分共分为皇室秘赏、重回石渠、考订辨伪三个单元。本展区展出82件(套)书画藏品,大多是历代书画中的经典之作。此一部分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和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我国最早名家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风格。东晋王珣《伯远帖》为王氏家族唯一传世真迹。其他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皆为传世绘画经典中之经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宸翰集体亮相,实属首次。




“石渠宝笈特展——编纂篇”(延禧宫),以《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及其版本与玺印五个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宝笈》诸编的内容与特征。本展区展出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诸编著录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图书善本十二册,《石渠宝笈》所用宝玺十五件,直观诠释这一书画著录巨作。为让观众获得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故宫博物院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本次展览绘制了《石渠宝笈》初、续、三编在紫禁城、圆明园贮藏书画的地图,并列举学诗堂这一贮藏地点,展出其相关文物。本部分展出的晋顾恺之《洛神图卷》,画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乙酉三十年(1765年)、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的题识与乾隆内府大臣的题识再述了《石渠宝笈》这一书画著录巨著的编纂体例与其严谨的考据特点,并生动地勾勒出乾隆的艺术趣味。


本次展览是《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第一次展览,旨在体现《石渠宝笈》编纂及其著录书画的特点,让观众欣赏书画铭心绝品,了解清宫典藏书画的聚散和特质,认识书画鉴定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价值,推动书画真伪和图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此纪念那些为书画征集、维护、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贤达之士。此外,在展览的同时,也将举办相应的学术研讨会,以展览促进学术研究,以研究来深化、拓展展览的内涵和深度。



东晋 王珣《伯远帖》


清乾隆时期,在戒备森严的内府,有一个小暖阁,名曰"三希堂"。所谓"三希",是指三件东晋时期的稀世法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法帖,以王羲之的最为有名,但最为珍贵的是王珣的《伯远帖》,唯有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东晋唯一出自名家所书写的真迹,而其他两件均为后人的临品。


这件作品的流传也颇富有戏剧性:北宋时期曾入宣和内府,后来流入民间,清乾隆时再入内府;清朝覆亡后,此帖为瑾太妃携出宫外,辗转为郭宝昌收藏,后被典当于香港一外国银行;1951年典当期满,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将此帖与《中秋帖》同时以重金购回。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

绢本设色 纵43横80.5cm


这是一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图卷

绢本设色 37.4x58.5cm


根据图左宋徽宗赵佶“瘦金体”题字:“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下书“天下一人”押,遂定为唐代韩滉作。然从时代风格看,少唐画气息,最明显的是衣纹线条颤动曲折,极似五代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另外人物头戴的“工脚上翘”的幞头形式,亦至五代才出现。同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本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卷,后半段画面与此图完全一样,故可肯定《文苑图》作者是周文矩。



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写生蛱蝶图卷画蛱蝶翩翩飞舞,下方红叶、菊花、秋草丛生,画荫下伏着蚂蚱,饶有野趣。大红蛱蝶画法细致工整,花草用墨线勾勒,用笔顿挫有致,色不隐墨,在宋代花卉画中颇为少见。



北宋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卷


此图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精品,是李公麟奉宋徽宗之旨而摹,表现了幸官马夫牧放皇家良驷的壮观,气势如虹的场景,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全卷的气势由雄壮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成疏松流畅,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画风清雅,淳朴温润,全卷构图讲究章法,疏密聚散变化有致,前半部拥塞、紧张,后半部疏散、松弛,富于节奏感,足见画者功夫之深厚,展现我国古代人的风采。



北宋 米芾 行书三札卷


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长至帖》又名《公议帖》,是对一位官居“发运左司”的同僚的祝颂之词,愿他能“主公议于清朝,振斯文于来世。弥缝大业,继古名臣”,干一番大事业。钤有“米芾元章之印”。《韩马帖》是向友人商借唐代韩干所绘鞍马图,以供过节时“贵游宴集”赏玩之需。《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钤有“米芾之印”。三札皆系米芾50岁后的晚期作品,神完气足,炉火纯青,个人风格已十分成熟。卷后有清初大书家王铎关于观赏此卷与友人的通信一封及清康熙时倪粲、方膏茂的观款。



北宋 米芾 《苕溪诗帖》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 

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 

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



北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一说宋徽宗偶遇)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历经十年创作的反映宋都繁荣的民风民俗画卷才得以现世。



宋高宗书 马和之画 后赤壁赋图卷


此图绢本,淡设色,纵25.9厘米,横 143厘米。系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面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矶下水落石出。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后幅有南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



元 高克恭 秋山暮霭图卷

纸本设色 47.5×84cm


此图是历代流传有重名的高氏之作,画重山叠岭、云烟出没的秋山风光。远山用墨线勾轮廓,加以青绿淡墨横点,概括表现烟云变幻莫测之态。山下丛林房舍,依山傍水,气韻流润。用笔兼工带写,云山、烟树信笔写之,房舍笔法工整,无率意之笔。画风学董源和米芾而又有变化,于简淡中见法度,严谨中见韻致。无作者款印。画幅右上侧有元邓文原题诗和清高宗弘历的题记。



元  赵孟頫 行书洛神赋卷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元   倪瓒 竹枝图卷


图绘一丛幽篁,清碧秀姿,在风中摇曳。绘画技法,湿笔淡墨为主,略加浓墨分出层次,笔触灵动。是其晚年之作,显出倪氏绘画中超俗绝尘的韵质。本幅乾隆帝御题诗:“风里试披清奏籁,月中乍展宛飞龙。一梢已占琅玕性,千亩如看烟雨重。乾隆戊辰御题。“钤“乾“圆印“隆“方印,朱文连珠玺。戊辰,即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乾隆帝时年三十八岁时。



元 赵雍《挟弹游骑图》


画家以铁线描和游丝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绘人物和马匹,笔力刚柔相济,用色艳而不俗,古朴典雅,整个画面人物和马匹,造型准确、神态生动、气韵流畅。



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轴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他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对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



明 沈周 桐荫玩鹤图轴


图绘远山叠翠,中景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处一叟立绿桐之下,向渡石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敬其仙风道骨,托物言志。画面清丽空灵,小青绿着色,少皴写多勾画,笔法虽略细碎,但骨力秀劲。画幅上,钤“烟雨楼”,烟雨楼为清代行宫避暑山庄一景,于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仿浙江嘉兴南湖之烟雨楼所建,此画轴曾贮于此。楼建成的第二年(一七八一)闰夏,乾隆来此避暑,见此画给人以清凉之感,又寓道家逍遥出世态度,观之可暂且放下万机之累,得片刻神往之趣,便对它喜爱有加,不仅在玉池(诗堂)处,题字“赏趣”,还在画幅上题诗,并于次年季夏农历六月,又幸临此处,再次题诗画上。



明 徐渭 梅花蕉叶图轴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在诗文、书画、戏剧创作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生韵。在大写意绘画上以卓越的成就与陈道復并称“青藤白阳“,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会稽县志》《笔玄要旨》《徐文长全集》。



清 冷枚 避暑山庄图轴


图中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


石渠宝笈特展展品清单





2015年10月12日,故宫博物院利用周一闭馆日进行换陈,10月13日,“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开始对公众开放,129件书画在第二期亮相。换陈后,“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区)展出书画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书画,其余55件均为新的展品




  作为“石渠宝笈特展”多次宣传中出现的作品,也是乾隆在《石渠宝笈》中推崇的画家,赵孟頫的《人骑图》成为第二期展品中首推的作品。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纸本 设色 纵30厘米,横5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淳化轩,七玺全。


  《人骑图》作于元代,作者赵孟頫,是宋代宗室后裔,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宋亡后居家治学,博学多才,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廷,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擅画人物、山水、鞍马、花鸟,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


  《人骑图》是赵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后所作,作此画时他43岁。图中一名红袍男子骑于马背之上,头戴官帽,腰系玉带,左手牵缰,右手持鞭,神态优雅自足。马匹劲健有力,左前蹄微微抬起,呈行进之势。画面布局、人物形象和马匹的写实画法,都带有唐代画风的痕迹。


  画中作者自题:“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 体现了画家自信的创作态度。


  《人骑图》汇集了赵孟頫的弟弟赵孟籲,子侄儿孙赵由辰、赵雍、赵奕、赵麟,共赵氏家族五人的题跋,在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并不多见。




  东晋 顾恺之 列女图卷(宋摹)绢本 设色25.8X470.3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顾恺之所作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


  卷首书“顾恺之□女□”,下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该卷经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著录。






  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24.5X69.9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作者是唐太宗时直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唐太宗经常将所收藏的法书真迹交由冯承素等人临摹,之后再赐给诸臣。冯承素的书法在当时被评为“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与文人墨客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稧饮酒赋诗的场景,抒发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王羲之在微醺的状态下书写出来的《兰亭序》清新优美,飘逸潇洒,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在众多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精美。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极为自然生动。启功先生也曾经高度评价冯摹兰亭,他说:“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此卷引首有乾隆皇帝题的“晋唐心印”四字。因卷首有传为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所以也称“神龙本”。“神龙本”将原迹中的“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的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纤微备尽,自然生动。卷后有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项元汴等题跋和观款共计24则,钤印180余方。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 设色40.3X70.5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乾清宫,五玺全。

  《重屏会棋图》作于五代时期。作者周文矩,是南唐画院翰林待诏。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周文矩便以擅绘人物、车马、亭台楼阁以及宫廷贵族生活题材画而知名。


  《重屏会棋图》既是一幅反映宫廷生活的纪实性图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画面描绘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下棋的情景。画中正面而坐观棋之人即为李璟;与李璟同榻而坐稍偏向左的是太北晋王景遂;两位对弈者,是齐王景达和江王景逿。作为写实性的绘画作品,画家在逼真地刻画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时,也真实地描绘出室内的生活用具,如投壶、屏风、围棋、榻几、茶具等。这些具体的形象为后人了解古人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具有宫廷特色的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参考。“重屏”的意思是因为画中的屏风里又画有屏风,因而得名。


  清逊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带出宫。1949年后,经由国家文物局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 纸本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


  第一开:山堂帖,录自作七言绝句二首。书风已入极晚年:笔画圆劲老辣,无意于佳,而姿媚之态自然流露。“吉祥院”与“山堂”(即有美堂)皆杭州名胜。


  第二开: 纡问帖。行书十行,字势开张流利,但仍多用丰腴的重拙笔画,是作者书风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畅过渡期的作品。


  第三开:蒙惠帖。内容为鸣谢赠花。上款“公谨太尉”,据考为作者友人李端愿。此札字体圆润端谨,使转精彩绝伦,虽仅二十四字,却为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第四开:别已经年帖。行草书十一行,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此帖的“笔性”与蔡襄书明显不合,应是名“襄”的另外一人所写。


  第五开:扈从帖。内容为鸣谢赠物,写作时间亦与蒙惠帖相近,惟书非经意,信笔而出,风神恬淡。


  第六开:京居帖。内容为友朋间的泛泛问候。书法属中年期。前五行行楷,清健圆润;愈写手愈顺,后四行便夹用草书,明显提速,痛快淋漓。在蔡书中别具一格。


  第七开:入春帖。内容主要是告知对方自己“今又蒙恩,复供旧职”,作者时年四十岁。用笔轻灵优雅,更是册中唯一的草书书札。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