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扬州八怪之高凤翰

2016-10-30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草堂艺菊图

108.1×50.7cm 1727年

无锡市博物馆

扬州八怪之高凤翰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诗、书、画、印皆善,尤以绘画闻名,主工花卉与山水。清代画家凌霞在《天隐堂集》中将高凤翰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位列金农、郑板桥之后,排第三。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诗、书、画、印皆善,尤以绘画闻名,主工花卉与山水。清代画家凌霞在《天隐堂集》中将高凤翰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位列金农、郑板桥之后,排第三。




高凤翰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山东胶州一户半耕半读、亦农亦盐的家庭中。19岁那年,高凤翰娶胶州富豪傅文学之女傅尊古为妻,婚后生育二子一女。傅尊古对高凤翰关怀备至,毕生随其颠沛流离,患难与共,生活困难时,又以典衣倾奁支持高凤翰从事艺术。



花卉册之一

29.8×44.5cm 1725年

故宫博物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秋,27岁的高凤翰赴江西,在滕王阁拜见著名画家沈宗敬(恪庭),与之探讨诗画,相互赠答。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济南东归,住在安丘好友张在辛家。张工书画、篆刻,收藏极丰富。高是张的忘年之交,高在张府得见许多金石书画珍品,受益匪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先后漫游德州、济南、诸城、莱阳等地,游览名胜古迹,以诗文书画会友。这时的高凤翰可谓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江山已入画,意气亦凌云。



梅石图

120×47cm 1726年

故宫博物院


然而少年早慧的高凤翰从20岁开始,三次应乡试,却屡试不中,自叹“埋头荒村,郁郁看屋壁者逾二十年”。直至雍正五年(1727年),44岁时,胶州知州黄之瑞以“才能卓著,孝悌著闻”保举他应“贤良方正”特科,考列一等。之后,又代任仪征县丞兼委管“泰州坝监挚”,掌管盐务。初赴任无衙署,舟中公事,自嘲为“河上勾当”。同时,创作了《坝上图》《岳墩九日图》等一批画作,记载泰州的风土人情。




高凤翰孤傲不羁,《泰州志·名宦卷》记载:“高凤翰字南阜,山东人,雍正年间,官泰坝监挚。时缺,系新设凤翰莅任后,多有创建,喜吟咏,暇日与兴化郑燮,邑中王家相,田云鹤等辈唱和,晚年病右臂,以左手写书画,尤精草隶。”




右手病废,对于一书画家而言,真乃天妒其才。但倔犟执拗的高凤翰又以惊人的毅力改以左手书写。此时他还特治了一方“一臂思扛鼎”印,以示意志。经此大变,高凤翰已无心仕途。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摆脱官场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以鬻字卖画维持生计,体纯素而性道澄明,书画面貌焕然。就在此时,郑板桥慕名来访,二人结为莫逆。郑板桥赞其画作:“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他在扬州同金农等人也十分的投契,且多获资助,从此“西园左笔”闻名扬州画坛。他在给友人的信中道:“弟右手之废,其苦尤不胜言。近试以左腕代之,殊有大味,其生拗涩拙,又万非右手所及……”



指画山水花卉册之二

23.4×30.3cm 1736年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胶州一带连年灾荒,高凤翰只能以典当衣物田产、出卖文物字画为生。没有宣纸,则以糊伞的毛头纸、纺织品包装纸代替。在高凤翰返乡的同时,好友郑板桥恰也轮官至范县、潍县。此间,高凤翰送给郑板桥一方名叫“映碧”的砚台,那方著名的“七品官耳”印章也出自高的刀下。高凤翰曾作《忆郑板桥》:“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怒有怪情。便去故乡寻旧迹,断碑犹爱板桥名。”两年后,郑板桥趁视察灾情到胶州三里河村看望高凤翰。此时高的病情已十分严重,却欢喜得流下眼泪,平生收藏变卖殆尽,庭有余闲,而家已无长物,房子则是倒的倒卖的卖,仅存破烂不堪的三间竹西亭。郑板桥挪出12两俸银给了高凤翰,这让高十分感激,遂把手头珍藏的他与王蓍合作的书画长卷题跋后赠给郑板桥,跋曰:“邻县远来二百里,清俸分颁十二金。更识临风脱手处,前时不尽故人心。”



草书 轴纸

152.8×42.4cm 1740年

辽宁省博物馆


高凤翰善诗,且诗格甚高,出语意气真淳,造句平淡天真,甚为自重。自成集者有《击林》《湖海》《岫云》《鸿雪》《归云》《归云续》《青莲》等七册,凡三千首。其诗皆为现实主义题材,入野看山,得山水真趣,或真或幻,皆笔头灵气,曾言:“诗有异境,有妙境,不是日对妻孥,株守荒村所可得。”




高氏族弟高研村《订选南阜老人诗卷序》云:“兄少时尝以诗受知渔洋山人,许为弟子,未及上谒而殁,犹留遗言,令拜墓下,称私淑云。”说的是王渔洋曾对高凤翰的诗作欣赏有加,由于生前两人未能谋面,故王在临终前,曾嘱咐收高凤翰为私淑弟子。 



草堂艺菊图

108.1×50.7cm 1727年

无锡市博物馆


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1]。举孝友端方科,后官署徽州绩溪知县。早岁知名,尝奉渔洋(王世祯)遗命,为私塾门人。后又受尹元孚(会一)、卢雅雨(见曾)知遇。工书、画,草书圆劲。善山水,纵逸不拘于法,纯以气胜,兼北宋之雄浑,元人之静逸。花卉亦奇逸得天趣。嗜砚,收藏至千馀,皆自铭,大半手琢。究心缪篆,印宗秦、汉,苍古朴茂,郑燮印章,皆出沉凡民及其手。晚病痹,用左手挥洒,笔愈苍辣,因镌“丁巳残人”、“尚左生”二印。著有《南阜诗钞》、《砚史》。卒年六十六。自撰生圹志。




高凤翰天资聪颖,童年时代就从家中藏书中学到不少东西。后来受当地名儒李世锡的指教,奠定了国学基础,对其后来在艺术方面的造就有很大的帮助。




19岁那年,高凤翰参加科考中秀才,次年去济南参加乡试,后又两度赴省,但屡试不中。




后至45岁,高凤翰方由胶州牧黄之瑞荐举应“贤良方正”特考,考列一等,授任安徽歙县县丞。在官场派系斗争中,高凤翰受诬下狱,经历了一番磨难。后虽冤案得昭雪,但使他对仕途失去了兴趣。




去官为民后,高凤翰侨居扬州,寄宿佛门僧舍。55岁时,他右手病残,改用左手舞文弄墨,自号“后尚左手”,刻制“丁己残入”石章一枚,标志在丁已年病苦废右手。他在扬州同“扬州八怪”一班文人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自己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




  59岁,高凤翰返归故里,8年后病逝。

高凤翰在文学艺术诸多领域有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的书法,他的绘画,他的诗作以及他的篆刻和藏砚都值得一提。高凤翰的右手书法严谨流畅,左手书法上溯魏晋风格,继承元明笔法,气韵流动,古趣横生,被人誉为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以左手擅长书法的,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当时能得到其只字片幅不是易事。




高凤翰主工花卉山水,宋人雄浑之神和元人静逸之气在其作品中同时流露,艺术造诣十分精湛。高凤翰的画不拘成法,因而被人归于“扬州八怪”,也有将他列为“画中十哲”的。高凤翰的传世作品有《牡丹竹石图》轴等,并著有《南阜山人诗集》、《砚史》等书。高凤翰在一黑陶罐上的诗刻和画有三足陶器的《博古图》花轴引起山东大学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后人们按图上提供的信息往胶州三里河求索,终于发掘出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青岛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高凤翰的诗成名较早,青年时代即负盛名。他的诗颇得明士王士祯的首肯,曾受渔洋遗命为私淑弟子。高凤翰文思敏捷,一次在两江总督尹继善举行的酒宴上,以雁名题,高凤翰提笔立就,其中不乏佳句,令友人交口称赞。他的诗、书、画、印被人称为四绝。高凤翰的藏砚也被人们肯定。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他天资聪颖,很小就能吟诗,可惜仕途并不通达,44岁时才以县丞试用,虽有调迁,但终未能显赫。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因为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座上客,在卢见曾倒台时受了牵连,丢掉了并非锦绣的前程。




     受挫后,高凤翰便寓居扬州,开始了他鬻字卖画的生涯。不料,正当他潜心艺术之际,右手突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作字画。接连的打击,使得他有些措手不及。试想,他一定苦恼过,失望过。最终,他还是用左手拿起了毫管,重新起步,再做探索。


   尽管是同一个大脑支配,左手却不像右手那么听使唤。写出来的字,与想象中的简直是大相径庭,甚至大有桀骜不驯之势。他也许有气极败坏之时,将笔掷于案上,而跺足长叹。他也许是在偶然一瞥中发现,这种不驯服的笔触,不正是他以往苦苦追求的天趣与老辣吗?平时,右手太听话,太认真了,所以很难体现出这种效果。现在左手却在生涩中,露出了这种渴求的表现方法的端倪,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坏事中的好事呀!




   无意中厾破了悟性的窗纸,高凤翰超脱了,兴奋了,以他顽强的意志,明澈的肝胆和刚刚开发的右脑支配下的左手,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