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大千的花卉蔬果,温暖了一整个冬季!

2016-12-23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张大千的花卉蔬果

温暖了一整个冬季!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铁骨寒枝花更刚,清姿元自傲冰霜;

一生不解朱夫子,认作人间时世妆。

——张大千 《题画梅》




张大千的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此花卉蔬果册页居士用笔潇洒准确,敷色鲜丽见层次,线条运用拿捏恰到好处,花卉蔬果皆自然天成之趣,此皆极具功力,极尽用心之能事,可谓方寸见大千。




凡我所见,皆我所有!

——节选自 张大千《对小民的谈话》




中国画讲究寄托精神所在。譬如中国历代画家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有人认为是属于一种僵化的心态,其实不然,这就正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画家如果画梅、画菊赠人,一方面自比梅、菊之“傲霜”的风骨,和“孤标”的气节,另一方面也是将对方拟于同等的境界。这是期许自己,也是敬重对方!中国画这种讲“寄托”的精神,实是可贵的传统,也是有别于西画的最大特色!

——节选自 张大千 《对谢家孝的谈话》




西人初不解我国山水画理,每讥山上重山,屋后有屋,窗中复可见人。今有飞机摄影,始诧为先觉。老杜诗云:“决眦入飞鸟,”(将)山水画诀,一语道破。故董文敏云:“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

——节选自 张大千 《题峨眉山天门石接引殿》




艺术到了最后的境界,都是通的,唯一不同的是所用的工具和风俗习惯,其他原理都是通的。

——节选自 张大千 《对台湾记者蔡文怡的谈话》




中国画三千年前就是抽象的,不过我们通常是精神上的抽象,而非形态上的抽象。

——节选自 张大千 《对谢家孝的谈话》




当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完全满意的时候,也许就是他死的时候。

——节选自 张大千 《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的谈话》

1972年3月25日 洛杉机




要善学善变。善于学习他人之长,看到一件作品,要分析,要深入进去,才能领会精华和糟粕。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就是首先要学得进去,要又能变得出来。先是师他人之迹,然后才能进而师他人之意。不能人云亦云。

——节选自 张大千 《对大风堂弟子萧建初的谈话》




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节选自 张大千 《画说》




画画并不难。如果你画美人不成,可改画钟馗;画钟馗不成,再改成石头。

——节选自 张大千 《在台湾川康渝美术研究筹备会上的讲话》




一个画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师今人,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兼效百家。

—— 节选自 张大千 《对大风堂弟子陆元鼎的谈话》




我们都喜欢用旧纸,并不是纸放旧了就好画,实在是古人做事不肯偷工减料,本质好就好用。

—— 张大千




有至友尝谓:“大千题画,不错不脱,必为赝本!”如此画竟夺三字,良可笑也!

—— 张大千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

—— 张大千




今人但知清湘恣肆,而不知其谨严;但知清湘简远,而不知其繁密。学不通经,谓之俗学,书不通篆,谓之俗书,画不抚古,为之俗画。

—— 张大千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小白

本文/图片 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 阅读更多《近代研究》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