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3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骂他无教养易,破地铁、渣、男三者代表的大都市生活困境难 | 冰川时评

2017-03-06 张丰 冰川思想库

事实上,外地人去北京并不是去“抢夺”的,而是去“创造”的。大城市的砖瓦、地铁都不是靠一小拨人去堆就够的。



一位男子在北京地铁上辱骂两位女子,并在列车停靠时,将其中一位用力推出列车门。此事经网络曝光后,北京警方行动迅速,目前已“查获”该名男子,确认其姓为张。警方在通报中强调:“维护公民人身权利和公共秩序是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对于违法行为,公安机关会依法予以坚决打击。”


“外地人歧视”


根据媒体报道,张某当时可能正在玩游戏,因为对两名女子的打扰非常不满,瞬间爆发,破口大骂。但是,他辱骂的却不是“打扰行为”,而是“外地人”。在辱骂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到两名女子的“外地人身份”。有网友指出,这名男子的口音也不像北京人。


要从一小段视频来区分口音并不容易,而且,很多外地人在北京住得时间久了,也会在说话时多少染上一点京片子的味道。由于公安机关还没有公布更多细节,有网友猜测,整个事件可能是一起策划。


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件“小事”毫无疑问已升级为一桩公共事件,这名男子甚至在网上被赋予了一个“地铁渣男”的专有名词。作为一种互联网传播的结果,这个词代表着公众对此事件的共识:它是一桩有关都市人生活的极度不文明行为。


▲事件现场(取自视频截图)


地铁、渣、男,这个词组的三个要素,都代表着大都市人生活的困境。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就举过几个例子,说在北京曾经向几位年轻女性求助,都获得了热情的帮助。言下之意,北京的男性,就没那么可观了。


地铁虽然逼仄,但却是北京最平等的场所之一,承载着土著和北漂共同的梦想。视频中这位小伙子在辱骂两名女子的时候,多次指责她们的外地人身份,确实让人难以理解。但不管怎样,这起事件已然是公众事件,且伴随着某种“歧视外地人”的公共情绪。


事实上,在这起“渣男”辱骂女子事件发生之前,在网络上就发生过不少本地人与外地人相互辱骂的事,而且这档子事都已成为了常态。这位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年轻人,很可能在事发以前就受到了这种不良的公共情绪的影响。


逼仄空间的生存


事件一出,就有相关报道跟进,网友纷纷指责“人心冷莫,事件现场无人挺身而出”。是,这确实挺悲凉,但是我们也不妨思考下背后缘由。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地铁是一个很有压迫感的场所。北京地铁的拥挤度,常常让那些偶尔赴京的外地人感到震惊。动辄一两小时的通勤时间,也让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累而紧张。


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北漂,在地铁中都不会有太好的体验。能挤进去,到站后能方便地下车,是大多数的预期,连座位都不敢设想,哪里还会多管闲事?


地铁就是这样的空间,每个人的自我都随着空间一起收缩了,这是一个必须“忍一忍”的地方。因此,那些指责别的乘客“冷漠”的言论,或许有点过于苛刻。


地铁的逼仄空间让“自我”收缩


我们有时候会过于放大我们的匮乏,比如说公民责任。遇到一位渣男,大家一起骂,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那只有在熟人社区才会发生。在地铁这样的空间中,不管是辱骂,还是制止辱骂,应该都只能算是一种绝对偶然的事情。


其实,也有相当多的网友表示他们愿意见义勇为,只不过担心后果。我相信,有不少人内心是愿意拔刀相助,甚至把这名男子“放倒在地”,但就是怕因“多管闲事”而最终惹上是非乃至处罚。


这种“怕”实际上是当下社会信用缺失的后果。我们可以想一想,“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帮助那两位姑娘”,就心理根源上而言,是不是和“看到老年人倒在地上不愿意去扶”是一回事呢?


大都市要有开放心态


北京越来越大,京津冀一体化也已成为国家战略,但开放意识仍然是一个问题。


前几天媒体曝光天坛公共厕所卫生纸被偷拿,在一些北京本地微博大号上的讨论中,本地人与外地人之争再次成为一个焦点。后来当证明拿卫生纸的大多数人确实是住在附近的本地老人时,争执才得以降温。


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想,若查出来的不是本地老人,事件会怎么发展?是不是意味着谩骂会再次升温?如果是,那么所谓的降温或许也只是表面的降温,而不是观念冲突的降温。


有不少北京土著在网上叫骂外地人,这是一个事实,但他们骂外地人可能起源于自己过得不满意。或许是在城市化的资源分配中,他们没有占据优势,也有可能是在读书、看病、交通时遇到了种种困难,令他们将所有“罪责”一并扣在外地人的头上。


外地人是来“创造”的,而非来“抢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追问一下?有没有可能通过更深的制度建设,以增加更多的资源供给,从而缓和甚至彻底消除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呢?事实上,外地人去北京并不是去“抢夺”的,而是去“创造”的。大城市的砖瓦、地铁都不是靠一小拨人去堆就够的。


另外,我们的制度是不是有可能也再多给一点保障呢?能不能令那些愿意见义勇为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呢?


一个因过度担心后果——“承担费用”或“法律追求”——而不愿意去帮助别人的社会,我认为,始终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始终缺了点人味。




张丰

媒体人,谈资副主编



最近更新


看了“北京地铁渣男视频”,我想说三道四几句


问题不在尺度大,而是太把性教育当回事了


明治维新那一年,慈禧和曾国藩第一次见面在谈什么?


靠信用卡度日的80后90后,怎能理解偷厕纸的父母?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公众号ID:bingchuansx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