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艺术家张呵呵:潮流与球鞋,就像电影与音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张呵呵,80后新锐潮流艺术家。
圈哥第一次见到他,是在Sneaker Con上海站的现场。当时他所在的区域被观众围了个水泄不通,入口处排号的队伍已不下十几米,只好做罢。
可能关注球鞋文化的朋友早已对张呵呵有所了解,毕竟他参加过很多 Nike 和Sneaker Con的线下活动,也透露会在即将到来的Sneaker Con广州站为大家献上惊喜。同时,在二手市场上,他的很多作品甚至超过了原鞋的价格。
但是在「体育圈人」,他还是决心放下已经取得的成绩,为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热爱球鞋的小男孩的故事。
圈哥在文末为大家准备了惊喜福利!一定要读到最后呦~
可能不了解我的人会问——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要起名叫「呵呵」?
其实很简单,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快速发展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是喜欢的,有些是不喜欢的,但大部分我们都无力改变,只能顺势而为。
这,就是「呵呵」。
01
「都说搞艺术的小时候一定叛逆,我就没有,甚至还挺乖…」
不夸张地说,我自小就是个「没有周末」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都跟着家长去公园、或者在家里玩游戏机的时候,我一人背着画板,去离家不远的地方学习美术。
现在想起来,我没觉得有多苦,一是喜欢美术,再就是与我家庭环境有关了。
小时候,爸妈时常会因为在一些事情上意见不合而产生争执。作为一个孩子,我无力采取一些实质性的措施终止他们的争吵,只好躲避。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去听外面发生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产生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我想要把它们表达出来,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画画。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面提到那些,并不意味我父母在家长这一位置上是不合格的,反而他们都很爱我、支持我。同时,我人生中第一双球鞋,也是他们买给我的。
初中时期,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岁,每个人都想着怎么能看起来与众不同,但受限于学校规定平日只能穿校服,于是就把关注点转移到鞋子上面。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我所在的城市也没有大品牌的专卖店,想要了解球鞋只有两个途径——篮球杂志和学校旁边那家进口鞋店。
那是03年左右,我记得一天放学回家路过鞋店门口,突然发现老板新上了一双「盔甲」,就摆在橱窗最显眼的位置。
说真的,我从没觉得一双鞋子可以那么帅。当天晚上,我连做梦都是那双鞋的模样。
第二天,我就拽着我妈去了鞋店。老板说那双鞋要六百多,我心里瞬间没了底——在那个年代,这不是个小数目。没想到我妈只是看了我一眼,便把它买了下来。
我不知道她当时只是要送给儿子一件礼物,还是另一种教育手段…反正那天回家后我想了很多,在那样一个年纪。
那双鞋我很久都没舍得穿,后来也没再天天念叨着让家长给我买鞋子。当然,还是会遇到很多喜欢的球鞋,但我开始琢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得到」它们。
02
「我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绝非只是另一种材质的鞋子…」
大学时我学得是美术专业,没什么稀奇的,毕竟这是我从小的爱好。
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我动手制作了人生中第一个球鞋模型。
雕塑课,老师留作业说自行创作一件作品。有时候大家习惯了「命题作文」,突然遇上一道开放式题目反而不知所措,但是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
我用石膏做了一只AIR FORCE 1。只是当时为了省钱买杂志,用的都是劣质材料,鞋子做完,手也被烧得通红,但那段过程真的很快乐。
到现在这只「鞋子」还摆在我的房间,失眠的时候我总喜欢盯着它看,想想过去,思考未来…
那几年,私人进口鞋店越来越多,单我们学校周围就开了两三家,我在其中一家打工。老板上了新鞋,店里不忙的时候,我就用现有的材质做出模型和鞋子摆在一起。
当时想,如果有人在看鞋子的同时,也能够对我创作的模型感兴趣,不失为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可能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在创作初期都是先进行模仿,尽可能做到与原物接近,从而制造出一种「代入感」,引起受众的共鸣。
我没有那么想。或许是自小养成的审美观念,我不太喜欢过于具象的东西,而是想要把一件物品概念化。因此在制作球鞋模型时,仅采用其本身特色鲜明的元素,剩下的统统简化。
我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内涵,而非另一种材质的鞋子,至于最终好看与否,大家自有评断。
如果当时我能够做得一模一样,或许还真能卖出去几件,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03
「成功很美好,它能帮你确定前行的方向,失败亦是如此…」
虽然现在我依旧没什么名气,但还是接受过几家圈内媒体的报道。
只是,很多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从我热爱球鞋开始,而后便制造出一种我已经成功了的样子。这让人看起来,好像只要热爱就能够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不想给后来人留下类似的观点,我想要大家明白,每一次成长都将伴随阵痛。因此我在这里,把故事补充完整。
成为一名艺术家,是我从小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就职,成为一名设计师。为了给自己的艺术之路做一些铺垫,也为了学点「吃饭的」本领,然而事实证明,这条路并不适合我。
看起来,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在进行创作,但其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设计师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而进行创作,有太多的条件需要遵循——甲方的要求、大众的审美、材料和空间的限制等等;而艺术家应该是顺心而为的、超前的。在某些层面,艺术家更像是哲学家,在为社会去解释一些东西。
你看,抱有这种心态,我怎么能够安分的完成设计工作?毕业三四年,我跳了几次槽,做遍了几乎所有与设计有关的工作,生活依旧灰暗。
一「怒」之下我辞了职,成了一个无业游民,没给自己留什么后路。
Sacai X Nike LVD WAFFLE by HeHe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马路上耗着、思考着自己的未来;那段时间,自己的收支比例成了负数,我每天只吃一顿饭…虽然痛苦,但从未后悔过。
除了在外面游荡,我最常去的地方便是曾经打工过的那家鞋店。我喜欢坐在店铺的角落里,最初是看着店里的鞋子发呆,后来变成了观察进店的顾客。
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其实更像是孩子带着家长去看球鞋。孩子给爸妈讲述每一双鞋背后的故事,作为家长,他们不一定听得懂,但一定是发现了自己孩子在讲述这些故事时,眼睛里放出的光茫,便买下了那双鞋。
这些场景让我感到恍惚,当年我和妈妈也是如此。但问题在于,其中有很多家长看起来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买下那双鞋,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要割舍的太多。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大家对待球鞋的态度有所偏失。
但就像我们常说的,这个世界足够大,大到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存在,我们无法批判每一个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加以影响。
我想到了从前制作球鞋模型时内心的满足,并决定把这一概念推广出去,引领另外一种思路让大家接近自己喜爱的球鞋。
04
「我是为有着相同信仰的人而创作…」
其实对我来说,决定把推广球鞋文化作为自己的事业,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虽然身边的朋友都劝我,「情怀」这条道路行不通,但我内心始终坚定。一是当时国内没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事情,朋友们也是因为找不到成功的依据,劝我不要茫然尝试;再是我始终坚信,我们国家的球鞋市场一定会得到发展,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困难的是,是否延续自己一直以来的风格,以及以何种方式去开展。我首先解决的是后者。
球鞋文化兴起于西方世界,在那里,人们使它摆脱了单纯「工具」的定义,发展为信仰的外在表现。而在西方世界,项链文化同样盛行,人们在胸前挂着铭牌、十字架等物品展示自己的信仰。
注意到这一点后,我便有了将两种信仰的外在形式结合起来的想法,创作「球鞋项链」。
至于前一种困难,上文提到,我喜欢抽象的东西,并做过类似风格的作品放到店里,但没人愿意为此买单。如果说以前都是「做着玩」无所谓,在那一刻我所要抉择的事情,则会直接影响以后的「饭碗」。
我没有妥协。
常有人问我,做这样一件事到底能不能赚钱养活自己,我只能说,我赚到过钱。
虽然我也渴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但我自认为是在做一件关乎信仰的事情,不仅有他人的,同样有我自己的,所以绝不能妥协。
从爸妈给我买的第一双球鞋起,我就成为了Nike的死忠,不只是因为鞋子,更为其品牌背后输出的文化;现在,我已经与Nike建立了合作关系,参加过几次他们举办的活动,也举办过自己的展览…
从这一点上看,或许我做得还可以,对吗?
我不知道球鞋文化在未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的作品在以后又能走到多远,我只是每天逼着自己前行,不是要赶超谁,仅仅是走在自己前面而已。
很多人认为,球鞋文化只是潮流文化中的一部分,目前来看确实接近于此。但我觉得,球鞋和潮流的关系,更像是配乐与电影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衬托,却又彼此独立。
电影脱离了音乐依旧成立,相反亦是如此。或许有一天,球鞋文化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这谁也说不准,不是吗?
在即将到来的Sneaker Con广州站上(12月21日-22日),张呵呵老师将再度亲临现场,除了带领球鞋爱好者们亲手制作球鞋项链,还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惊喜彩蛋!
而为了回报常年来支持「体育圈人」的读者朋友,圈哥在此送上福利!
福利:3张Sneaker Con广州站门票
参与方式:关注本公众号,留言讲述自己与球鞋之间的故事,并添加圈妹微信(ID: quanmei20)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2月12日0点整
圈妹将会筛选出质量较高的留言放出,最终留言获得点赞数量前3位的朋友,我们将各送出一张本站活动门票!
另外,没有被选中的朋友也不要灰心,也可以添加圈妹微信(ID:quanmei20),将你的球鞋故事以投稿的方式发送给我们,一经采用,我们同样会送上Sneaker Con广州站门票一张!
你与球鞋有着怎样的故事?
后台回复「入行」掌握最贴心体育圈入行指南
后台回复「干货」Get体育行业专家经验分享
后台回复「留学」获得体育留学高校介绍
文末留言,讲述你与球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