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养老服务体系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招生介绍详见: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开班啦!!!
点击 阅读原文,立刻报名
家住新泾六村的赵阿姨最近改变了一项生活习惯,原先热衷到大医院排队做检查的她,现在经常到位于北渔路84号的北新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量血压、做日常检查。虽然这里的建筑面积只有1000余平方米,但一走进大门,几座花箱隔离出的小花园和户外走廊摆放的四分类垃圾箱,都让这座运营刚满一年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充满生活气息。
2018年,长宁区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5.49岁,高出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1.86岁。对地处上海中心城区长宁来说,如何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在为老服务方面使“寸土”发挥出“寸金”的价值,着实需要动一番脑筋。
养老布局规划先行
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区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1万,实有人口77.3万。截至2018年底,全区10个街镇的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21.3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36.9%,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区之一。
为积极应对区域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形势,长宁区早在2008年就启动系列探索,在全国率先推出“幸福养老指标体系”。长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在推进国际精品城区建设中统筹规划布局,于2017年制定了《长宁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规划中,为养老服务设施预留建设用地。在此基础上,当年底,长宁入选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以及全国智慧应用示范基地。
2018年,长宁又马不停蹄在上海率先出台《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养老放到了与教育、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民政部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考评中以第一名获评优秀地区。
随着对养老政策体系探索的不断深化,2019年,长宁着手对专项规划进行完善,以规划为引领,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分布情况进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力争2020年前新增养老床位1100余张、新增护理床位1964张,累计建成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7家、长者照护之家12家,养老床位6234张,逐步形成长宁“东、中、西均衡布局”、兜底需求与多样化需求并存、民营资本与政府投入互补的优质均衡发展格局。
多方位政策夯实养老体系
长宁区一直善于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公共管理相结合,在养老服务方面,同样注重机构、社区养老融合发展。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介绍,2018年以来,长宁相继制定出台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等13个区级政策,支持养老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鼓励“物业+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在长宁系统化发展,同时采用多手段推进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长宁区委、区政府及区民政局等部门积极协调区内国企,盘活30处闲置资源用于建设各类养老设施,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激发。据悉,目前长宁区所有公办养老机构和60%民办养老机构均开展了日托、助餐、助浴、助医等延伸服务。30余家嵌入式养老设施通过支持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利用社区闲置用房改造小型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养老顾问、喘息式养老、助餐、助医、助急、助行、助浴、电梯加装咨询、惠老家园等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在人才培育方面,长宁区于2018年制定出台《长宁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设立养老领军人才队伍专项资金,并在上海率先开设全额补贴的养老人才大专班和中专班,为1家新建养老实训基地、4家新建培训机构提供奖补激励。预计到2020年,平均每年为1000人次提供各类养老人才培训,全区社区居家护理人员将增加52%。
今年,长宁发布了《关于提升长宁区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除对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分别给予4元和2元的助餐补贴外,还对在助餐点、长者食堂使用敬老卡就餐或送餐的本区户籍老人提供每天补贴1餐、每餐补贴1元的优待,扩大老年助餐的市场化供给,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高品质的助餐需求,力争让助餐服务饭更香、情更浓。
构建“15分钟为老服务圈”
为应对中心城区资源紧张、老年人口密度高、居家养老需求普遍等情况,近年来,长宁区已在每个街镇建设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或以上长者照护之家。此外,每4-5个居委会还拥有1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均建成1座标准化老年活动室。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16个,其中综合为老服务中心7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2家、长者照护之家13家、睦邻点323个、助餐点54个、社区护理站及老年活动室等其它服务设施197个。华阳路街道已率先试点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探索社区老年人原居安养模式。今年年内,长宁每个街镇还将至少新增1家老年助餐点,基本形成“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这一“五圈合一”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
根据《长宁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要求,近年来长宁区深入推进“放管服”,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协调区内国企盘活30处闲置资源用于建设各类养老设施,并推动机构、社区养老融合发展,机构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区所有公办养老机构和60%的民办养老机构均开展了日托、助餐、助浴、助医等延伸服务。与此同时,长宁以推进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居室——小区——街区”的适老化改造新模式。2012年以来,政府已出资为1258户低保、低收入老年家庭进行适老性或无障碍改造;2018年,选取7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小区,因地制宜进行休闲空间增设、无障碍通道、加装电梯改造,北新泾街道、新泾镇还同时开展了适老性街区改造试点。同时,长宁区以适老化改造为基础,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市级试点工作,探索把专业养老服务“搬”回家的新型模式。
引入社会化服务,构建养老特色品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在不断迈向老龄化的上海,如何培育好养老产业这片蓝海市场,财力投入、方案设计和社会化服务缺一不可。因此,近年来,长宁区鼓励扶持一批新建养老机构以委托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运作中打造“申宁苑”这一品牌,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化日常运营和功能拓展。
在此基础上,长宁区国企率先进行技术和管理转型,探索“物业+养老”创新服务。时任上海新长宁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金秀介绍,随着上海人口深度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以提供物业管理和房屋维修为主的物业公司面临迫切的转型需要。
新长宁集团便于2016年6月组建上海新长宁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慧·居家——居家服务助老人“原居养老”、慧·助餐——助餐服务解老人“吃饭难”、慧·照料——长者之家护老人“喘息式养老”、慧·改家——适老改造让老人居住“无障碍”、慧·加美——电梯加装圆“悬空”老人“电梯梦”、慧·家园——设施共享建“惠老家园”等六大特色品牌,构建“物业+养老”创新服务模式。这一新模式一经问世就得到居民普遍认同,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新长宁慧生活”APP用户已达9万人。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企业”创新实验区,长宁区还通过配套政策吸引了包括华燕房盟、晨讯科技、颐家、夕悦、福寿康、联通、东软熙康、友康等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入驻,从养老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老年活动室功能优化、失智老人及家庭支持、困难老人智能居家安全及慢病管理、低龄老人牵手高龄老人互助等多个领域丰富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供给,不断满足社区老年人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盘活数据资源,助推智慧养老
在北新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二楼的“康养驿站”引入了多款智能检测设备,可以精确检测采集老人体重、血压、血氧、骨密度等体质数据,还能够在长宁区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上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智慧养老,结合三甲医院专科医生的远程问诊,社区老人不出街道范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预警—检查—问诊—康复”的医养结合信息化照护。
长宁是全国较早打破部门壁垒,率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三站一体”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城区。2019年上半年,全区已累计为1万余人次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康护服务。其中,5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创新设立了“康养驿站”,依托区内13家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已超过85%。
到底何为“康养驿站”?长宁区民政局介绍,社区康养驿站融合多款智能设备,包括检测身高、体重、人体成分、血压、血氧、骨密度等项目的大数据平台,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健康小屋”自主选择体检项目,包括自助健康检测、健康档案建立、慢病筛查等。相关检测数据还可同步至民政智慧养老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提高居民获得感,除常规监测项目外,长宁居民还能定期享受大型设备的疾病筛查,包括移动超声、远程心电、眼底筛查、动脉硬化等疾病检查。“康养驿站”通过设备、平台和服务综合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街镇服务能力,打造健康养老、幸福养老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在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支持下,长宁区针对养老服务“问不清”、“找不到”的现象,以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在全区9街1镇实现社区养老顾问全覆盖。11个顾问点的73位养老顾问员通过大数据支撑,为全区近40万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智能顾问等服务。还建立全区统一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主动关爱、社区为老志愿服务、便民服务、“一键通”及24小时紧急援助等服务。
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95后社工也来了
2018年起,长宁在新华、华阳等5个街道开展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作为项目承接单位,通过在社区建立“记忆家——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的方式,探索形成分层分级的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
谷东雪是一位95后新生代认知症家庭顾问。平时她主要在驻点在“尽美·虹桥记忆家”,服务周边社区的认知症患者家庭,侧重为长者开展非药物性的干预训练。小谷说,认知症家庭的情况相对特殊和复杂,有时的确会感到辛苦,“但更多时候,我收获的是一份份特殊的温暖与感动。”
最近让小谷深有感触的,是68岁的罗叔叔和他的爱人邵阿姨。罗叔叔是一名患有认知症的长者,2015年他被诊断为血管性认知症,由妻子邵阿姨照顾。第一次上门为老罗做评估后,小谷回到社区卫生中心,并向前辈们请教心得。之后每周,小谷都会定期到罗叔叔家,为他展开干预训练。
“我们做的干预活动和游戏并不是以完成或者满分为目的,而是为了让患者得到锻炼,完成不了也没关系。”在这样的理念和信念支撑下,老罗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最明显的一次转变是,小谷带着他完成一次干预训练的游戏后,老罗很高兴,说了一句“麻烦你了”,而不再是往常的那句“谢谢,再见”。“当时我跟邵阿姨都好高兴,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她说,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己会带着这份感动和使命感,继续服务更多的认知症家庭,为老人们带去更多生活的希望和转变。
2018年6月以来,在上海市精卫中心、市疾控中心专家的指导下,长宁区选取了三个试点街道约2.4万名老人进行了三种不同方式的认知症筛查摸底。在江苏路街道对约1.7万名老人开展了全面筛查,在华阳路街道从辖区21个居委会中确定5000名户籍老人作为筛查对象,在虹桥街道借助社区医生和健康档案,对1900多名老人进行初筛和评估。
下一步,长宁将与市民政局和专业机构合作,从基本建设要求、全程服务要求、友好环境建设要求、保障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标准,为更好推进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万水千山总是情~~~
点个在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