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建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首批试点初现成效

养老关切你我他→ 亚太养老产业力量 2023-03-08

哈喽,相信大家还不知道了,公众号最近改版,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如果文章打开率太低,或者点赞不高,就会默认你不喜欢这个号,从而停止推荐,我们的号可能因此就会被“淹没”了。

账号创作至今几年了,相信这里已经成了很多养老人的家了吧

大家记得把我们账号星标

记得随手给我们点个  👍【赞】  或是    【在看】

就当鼓励下我们呗!!!


如果觉得不错  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哦~~~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是上海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一周年的日子。试点一年来,首批试点街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第二批试点即将正式启动。其后,建设力度将逐年加大,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将全市绝大多数街镇建设成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并最终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试点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政策引领破题,资金保障有力


为确保试点持续性、长效性,一年来,市民政局给予了试点项目稳定的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


每一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均为期三年,市民政局专门出台了《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参与试点的各区、各街镇在政策指导下开展试点建设。


同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项目经费由市区两级给予支持保障,三年试点周期,每个试点街镇市级保障资金45万元,区、街镇按照不低于1:1配套。试点第一年,市区两级资金保障已达1720万余元。

创建“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给认知障碍老人别具一格的友好空间


一年来,各试点街镇普遍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设施,建立“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从标识到空间设计,都具有认知障碍友好化特色,渗透着以老人为本的理念。


截至目前,全市27个试点街镇建设的“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场地面积总计已超过8347平方米。其中,13个街镇配备了独立的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


由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承接试点工作的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设置的“记忆家——认知障碍社区支持中心”,鲜艳的色彩、易识别的提示牌……许多经过特别设计的适老化标识系统,能减少认知障碍长者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减弱而产生的错乱和焦虑,让长者在空间内活动更为自在。



开展风险测评,让“早期征兆老人”不再错失黄金干预时间


作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十分关键。尽早介入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病程,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训练延缓病程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27个试点街镇共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8084人,平均每街镇2151人,超额完成目标。其中,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累计完成1.07万例筛查,覆盖辖区内80%以上的老人;华阳路街道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专业合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得出了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数据。


及时开展早期认知干预,让专业力量帮助老人在快乐中延缓病程


早期干预主要是对存在认知障碍早期症状的老年人进行干预训练,试点街镇纷纷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探索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方式,包括小组干预活动、体脑激活运动、音乐美术等艺术疗法、科技健脑系统等,并结合老年人的认知状况和自身喜好,让老年人拥有更多干预选择,在接受干预的同时,收获快乐和自信。





家住虹桥街道的丁奶奶今年82岁,去年在华山医院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退休前曾是教师的她对健康非常关注,是极少数在早期就主动诊断,并愿意积极面对的“幸运儿”。经过社工的评测与分析,丁奶奶遵照建议的计划每周2次参与小组活动,有时还会预约进行额外的一对一训练。


在每2个月的跟踪评估中,丁奶奶的各项认知功能都维持在了稳定水平,原本退化比较明显的近期记忆混乱也得到了改善。她也成为了这里的“意见领袖”,经常鼓励新来的朋友:“人老了总归要变笨的,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笨得慢一点。”


提供家庭支持服务,让家属得到照料赋能和心灵喘息


在试点过程中,还有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即“家庭支持服务”。各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落地家属支持中心,建立家属俱乐部社群、开展家庭照料者培训、和“记忆咖啡”等心灵喘息活动,逐步建立起一套丰富全面的家庭服务体系。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家属们获得从照护能力到自身心理慰藉等多方位支持,认知障碍老年人也得到更好的照料。


此外,专业社会组织依托友好社区项目建立的各方合作网络,也能更好地从家庭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照护建议、专业服务的转介对接,让长护险、认知障碍床位、适老化改造等已有政策和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社区各方参与,共建社区记忆防线


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老年痴呆”的误解和偏见,许多认知障碍患者和家庭都有一种病耻感,一些认知障碍老人会“躲”起来逃避面对,或是被家属“藏”起来。


为此,试点过程中,在面向老人和家庭直接服务之外,特别将“社区友好网络建设”和“友好文化营造”纳入政策指引及评估范围。在试点建设指引的引领下,各组织的社区动员能力被逐步激发,认知障碍相关的科普倡导、公众脑健康教育也来到了更多市民身边。


此外,各组织也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友好社区网络。社会组织们走进社区团体、企业单位、甚至大中小学校,传播认知障碍知识和友好理念,发展出了一大批友好支持机构。


从老年人到下一代,从企业到个人,爱与理解正串联起社区的记忆防线。


在虹桥、洋泾、塘桥、新虹等街道,认知障碍的科普教育也结合着敬老教育走进了大中小学。社工开发设计的充满互动性科普课堂、少儿版的卡通科普手册,将认知障碍的相关知识及友好理念传递给孩子们,并启发他们从关心家中长辈做起,在生活中为身边的长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从试点探索到复制推广,本市将稳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上海模式与上海标准


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年满一年之际,市民政局对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开展了评估。结果显示,大多数承接机构在老年认知障碍领域开展了较长时间的探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积累。


但是,首年的探索也出现一些问题。市民政局下一步将对试点街镇和社会组织进一步深化培训,除整体项目设计、管理模式外,还将加强模块化专业能力培训。此外,将逐步完善风险测评体系,精准掌握上海认知障碍人群数据及社区状况,逐步健全项目评估及督导机制,制定更细致、更明确、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未来,上海将稳步加快试点步伐,秉持“共享共建、全民受益”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老年认知障碍的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模式”,在现有的建设指引基础上最终确立地方标准,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市街镇的普遍覆盖。

相关背景

认知障碍是包括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一系列脑部退行性病变,被称为是全球老龄化社会金字塔尖的挑战。


大多数类型的认知障碍无法逆转,患病长者从记忆凋零开始,注意力逐步下降,语言、思维能力等认知功能慢慢减退,直到自理能力丧失。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长者一人,往往是一整个家庭。它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老年人占比超35%的上海已步入深度老龄化时代,认知障碍这一议题也日趋受到关注。参照国际平均数据,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几率超过5%。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超过30万。因此,社区中认知障碍长者及其家庭对于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日渐显现。

更多推荐

人民日报:让养老服务更智慧

民政部66号令:公布《养老机构管理办法》,11月1日起施行

康养酒店,不只是传统酒店的救命药_凤凰网

智能生活,老人爱你不容易

养老,到底靠什么?

各国出招助力“银发族”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