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CT,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医生给了明确的答案
哈喽,相信大家还不知道了,公众号最近改版,不再按发布时间推送,如果文章打开率太低,或者点赞不高,就会默认你不喜欢这个号,从而停止推荐,我们的号可能因此就会被“淹没”了。
账号创作至今几年了,相信这里已经成了很多养老人的家了吧
大家记得把我们账号星标★
记得随手给我们点个 👍【赞】 或是
就当鼓励下我们呗!!!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邀请朋友给留言点赞
只要您有9个❤
即可获得奖品
注意是给您的留言点赞
不是给文章点赞哦!
疫情期间
送完即止
详细介绍:金银花薄荷茶:消毒杀菌、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提神醒脑、疏利咽喉
有位急诊科医生曾分享这样一个病例:
去年夜里,一个男子酒精中毒被朋友送进了医院的急诊科。值班医生检查其生命体征后,就建议先做个头颅CT检查,排除其他问题后再做输液。
男子的妻子赶到医院听到要做CT,立刻不同意,一直说做CT不仅浪费钱还辐射大。还说该男子经常喝醉,每次都是输输液就好了。
由于男子家属坚决不同意做CT,医生无奈交代病情让家属签字,就先安排病人输液。后来值班护士在给男子换液体时,发现男子双侧瞳孔不等大,就赶紧通知值班医生。接着,医生不顾家属反对推着床去了CT室,头颅CT检查显示病人脑疝。于是请神经外科急会诊安排急症手术,不幸的是,该男子没有抢救过来。
一条生命就因为家属的无知而没了,其实在日常生活有不少人像男子的妻子一样,对CT存在很大的误解。那么接下来,小九带大家好好了解下CT。
CT是啥?把人“切片”了看
CT是一种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全身整体的状况,具有灵敏、准确、特异以及定位准确的特点。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个人切成片来看。CT与X线、B超相比,更能全面且准确了解人的身体。
因为X线像是把人压扁来看,当X光会穿过人体,遇到被遮挡的部位,底片上不会曝光。而B超是利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简单来说就好比挑西瓜前要敲一敲。
做一次CT,对身体危害多大?
很多人都认为CT辐射大且会致癌,其实这说法是很片面的。
不得不说的是,CT确实有一定的辐射,但并不代表做一次CT就会危害人的身体。因为辐射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生活中的各种电子产品辐射、来自地球本身的射线、房屋装修材料内的放射性核素等,而这些辐射对人造成的伤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据调查显示,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这种天然辐射剂量为2 mSV左右。
临床上所有检查设备的辐射剂量是非常低的,比如一次胸片检查的辐射量为0.02mSv,头颅CT平扫平均为2mSv,胸部低剂量CT为0.5-1mSv等等。国家规定普通人群每年接受的辐射计量不超过5个mSv,相当于250次胸片所受的辐射计量,所以常规的X线及CT检查是安全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长期接受电离辐射就会增加恶性肿瘤的患病率。简单来说,只要所做的CT检查是在合理范围之内,就不用担心CT的辐射以及致癌。牢记一句话:虽然CT有辐射,但合理使用就利大于弊。
这些病都能靠CT查出来!
在临床上,CT不仅能诊断头颅问题,比如脑梗塞、脑肿瘤、颅脑外伤、先天畸形等,还能够诊断心脏问题,比如心包肿瘤、心包积液等。
而CT不仅在心脑方面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在对于实质性器官的检查也具有诊断价值,比如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肾上腺等器官。除此之外,CT还可以作为卵巢、宫颈和子宫、膀胱、精囊、前列腺和直肠肿瘤等肿瘤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何减少CT检查的辐射?
CT检查有辐射,人人皆知。如果想减少CT检查的辐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医院,主要把控辐射应用的剂量与改善管理CT医疗档案、优化CT检查方法等方面,从而做到充分借助当前技术对CT检查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控制。
另一方面是患者需注意一些细节,在进行CT检查前,适当加强对蛋白质、能量的摄入,比如肉类和豆制品、蛋奶类等等;做检查时不要佩戴任何金属物品,检查时务必听从医生的指示。
总而言之,CT检查有辐射是事实,但只要用得合理就不会对人造成危害。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平时能不做CT就不做!
参考资料
[1].「健康」X光、CT、B超……区别到底在哪里?终于明白了.人民日报.2019-02-20
[2].医疗辐射对人体影响有多大?.宁夏日报.2019-05-17
[3].如何有效降低CT检查的辐射危害.《幸福家庭》.2020年5期
详情请见⬇⬇⬇ |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