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鉴读】这场战争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影响至今!

2017-04-19 竹溪县委总值班室 竹溪要情



在中国近代的对外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场战争。我认为,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主要有十条:  


第一

国殇伤在政体


19世纪后期,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皮表,未触实质。反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建立新政,充实国力,汲取西方文化之精髓,摒弃不合时宜之思维,提出“开拓万里波涛”的口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87年3月,正当中国准备挪用海军购舰专款之际,日皇谕令从皇室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相当皇室经费十分之一)作为购舰用费。谕令即出,全国影从,至当年9月,集资即达100余万日元。两相比较,高下立现,由此可见大清帝国首先败在国体政体上。

第二

战败败在贪腐


当时,清廷修缮“三海”工程,有人估计费用在白银300万两以上,可添购多艘“定远”“镇远”这样的主力舰。在黄海海战之前6个月,北洋舰队申请紧急换装部分速射炮并补充弹药,而李鸿章竟然以慈禧太后祝寿需要用款为名,予以拒绝。当1894年11月7日,清廷为慈禧太后大庆六十寿辰之日,正是我辽东半岛大连湾陷落敌手之时,此腐朽政权焉能不败! 


第三

强国必须强军


在中日开战之前,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但清政府疏于国防建设,有军不强。更有甚者,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时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是亚洲第一,此时已被日本赶超。

第四

强军必须创新


进入19世纪90年代,“巨舰重炮”之观念已经被“快船快炮”之观念所替代。在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而北洋舰队仅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速射炮130门。与敌相比,大型速射炮远逊于敌。若论在10分钟内发射弹药,中日之比是33∶185。由此可见,虽然在战舰的总吨位上,北洋舰队并不比日军差,但由于作战理念落后,导致优劣转换。

第五

强军重在军魂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有7名管带以身殉职。但在甲午战争中亦有“怕死畏葸”之将领。在黄海激战中,“济远”“广甲”“扬威”三舰均是主动逃离战场的。在旅顺附近战斗中,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清军不战自溃,日军又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当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时,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逃往烟台。黄仕林等三统领也先后潜逃。清军群龙无首成鸟兽散。

第六

强军必强装备


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共有军舰78艘,总排水量8.5万吨左右。日本海军则有军舰31艘,总排水量7.2万吨左右。中国在规模数量上占有上风。但军力的比较,不只是绝对值的比较,还应包括相对值的较量。比如,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参战兵力为12艘战舰,总吨位34420吨;日本参战兵力为12艘战舰,总吨位39684吨,数量上难分伯仲。而在建军质量上,则中国军队处于劣势。海战中,后续补充弹药,或者与火炮口径不符,弃之无用;或者质量太差,弹身布满小孔,炮弹未出炮口即炸膛……如此等等,北洋水兵纵有三头六臂,也回天无力。

第七

强军不可松懈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万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舰艇总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但清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毫无戒备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第八

合作方能得胜 


情报战输人一头也是导致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1894年6月,日本就已破解了中方电报密码。1个月后,清军雇用“高升”号等英国轮船,秘密向朝鲜牙山运兵。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日本舰队发起偷袭,造成清军损失惨重。黄海海战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海军将于9月15日运兵在大东沟登陆。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设伏,导致北洋水师惨败。


海上作战远离陆地依托,又离不开陆地依托,应建立完善的后勤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弹药供应及战损维护两项。而恰恰在这两项上,北洋水师严重不足。黄海海战中,受损的舰返回旅顺基地,虽有船坞,但无备用零部件之储存,无法恢复战斗力,最终贻误战机。


第九

技术决定战术


受两艘主力铁甲舰炮塔装置的限制及主炮位置的制约,北洋海军只能采用单行雁形阵为接敌阵型,但对右翼两舰“超勇”号和“扬威”号之战力未加慎重考虑,以至在日军第一游击队4艘战舰全力冲击下,这两艘舰一伤一沉,阵形随之被打乱。在战术运用上,单行雁形阵的长处本在于全力冲刺日军的鱼贯阵形,但在冲击时,北洋舰队反而将航速由8节降为6节,形成无力之冲击,最终难以达成预期目的。   

第十

敢战方能言和 


甲午战争始终存在着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主和派主张“羁縻为上,力保和局”。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他考虑英国在华既得利益最多,日本侵华“英人必不答应”。但没有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他转而请求俄国干涉。但这时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在远东争夺的筹码还不够,并不想和日本闹翻。清政府还请求德、法、美等国调停,更是徒劳无益。


事实证明,要想求得和平,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夷制夷必将被夷所制。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123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什么样的,要情君已为您搜集了相关资料!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开战以前,清帝国以四亿人口、总数上百万的军队和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占据东亚霸主的交椅。开战后,清帝国却在与“后进国家”日本的初次交锋中就栽了大跟头。这场战争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清帝国从制度到人心的全面崩溃。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主张征讨日寇、驱逐权奸,一时全国多地揭竿起事。起义军的反日倾向给了日本出兵的理由。1894年6月12日,日本军队在仁川登陆。

清朝为维护朝鲜王朝而卷入了与日本的战争。那么清国为之作战的朝鲜王朝又是怎样的呢?19世纪末的朝鲜统治层,以高宗为代表的维新派和其父兴宣大院君代表的保守派长期争权,双方把清国和日本当成政治筹码,所谓亲华亲日之间的立场转换没有节操可言。图为朝鲜国王高宗一家。

这种政治墙头草以高宗的正妻闵妃(她在韩剧中有个更为人所知的称号“明成皇后”)最具代表性,起初她谋划引入日本势力打压大院君,后因被维新派疏远转而亲华,多次靠清军扫除政敌。甲午战后,失势的闵妃又欲联俄抗日,因败露而被日本人杀死。

早在1887年,身为清朝驻朝鲜特使的袁世凯就已注意到当地局势的危险性,上书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或彻底吞并朝鲜;或联合西方列强共同控制,使日本不敢下手;但他的上书受到朝廷冷遇。

战争一开始,日清两国间就在开战目的上显示了差异——清政府应藩属国请求出兵助剿,以镇压农民起义为目标;日军有备而来,目的则是扩张。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袭击向朝鲜增兵的清军船队,甲午战争爆发。

丰岛一战中,运载清军的英籍商船高升号被日舰击沉,舰上八百余名清军连带部分欧洲船员溺毙。英国法庭审判高升号一案时,日本利用暗中行贿等手段成功渲染其行动的合理性,最终日方被判无过错,此案至今仍是国际海事法经典判例。图为法国报纸版画描绘的高升号幸存清军。

7月28日,日本陆军袭击驻牙山清军,清军迅速败退。败将叶志超却谎报称战胜,受到蒙在鼓里的清政府嘉奖。随后,汉城、平壤相继失守。图为日军占领平壤后捕获的清军战俘。

清军面对日军一触即溃,数据说明一切:整场甲午战争,日军人均仅发射8发子弹。追击千里的日本士兵连开枪的机会都难觅。

入朝清军与日军数量相仿,出征时每枪带150发,后增发50万发。即使是朝鲜境内最激烈的平壤战役,清军也仅打死了180名日军。多数时候,清军上阵胡乱射击,打光子弹就逃回禀报我军已奋勇战至弹尽,以伪造战果。

清军败兵沿途劫掠平民,与强盗无异,在朝鲜人中激起强烈反感,众多朝鲜军民反而协助入侵日军抓捕清军。

日军战胜使当时立场亲日的兴宣大院君得势。牙山战后,朝鲜官方在万里仓临时修建“凯旋门”,欢迎日本进军。

随着清军败走朝鲜,战场逐渐推移至大清国境内。1894年9月17日,日清爆发黄海海战。黄海海战让北洋舰队主力受重创,退入旅顺,制海权彻底被日军掌握。

可笑的是,参加海战并被日军俘虏的广丙,其舰长曾致函乞求日军放还军舰,称广丙属广东水师,而非北洋水师。

1894年10月9日,日军登陆大连湾,向旅顺进攻。旅顺要塞坐拥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完善堡垒体系、充足的弹药,面对日军进攻却没有能坚持过一天者,甚至有要塞完整落入日军之手,巨炮反被敌所用。10月25日,旅顺陷落。

日军在旅顺城内进行了相当血腥的屠杀,全城仅36人幸存。日军的罪被在场的西方记者记载下来并登上报纸,旅顺事件给日本造成了开战以来国际舆论上的空前危机。

日本政府宣称西方报道不实,再次全面动员进行危机公关——宣称旅顺清军屠戮日军战俘,并在随军记者面前大秀如何优待清军俘虏,操纵国际舆论倾向对日方有利。

在战争中,随日军行动的日本和西方记者达114人;相比下,清军不仅不许记者随军,还砍了两名误入清军战线的西方记者的头,任由日本把战争包装成了文明对野蛮的较量。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檄文《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为入侵清帝国本土打出驱除鞑、虏的旗号。其拿捏中国人心之准,以至于有民众追崇日军,日军在中国境内也把扮演“解放者”的门面功夫做足,图为日军在占领区设立的施粥点。

对接受了数千年封建统治的多数中国民众而言,占领者是日本人还是别人没多大区别。为日军工作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的工作机会。

1895年1月,日军登陆山东荣成,围攻北洋水师最后的基地威海卫。2月17日,威海卫守军投降,日军在众多随军记者的见证下为清军俘虏治疗。图为威海卫清军降兵被日军运上岸等待遣散。

日军还礼送自杀殉国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灵柩离开。而清政府将北洋水师覆灭归罪于丁汝昌的无能,光绪下旨“抄没家产”。丁的遗体还被清廷穿上囚衣,不准入土。直至1910年,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图为日方描绘的威海卫清军向日军投降场面。

日方总动员24万人,死亡13488人。其中战死者共1132人,而病死却达11894人,10倍于战死者。可以说,日军最大的敌人不是清军,而是疾病。

与清朝的战争还在进行中时,1894年12月,日本就流放了兴宣大院君,重扶此前向清政府乞兵的高宗上台。1895年4月,清日《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从此,朝鲜在日本主导下开始近代化改革。

1895年1月,朝鲜高宗宣告断绝与中国千年的宗藩关系,1897年,高宗称帝。接受大清使节递交国书时,“西装戎服,握手为礼,立受国书”俨然已跑步迈入了先进国家。但仅仅几年后,1910年,朝鲜即被日本完全吞并。

战争的尾声富有戏剧性。1895年5月,日军登陆台湾准备接管,他们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大麻烦:曾长期与清军作战的高山族原住民同样敌视日本人,展开激烈的抵抗。

在征服台湾的过程中,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642名日军阵亡,直至当年11月8日,日军才宣告基本控制台湾。

正是这些手中仅有弓箭、鸟枪这类兵器的高山族原住民,给日军造成了空前的损失,甚至高于与清军作战中阵亡的日军人数。

稿件来源:《甲午殇思》

要情君墙裂推荐


责任编辑:任睿 熊远拓 胡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